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 诗歌翻译与白话诗人的主体建构被引量:1
- 2010年
- 用文言还是用白话译诗,不是一个单纯的孰优孰劣的语言形态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关涉到现代框架中"自我"的遭遇。选择白话译诗,对于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不仅是平民社会运动和语言通俗化思潮力量下一种合乎历史趋势的文化形态上的抉择行为,而且是用新词句、新语法、新体式承载新的诗学理想、文化观念的必经之路。胡适、周作人等人不约而同地感叹译诗的困难时,却又依托翻译建立了某种新诗的言说范式。译诗所使用的白话语言策略直接影响了诗体的开放空间,推进了诗歌在语言形态上的转型,诗歌从"救亡图存"的政治性译介工具变成了白话文运动的"语言工具"。
- 王芬王光明
- 关键词:诗歌翻译
- 吴兴华诗歌的叙事艺术被引量:1
- 2008年
- 吴兴华诗歌是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一种独特的存在。他采用幻化时间、时空联结视角等艺术手法,通过营造浸润了个人情感和思维的意象群落来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使诗歌呈现出神话性、意象意绪化等特征。吴兴华引入西方诗歌的叙事技巧,注重在现代语境中挖掘古典叙事与现代情绪的反讽效果,增添了戏谑成分,结合穿插旁白体,造成多方叙事的角色转换技巧。
- 王芬金星
- 关键词:叙事意象化戏剧化
- 现代汉语诗歌创作的两难处境——从胡适的《答梅觐庄》谈开去
- 2009年
- 胡适是中国现代白话诗的开山鼻祖。他以《答梅觐庄》为开端的一系列白话诗,其诗学观的核心支点是文字与文学的关系。《答梅觐庄》这首诗中互为因果的二元悖谬关系,反映了五四一代先驱和当下现代汉语诗歌共同面临的两难处境,即必须通过文学探索来建立规范的现代汉语系统,而尚未定型的现代汉语语言背景却影响了现代汉语诗歌文类秩序和审美趣味的形成。
- 王芬王光明
- 关键词:白话诗
- 电影《菊次郎の夏》艺术手法探析
- 2010年
- 《菊次郎の夏》是一部以"静"为主调的片子。这部电影不显山不露水却又把我们带入幽远的意境和最初的人性。我们几乎不是在观赏或者被观赏,而是在经历,在重温并且寻找遗失已久却又永恒不灭的人类的童心。"静"是其中最主要、最简单也是最神秘的元素。
- 王芬
- 关键词:音乐画面
- 论《风声》的艺术完整性
- 2010年
- 《风声》是一部极具艺术完整性的影片,从片名到剧情、从角色到技法,对中西元素的融合、本土受众的观感、民族性与审美多元性的兼顾一应俱全。本文从"风声"题解的二重含义入手,深入剖析了《风声》在人物角色、场面设计、主要人物性格上的匠心所在。
- 王芬
- 关键词:《风声》人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