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平
- 作品数:42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女性书写与情爱越界:戏曲史视野中的《梨花梦》解读被引量:4
- 2013年
- 清代女戏曲家何珮珠创作的《梨花梦》由于呈现了女性与女性之间的暧昧情感引发学者争论。《梨花梦》中杜兰仙对梨花仙子之情不能简单从其字面意义理解为"同性恋",它既是何佩珠对"女扮男装"和"香草美人"两种叙事继承的结果,也曲折表达了女性作家对知己之情的渴求;杜兰仙内涵中包含了多情文士、闺阁弱女、受压抑知识女性三重自我;《梨花梦》建构并发展了女性情感越界表达方式,体现了何佩珠对戏曲创作传统与女性戏曲传统自觉意识的认同和承接。
- 蒋小平
- 配乐朗诵《一如当初》创作解析
- 2015年
- 从朗诵稿件《一如当初》的前期创作和后期呈现的角度分析了朗诵稿件《一如当初》的艺术化处理手法,表现为创作前期对稿件整体的把握和体会以及创作后期的舞台呈现形式对朗诵稿件《一如当初》的重要性。以稿件《一如当初》的片段为例,对朗诵稿件需要的情绪、技巧、语言、默契等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和分析。
- 秦帅蒋小平
- 关键词:朗诵舞台呈现语言
- 徽剧《凤凰山·赠剑》研究
- 2022年
- 将明传奇《百花记·百花赠剑》、高腔《赠剑》和姚增广手抄《凤凰山》等文本进行比勘,结合徽剧声腔发展的历史背景,揭示从青阳腔搬演昆腔《赠剑》到徽班以吹腔移植高腔《赠剑》的动态过程。徽剧《赠剑》曲文融合长短句与齐言句,用韵灵活,语言由雅趋俗。唱腔板式变化自由,音乐丰富灵动,并积极吸收昆曲音乐元素。该剧在对传统爱情书写模式的倒置中,构建起“女强男弱”“美救英雄”“女追男”的人物关系,使舞台演出充满喜剧意味,而人物身份对立是该剧产生爱情悲剧意蕴的根源。
- 徐钊蒋小平
- 关键词:艺术特色
- 吴兰徵红楼戏《绛蘅秋》中林四娘人物改编探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皖籍作家吴兰徵本着"情之正"的创作主旨,为侠女、义女等女性作传,努力通过林四娘的改编参与到清初的文人知识分子对林四娘形象的对话之中,体现了清代知识女性可贵的自觉意识。但有学者认为,《演恒》《林殉》两出破坏了剧本结构的完整性。就此梳理林四娘人物原型,剖析《演恒》《林殉》两出林四娘形象的性格内涵,挖掘女性作家改编和重塑林四娘形象的深层创作意图。
- 丁翔蒋小平
- 关键词:林四娘
- 基于“孝”的女性创作——吴兰徵红楼戏《绛蘅秋》中《哭祠》《省亲》探微被引量:1
- 2012年
- 清皖籍女戏曲家吴兰徵红楼戏《绛蘅秋》中《哭祠》、《省亲》二折,充分发挥女性作家情感书写细腻婉转之长,以"孝"入戏,铺垫"孝"情,描述"孝"行,提升"孝"道,成功塑造了充满孝情、信守孝道的林黛玉和元春形象,赋予中国文学长廊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以"孝"的内涵。这一内涵与女性作家自身的成长经历、情感体验及其创作观息息相关。
- 王馨怡蒋小平
- 关键词:林黛玉元春
- “双性同体”:晚明传奇中才女形象的性别解读被引量:2
- 2008年
- "双性同体"是性别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试图突破性别对立的传统思维框架,达到了性别超越的新境界。本文从"双性同体"角度对晚明传奇中才女形象进行简要分析。晚明传奇中才女形象既因"才"而柔情和灵秀,又由"才"而知性、自信、主动和有谋略,分别体现出"女性化"和"男性化"特征。"双性同体"的才女形象是晚明传奇作家群体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性格——结合了男女两性体验的新女性。
- 蒋小平
- 关键词:双性同体
- 吴兰徵红楼戏《绛蘅秋》中金钏形象改编探析
- 2020年
- 金钏是《红楼梦》中的婢女之一,作为次要人物的她,关注度显然较少。而吴兰徵的红楼戏《绛蘅秋》恰恰选中她,进行浓墨重彩的改编,将《红楼梦》中"含耻辱情烈死金钏"展开铺述,重点表达她的"情烈"。通过强化后的金钏形象,传达知己之情、控诉封建社会。以次要人物的改编为研究对象,是红楼戏研究的另一种方向。在此,着力从形象改编和创作情状两方面论述,探究吴兰徵的情感态度。
- 姚雪蒋小平
- 关键词:《红楼梦》
- 20世纪以来《牡丹亭》主题研究综述被引量:1
- 2014年
-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文献的进一步发现和西方理论的传入,学界对于汤显祖名剧《牡丹亭》的主题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民国时期,为对明清各类评点的总结和再研究的时期;二是建国初期,对《牡丹亭》主题的认识多集中在阶级斗争和反封建上;三是新时期,多种视角和多种方法的介入,使得主题意蕴更加全面和丰富。
- 王雪松蒋小平
- 关键词:《牡丹亭》主题民国
- 徽剧《拿虎》剧目流变考述
- 2020年
- 《拿虎》是徽剧的传统剧目,敷演包公令猛虎伏法情节。该剧可能由“崔珏断虎”的民间传说转化。明万历年间的《百家公案》翻新了该故事,说唱文学中亦有传承。至清代戏曲《神虎报》演出繁盛,清末民初,《神虎报》剧目经过删减和创造性转化,以徽剧二簧《拿虎》形式在徽州徽班演出并广为流传。
- 姚雪蒋小平
- 关键词:徽剧
- 徽剧《水淹七军》文本流变考
- 2024年
- 将婺源徽剧传习所藏《水淹七军》抄本、歙县胡广荣抄本影印本《水淹七军》、乾隆内府抄本《鼎峙春秋》等文本进行比勘,结合徽班徽剧发展历史,揭示从车王府曲本《水淹庞德》至徽班演出本《水淹七军》再至京剧印本的文本流转和变迁。晚清徽剧抄本《水淹七军》继承发展了车王府曲本《水淹庞德》中“观阵”内容。以《戏考》为代表的“京”本《水淹七军》在承接“徽”本情节内容、音乐声腔的基础上,精简关目,凝练语言。两种徽州徽剧抄本记录了昆腔、卜子和吹腔合目样态,为探究晚清民国花雅合目剧本在徽州一带的演播提供新的样本。不同抄本中的音乐提示为探究吹腔、拨子早期音乐内涵提供了原始资料。
- 蒋小平唐钟禹
- 关键词: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