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血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痉挛
  • 3篇蛛网膜
  • 3篇蛛网膜下
  • 3篇蛛网膜下腔
  • 3篇蛛网膜下腔出...
  • 3篇网膜
  • 3篇下腔出血
  • 3篇膜下
  • 3篇脑血管
  • 3篇脑血管痉挛
  • 3篇痉挛
  • 3篇出血
  • 2篇溶栓
  • 2篇溶栓疗法
  • 2篇溶栓治疗
  • 2篇尿激酶
  • 2篇疗法
  • 2篇疗效

机构

  • 5篇泰安市中心医...
  • 5篇山东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王玉凯
  • 5篇王翠兰
  • 5篇刘梅仕
  • 4篇邓小梅
  • 3篇蒋云
  • 2篇于素贞
  • 2篇耿家贵
  • 1篇周茂德
  • 1篇张新萍
  • 1篇蒋云
  • 1篇王玉民
  • 1篇郭洪志
  • 1篇陆寅
  • 1篇谢安木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泰山医学院学...
  • 1篇国外医学(脑...

年份

  • 1篇1999
  • 5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经脑脊液蓄液囊装置行脑室内化疗治疗脑膜癌病的临床研究
1998年
目的试图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疗脑膜癌病的方法。方法对经CSF细胞学证实的ZO例脑膜癌病患者,经CSF双头蓄液囊装置行脑室内单-MTX化疗。结果治疗6周后,全部20例病人60%症状改善,25%稳定,45%病人症状稳定或好转1个月以上。存活期4-20周,平均12周。与脑室内化疗相关的副作用多数轻而短暂,严重并发症为5%。结论我们认为脑室内单一药物化疗能有效地改善病人的症状,延长存活期,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翠兰邓小梅于素贞刘梅仕周茂德蒋云王玉凯
关键词:脑膜癌病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抗炎疗法被引量:8
1998年
近年来,抗炎疗法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较多。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和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抑制体液免疫或蛋白源性炎症的药物均有效。而小剂量地塞米松、环孢菌素A和FK506等抑制细胞免疫或细胞源性炎症的药物均无效或疗效不肯定。这提示,体液免疫或蛋白源性炎症反应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王玉凯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及其意义
1997年
用噻唑兰(MTT)法测定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20例对照组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SAH患者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临床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患者IL-6含量高于无此并发症者(P<0.05);SAH患者IL-6水平与HuntandHes临床病情分级有正相关关系(r=0.4917,P<0.05)。提示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蒋云刘梅仕邓小梅于素贞王玉凯王翠兰郭洪志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
小剂量尿激酶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对照研究被引量:7
1998年
目的研究小剂量尿激酶(UK)DSA选择性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梗塞住院病人60例,随机分为动脉导管溶栓组(导管组)和静脉溶栓组(静脉组)各30例,分别动脉导管注射和静脉注射小剂量UK10~20万U,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天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CT检查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导管组临床有效率93.33%,影像学有效率80%,静脉组临床有效率7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耿家贵王玉凯王玉民刘梅仕刘梅仕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尿激酶溶栓疗法
导管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附50例报告)被引量:1
1999年
选择性导管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5天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脑CT检查。结果临床有效率达94%,影像有效率达82%。
耿家贵王玉凯陆寅孟庆连谢安木张新萍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尿激酶溶栓疗法介入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103例疗效分析
1995年
自199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脑血栓形成病人205例,随机分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西药治疗,现作如下分析与讨论。1 资料分析 205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均按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结合颅脑CT(182例)、脑脊液检查(42例)确诊,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03例)和西药治疗组(102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无明显差异。
姜振连王玉凯
关键词:脑栓塞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兔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病理和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进一步阐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发病机制及其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青紫蓝兔20只,随机分为SAH组(14只)和假SAH组(6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造成SAH模型,假SAH组用NS代替注血。6天后灌流固定法处死动物,取其基底动脉中1/3段送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SAH组血管壁增厚、结构紊乱,管腔狭窄,内弹力膜皱折,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中线粒体增多、变性和溶酶体增加,以及内弹力膜虫蚀样改变等。假SAH组血管形态结构正常。结论SAH后DCVS与痉挛血管发生了明显病理变化有关,并可能与SAH后局部免疫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
王玉凯刘梅仕邓小梅王翠兰蒋云王玉民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病理学
鞘内注射地塞米松预防实验性脑血管痉挛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31
1998年
我们对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鞘内注射和静脉注射预防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效果进行了形态学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资料1方法:选用健康青紫蓝兔40只,体重22~3.0kg。随机分为假SA...
王玉凯刘梅仕蒋云蒋云王翠兰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鞘内注射地塞米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