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建华
- 作品数:69 被引量:553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经颅多谱勒检测阿尔茨海默病的对照研究
- 2007年
- 目的了解阿尔茨海默病(AD)的颅内各大血管血流速度的改变情况,及其与认知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记录60例首次入院的AD患者经颅多谱勒(TCD)颅内血管检测结果,包括两侧大脑中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两侧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同时记录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结果。对照组为60例血管性痴呆(VD)和60例精神分裂症(S)。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自身每一颅内动脉的两侧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AD组的TCD检测异常率为90.00%,其中以血流速度降低为突出表现,与V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S组(P<0.01或0.05,两侧椎动脉除外)。AD的颅内各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除外)血流速度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分数呈正相关。结论AD的TCD检测对该病的病因探讨、认知功能评估及治疗有一定意义。
- 万艳琼盛建华王燕盛明王秀华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经颅多谱勒检测
- 精神分裂症中载脂蛋白E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7年
-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载脂蛋白E及其基因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情况。
- 盛建华张明岛
-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载脂蛋白E基因
- 多巴胺D2受体基因Taq1A多态性与利培酮、帕利哌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关系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多巴胺2(D2)受体基因Taq1A多态性与利培酮、帕利哌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HPRL)的关联性。方法:92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利培酮或帕利哌酮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PRL水平及治疗后的9-羟利培酮血药浓度;并检测所有受试者的D2受体基因Taq1A多态性。结果:HPRL组(治疗后PRL水平≥3 500 mIU/L者,n=30例)与LPRL组(治疗后PRL水平〈3 500m IU/L者,n=37例)Taq1A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P=0.42);Taq1A 3种基因型(A1/A1,A1/A2及A2/A2)患者血清PRL水平治疗后均明显增高,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0,P=0.26)。结论:未发现D2受体基因Taq1A多态性与利培酮、帕利哌酮所致HPRL存在关联。
- 乔屹梅轶盛建华
- 关键词:多巴胺D2受体基因多态性利培酮泌乳素
-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皮层抑制功能改变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索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皮层抑制(cortical inhibition,CI)功能损伤。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对21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与19名健康对照进行CI功能指标检测,包括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皮质静息期(cortical silent period,CSP)、短间隔皮层间抑制(short-interval cortical inhibition,SICI)以及皮质间易化(intra-cortical facilitation,ICF)。根据是否使用传统心境稳定剂(mood stabilizers,MS)将患者组分为两个亚组,分析各组之间CI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未使用MS躁狂患者组RMT低于使用MS组和对照组[30.1%±1.1%vs.38.2%±2.5%vs.37.1%±1.4%,P<0.05],未使用MS躁狂患者组SICI亦低于使用MS组和对照组[0.2(0.2,0.4)vs.0.5(0.3,0.7)vs.0.4(0.3,0.8),P<0.05],而使用MS躁狂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RMT、SI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CSP、IC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躁狂患者的CI功能受损,而使用MS可能会对躁狂患者的CI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 陈珊唐莺莹王继军钱禛颖盛建华
- 关键词:双相障碍诱发电位皮质兴奋性神经抑制
- 164例住院老年期痴呆患者的精神和行为障碍被引量:13
- 2001年
- 目的 研究老年期痴呆病人的精神和行为障碍(BPSD)。方法 采用BEHAVE-AD量表对164例住院的老年期痴呆病人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BPSD,其中以行为紊乱、攻击行为、日夜节律紊乱和偏执与妄想多见,且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大致相似。结论 DPSD的发生率极高,对老年期痴呆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有重要影响,应予重视和加强研究。
- 刘群高之旭盛建华陈美娟徐维安
-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论断
-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对照研究被引量:6
- 2002年
- 目的 比较利培酮和氟哌啶醇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利培酮组22例,口服利培酮1.34±0.52mg/d;氟哌啶醇组20例,口服氟哌啶醇2.2±0.89mg/d,疗程均为8周。用临床疗效评定量表(CGI),简明精神症状检查量表(BPR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疗效。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定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临床总体疗效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培酮对BPRS各靶症状及阴性症状疗效显著,对阴性症状疗效优于氟哌啶醇(P<0.01),而且可提高MMSE的分值(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以锥体外系症状和嗜睡为主。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对老年期精神障碍均有良好的疗效,利培酮对BPRS和SANS各常见靶症状疗效更显著,副反应小而安全,且不影响认知功能,更适宜于老年病人。
- 费伟民程鎏王玉梅胡喜荣周惠浩孙才坚高之旭盛建华
- 关键词:利培酮氟哌啶醇老年期药物疗法
- 101例住院精神病人死因分析被引量:10
- 1999年
-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病人死亡原因。方法:对101 例住院死亡病例进行死亡原因及病史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50 例(49.1% ),老年痴呆患者31 例(30.69% ),精神发育迟滞患者14 例(13.86% ),其他疾病患者6 例(5.94% )。男51 例,女50 例。平均死亡年龄62.21±16.57 岁。主要死亡原因为全身衰竭(26.73% ),肺部感染(20.79% ),脑血管意外(10.89% ),冠心病及心梗(7.92% ),肺结核(6.93% )等。结论:死亡原因与精神疾病种类无关,与伴有的躯体疾病有关,年龄对死亡原因也有一定的影响。
- 沈宣胡慧君徐维安盛建华
- 关键词:慢性精神病人
-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治疗105例抑郁障碍病人的双盲对照试验被引量:26
- 1997年
- 目的:评价国产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多中心研究,分为国产氟西汀组57例(男性22例,女性35例;年龄40±s13a),口服氟西汀20mg,qd,阿米替林57例(男性27例,女性30例;年龄40±14a),口服阿米替林75mg,bid,疗程6wk。结果:氟西汀治疗抑郁障碍的疗效与阿米替林相当,总有效率分别为85%及92%(P>0.05);氟西汀组的主要副作用有口干、便秘、恶心、心动过速等,但较之阿米替林程度轻且发生率低。结论:氟西汀的抗抑郁作用与阿米替林相当,副作用少,服用方便。
- 方贻儒王祖承盛建华谢斌笪志民高哲石石奇龙宓一英
- 关键词:氟西汀阿米替林抗抑郁剂
- 氟西汀与阿米替林双盲对照治疗16例抑郁障碍病人被引量:2
- 1997年
- 目的:评价国产氟西汀对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国产氟西汀和阿米替林随机双盲对照治疗严重抑郁障碍病人共16例。氟西汀组8例(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51±s15a),口服氟西汀20mg,qd;阿米替林组8例(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1±16a),口服阿米替林75mg,bid。疗程6wk。结果:2组病人治疗后HAMD,HAMA,SDS评分均显著下降,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2组病人的显效率均为75%。治疗后wk1,2,6末TESS评分值氟西汀组均低于阿米替林组。结论:国产氟西汀疗效同阿米替林相当,但副作用较轻微。
- 盛建华沈文龙高哲石笪志民王祖承
- 关键词:抑郁障碍氟西汀阿米替林
- 加里福尼亚痴呆行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被引量:7
- 2000年
- 目的 检测加里福尼亚痴呆行为问卷(CDBQ)的信度与效度。方法 对60例Alzheimer病(AD)患者进行测试,其中有48例患者完成二位照料者的联合评定。结果 CDBQ具良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7863,P<0.01。联合检测的一致性高,ICC=0.8508,P<0.01。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相比,相关系数r=0.36,P<0.01,平行效度较好。结论 CDBQ中译本具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值得推广应用。
- 周卉盛建华高之旭陆光华周琳琳
- 关键词: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