蒋明华
- 作品数:26 被引量:118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弧参数设置对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计划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研究弧参数设置对宫颈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计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在某院完成放疗的30例宫颈癌患者的放疗资料,在Monaco计划系统上重新设计3组不同弧参数的VMAT计划,分别为单野双弧,每弧控制点数为180个(DA组);单野单弧,每弧控制点数为180个(SA1组);单野单弧,每弧控制点数为360个(SA2组)。除弧参数设置不同,3组计划的其他设置均相同,且使用相同优化条件进行优化。比较3组的计划靶区(plan target volume,PTV)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分布及机器跳数与子野数。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PTV的剂量学分布方面,DA组的D1和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在3组中是最优的,且SA1组优于SA2组,但SA2组的适形性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在3组中是最优的;在对危及器官的保护方面,DA组对膀胱、直肠、左侧股骨头的保护均优于SA1组和SA2组,但SA1组和SA2组在对危及器官的保护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在子野数量方面,DA组显著多于SA1组和SA2组,且SA2组多于SA1组。在机器跳数方面,DA组和SA1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均少于SA2组。结论:在宫颈癌VMAT计划中,增加弧数能降低靶区最大剂量、改善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和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但单纯增加控制点数并不能使宫颈癌放疗计划获益。
- 王伟大高瀚孙丽蒋明华
- 关键词:宫颈癌VMAT剂量学
- 基于锥形束CT的深吸气屏气技术在左侧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危及器官保护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锥形束CT(CBCT)的深吸气屏气(DIBH)技术在左侧乳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危及器官保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医院采用DIBH技术行放射治疗的46例左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胸骨角水平横断面和胸骨体与剑突交界处横断面肺轮廓的一致性。结果46例患者共进行552次CBCT扫描。其中,CBCT胸骨角水平横断面肺轮廓大于定位CT 432次(占78.26%),小于定位CT 120次(占21.74%),且120次中5次差异大于呼吸门控阈值(占0.91%);CBCT胸骨体与剑突交界处横断面肺轮廓大于定位CT 428次(占77.54%),小于定位CT 124次(占22.46%),且124次中10次差异大于呼吸门控阈值(占1.81%)。结论采用基于CBCT的DIBH技术行左侧乳腺癌放射治疗时,治疗前CBCT肺轮廓多数大于定位CT,而在小于定位CT的治疗分次中,相差大于呼吸门控阈值的占比小于2%。因此,基于CBCT的DIBH技术对患者危及器官的保护准确性较高,但仍需进一步寻找适宜人群及建立呼吸训练指标。
- 蒋明华王朵朵刘雅恬高瀚吴建峰
- 关键词:锥形束CT左侧乳腺癌危及器官
- 调强放疗中的偶然误差分析及其临床应用
- 2009年
- 目的:分析调强放疗的偶然误差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在验收时CT-模拟机、加速器和治疗计划系统等国际标准规定的允许误差值,运用误差理论、误差传递及均方根误差的公式,计算出调强放疗全过程中CT-模拟机、加速器上摆位、TPS计划设计和体态运动中的偶然误差。结果:偶然误差是以不可预知的偶然方式变化,是设备性能所决定,是确实存在且无法消除的,存在于整个调强放疗的全过程,其误差在△=±2.55~±4.27mm范围内,均值为3.4mm。结论:临床医生勾画靶区时,必须外放1~2△即3.4~6.8mm的边界范围,胸腹病例可考虑放3△的边界即10.2mm,可以使误差最小,从而避免靶区漏照。
- 王静周志孝汪琪蒋明华翟振宇
- 关键词:调强放疗偶然误差
- 鼻咽癌三维调强治疗中腮腺受照射剂量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三维调强放疗(IMRT)中腮腺的受照射剂量。方法 IMRT放疗的NPC患者49例,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计算鼻咽原发灶(GTV1)、阳性颈淋巴结区(GTV2)的照射剂量、两侧腮腺接受一定剂量照射的体积(V25)以及两侧腮腺一定体积所受的照射剂量。结果 GTV1照射剂量(70.81±1.79)Gy,GTV2(65.84±1.94)Gy。腮腺V25照射剂量:左侧(93.78±5.96)%,右侧(93.60±13.46)%。腮腺50%体积所受的照射剂量:左侧(36.72±3.29)Gy,右侧(37.53±3.21)Gy。临床口干症状:1级5例,2级31例,3级13例。结论 NPB IMRT中腮腺的受照射剂量比常规放疗低;唾液腺得到较常规放射治疗很好的保护,但仍然不能解决口干的放射性损伤问题。
- 吴建峰朱军翟振宇蒋明华汪琪王静
- 关键词:鼻咽癌调强放疗
- 固定型腔内后装施源器治疗宫颈癌的剂量分布特点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固定型腔内后装施源器及标准腔内后装施源器的剂量分布特点,评价固定型腔内施源器是否符合临床剂量学要求。方法:比较固定型腔内后装施源器和标准型腔内施源器的等剂量曲线分布图,并根据腔内近距离放疗中剂量分布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剂量学特点,按照施源器材料中的指数衰减及吸收系数,计算出两种施源器x和y轴两个方向上的剂量比。结果:标准Ⅲ通腔内施源器和固定Ⅲ通腔内施源器等剂量曲线分布图通过TPS优化,图形基本一致:在冠状面上等剂量曲线呈扁梨行,宫颈、阴道剂量大于宫体剂量,在横断面上等剂量曲线呈扁椭圆形;且固定型扁平腔内施源器源中心到模表面距离为0.5 cm,而标准Ⅲ通腔内施源器从源中心到模表面距离为1 cm,通过计算可知当r=0.5 cm,l=1.0 cm时其剂量比大于l=1.5 cm时的剂量比,因此给予A点相同剂量所需要的时间较标准腔内后装施源器要短,由于治疗时间短,膀胱直肠所受剂量就小,通过优化,直肠剂量只有A点剂量的70%,而宫颈粘膜表面剂量比经典施源器剂量要高出45%。结论:固定型腔内后装施源器剂量分布符合临床剂量学要求,且优于标准施源器,同时由于使用简单方便,不用模拟机拍片,剂量计算模式也固定,更适合宫颈癌患者多的治疗中心使用。
