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泽立

作品数:28 被引量:300H指数:9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3篇玉米
  • 7篇基因
  • 6篇杂种
  • 5篇等基因
  • 5篇杂交
  • 5篇杂交种
  • 5篇近等基因
  • 4篇等基因系
  • 4篇玉米杂交
  • 4篇玉米杂交种
  • 4篇育种
  • 4篇杂种优势
  • 4篇近等基因系
  • 4篇恢复基因
  • 4篇基因系
  • 3篇选育
  • 3篇玉米杂种
  • 3篇玉米杂种优势
  • 3篇生育
  • 3篇夏玉米

机构

  • 24篇山东农业大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河北省农林科...
  • 3篇天津农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莱阳农学院
  • 1篇山东省种子管...

作者

  • 27篇王泽立
  • 9篇李新征
  • 7篇靳亮
  • 7篇祝静静
  • 3篇童应凯
  • 3篇赵殿轩
  • 3篇刘玉梅
  • 3篇苏方宏
  • 3篇王斌
  • 2篇王鲁昕
  • 2篇王守义
  • 2篇马俊业
  • 2篇李萌
  • 2篇戴景瑞
  • 2篇孙翠霞
  • 1篇金德敏
  • 1篇韦东胜
  • 1篇张恒悦
  • 1篇张超良
  • 1篇田明

传媒

  • 4篇生物技术通报
  • 3篇华北农学报
  • 2篇玉米科学
  • 2篇山东农业科学
  • 2篇Journa...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饲料添加...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6
  • 3篇1995
  • 1篇1994
  • 2篇1992
  • 1篇1990
  • 1篇198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CMS-S恢复基因Rf_3近等基因系的蛋白质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Rf3是玉米CMS-S型不育系两个以上恢复基因中的标准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意义很大。【方法】利用自主创建的Rf3近等基因系不育群体(Ps)和可育恢复系群体(Pf)为试材,采用改进的双向(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对苗期、成株期叶片细胞总蛋白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到在Pf遗传背景下分子量为25.2kD,等电点为5.0的特异蛋白质RRPⅡ,优化了2D-PAGE技术。【结论】该特异蛋白质点的出现与消失可能与玉米CMS-S的育性恢复有一定关系,对其纯化分离将为Rf3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和进一步了解玉米质核互作不育表达模式的分子机制。结合本研究,文章还讨论了采用2D-PAGE技术在玉米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优化以及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研究的衔接。
王泽立杨会祝静静靳亮李新征马俊业
高产早熟耐旱抗病玉米新品种被引量:1
1995年
高产早熟耐旱抗病玉米新品种──鲁玉14号王泽立,李新征,田明(山东农业大学遗传育种研究所泰安271018)鲁王14号,原名DR—512,又名抗旱1号,是山东农业大学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室利用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和先进的抗旱育种技术设备育成的高产、早熟、耐旱...
王泽立李新征田明
关键词:玉米抗病性耐旱性
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Ⅰ.演化阶段与演进基本途径被引量:4
1994年
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十年间玉米杂交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一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Ⅰ.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Ⅱ.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Ⅲ.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郑单2、博单1为代表;Ⅳ.八十年代前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烟单14和掖单2为代表。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遵循“多元动态代谢结群,系统吐纳循序渐进”的生物进化规律。
赵殿轩刘玉梅步丰池苏方宏王泽立亢伟民
关键词:玉米杂种
玉米抗旱性遗传与育种被引量:31
1998年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结合作者课题研究,从种质资源、子粒产量、次级抗旱性状、根系、ABA、冠层温度和抗旱基因表达与QTL标记综述了玉米抗旱性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
王泽立李新征郭庆法沈耀辉高原
关键词:玉米抗旱性育种
玉米杂种优势分子基础探讨
王泽立祝静静靳亮李新征
关键词:玉米
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效应分析被引量:25
1990年
试验采用两套亲本自交系P_1和P_2(P_1为4个自交系。做母本;P_2为7个自交系,做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组成28个正交组合,估算其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总配合力(TCA)及其三者之间的相关。结果表明:P_1和P_2亲本组中某性状GCA的大小对F_1该性状SCA的优劣起着决定作用;利用自交系的GCA效应进行性状互补是有效的;SCA在直接构成产量“三要素”(穗、粒、重)中任何一项的正效应对育种效果意义重大。然而,TCA则是产量育种不可忽视的参数。
王泽立王守义
关键词:玉米自交系配合力
玉米杂种优势分子基础探讨
当今作物改良中杂种优势的广泛应用得益于杂交玉米的首先培育成功,对其分子基础的探讨已历经近一个世纪却尚未达成共识。关于杂种优势的经典解释曾聚焦于显性和超显性假说,现在看来似乎是借喻遗传学分子概念而无实际分子基础的实用性概念...
王泽立祝静静靳亮李新征
关键词:玉米杂种优势分子基础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
文献传递
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Ⅱ.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特征及演进趋向
1995年
运用群体生育型特征与演化的观点,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化进程至端的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与演化特征及其演进趋向,结果表明,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表现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穗位叶适中,雄穗分枝较少,抗倒性和抗斑性优良,籽粒长,出籽率高;其演化特征主要由穗粒结构与第一叶面积、生育日数决定,其穗长演化将趋于稳态,穗行数、穗粗、百粒重、行粒数与第一叶面积、株高将呈现较明显的持续演进态势,其中生育日数、行粒数和株高将分别向早熟、多粒和高棵方向回归。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演进临近转型期。
赵殿轩步丰池苏方宏刘玉梅王泽立亢伟民
关键词:玉米杂种
基因芯片技术在玉米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3年
结合作者的研究,本文介绍了基因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玉米改良中的应用实例。实验表明:相对于种子+胚柄等合子组织,玉米的叶片、胚柄和整穗等母性组织在基因表达上表现出更大的变化;利用特定组织的基因表达进行对比聚类远比胁迫水平上的聚类更易分组;三种非生物逆境(干旱、密度和遮荫)下,玉米生殖基因的表达更趋向于一种调节性集中变化;相对于缓慢水分胁迫,快速水分胁迫下的基因变化并非是必需的聚类分组亚群。
王泽立
关键词:基因芯片技术玉米遗传育种基因表达水分胁迫
优化玉米CMS-S双向电泳体系与差异蛋白比较
2008年
利用自主创建的Rf3近等基因系不育群体(P)s和可育恢复系群体(Pf)为试材,采用改进的双向(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对苗期、成株期叶片细胞总蛋白进行分析,分离到在Pf遗传背景下一特异蛋白质RRPⅥ,分子量为30.8kD,等电点为5.0,该特异蛋白质点的出现与消失可能与玉米CMS-S的育性恢复有一定关系,对其纯化分离将为Rf3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和进一步了解玉米质核互作不育表达模式的分子机制。讨论了采用2D-PAGE技术在玉米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优化以及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研究的衔接。
孙翠霞扬会李萌祝静静郭晓红李新征王泽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