- 杨勇琴王静张镇君陆谔梅蒋明华
- 关键词:宫颈癌腔内后装
-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用电子射野图像器件(EPID)拍摄的射野片研究调强放疗治疗鼻咽癌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方法]比较8例接受调强放疗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的数字重建影像(DRR)和EPID图像,得到各个骨性标志间各个方向的偏差,分别以左右、前后和头脚方向上的最大偏差代表该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范围是-5mm到5.5mm,平均值是(-0.87±1.3)mm,(-0.28±1.5)mm和(-0.55±1.6)mm,大于2mm的误差分别占17.3%、14.3%和17.3%,且各次治疗的摆位误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的误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围,而且各次治疗间也没有显著差异,首次治疗时拍摄射野片验证是非常重要的。
- 翟振宇沈君姝何侠魏青王静汪琪蒋明华张宜勤
- 关键词:鼻咽肿瘤调强放疗摆位误差
- 鼻咽癌调强放疗对患者颌下腺保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保护颌下腺的可行性,为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95例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对治疗计划保存完整的87例病例测算Ⅰb区和颌下腺的放疗剂量参数,评估Ⅰb区不设靶区但颌下腺设保护区以及Ⅰb区不设靶区同时颌下腺也不设保护区两种情况对颌下腺剂量的影响,并比较不同临床期别、T分期和N分期间颌下腺平均剂量的差异。[结果]对无Ⅰb区照射指征的患者,Ⅰb区不设靶区的同时设立颌下腺保护区并未降低患者的近期疗效,但可显著减少同侧颌下腺的最大放射剂量、最小放射剂量以及平均放射剂量。Ⅰ期以及N0的患者颌下腺平均剂量明显较低(P<0.05)。Ⅰb区无靶区且同时设立颌下腺保护区的患者,其颌下腺平均剂量明显低于N0患者(P<0.05)。[结论]对无Ⅰb区照射指征的患者,Ⅰb区不设靶区并设立颌下腺保护区是安全的。调强放疗可以更好地保护鼻咽癌患者的颌下腺,进一步减少放疗后口干的发生。
- 周益琴王丽君黄生富蒋明华张兰芳何侠张宜勤
- 关键词:鼻咽肿瘤调强放疗颌下腺放疗靶区
- 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作用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三维腔内后装放疗对中晚期宫颈癌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25例。常规组行常规腔内后装放疗,研究组经CT引导下实施三维腔内后装放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适形指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疗效和适形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性毒性反应发生率与常规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时,建议在CT引导下实施三维腔内后装放疗,该法不仅疗效确切,而且治疗安全,精准度更高。
- 陈静杨勇琴孙志华蒋明华张丝雨
- 关键词:CT引导宫颈癌
- 人工干预对鼻咽癌调强放疗后所致张口困难的防治作用被引量:16
- 2008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人工干预对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张口困难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5年3月接受鼻咽癌调强放疗的患者157例,从放疗开始即进行人工干预,放疗结束后继续自行训练。根据放疗后2年的问卷,能完成训练的患者纳入人工干预组,其余为对照组,在放疗后6个月和2年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门齿距进行测量。结果:人工干预组放疗后6个月和2年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5.7%、43.12%,对照组分别为34.5%、69.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干预组门齿距缩小的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放疗后6个月时与放疗前的门齿距之差分别是(0.44±0.52)cm和(1.13±0.71)cm(P<0.001),放疗后2年时与放疗前的门齿距之差分别是(0.59±0.43)cm和(2.06±0.56)cm(P<0.001)。结论:人工干预可有效的降低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后张口困难的发生率并减轻其程度。
- 宋丹蒋明华
- 关键词:鼻咽癌调强放疗张口困难人工干预
- 初治鼻咽癌调强放疗与常规适形放疗毒副反应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通过观察初治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的毒副反应,比较分析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差异。方法临床观察从2003年12月-2005年12月86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的毒副反应,主要观察急性口腔粘膜反应、急性皮肤反应、血液毒性反应、张口受限、口干症。结果调强组患者的急性皮肤反应、口干、张口受限的症状明显低于常规组,有显著差异;口腔粘膜急性反应、血液毒性与常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调强放疗可明显降低常规放疗的毒副反应。
- 赵吉光宋丹蒋明华郑晓宇
- 关键词: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