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铭 作品数:8 被引量:83 H指数:5 供职机构: 广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经济管理 更多>>
一种使用CALPUFF模式的大气环境红线划定技术 被引量:2 2017年 运用CALPUFF模式的源贡献计算功能,将关注点或区域设置成受体,计算网格化分布的虚拟点源对这些受体的浓度贡献率,从而识别出对关注点或区域影响较大的区域并将之划入大气环境红线范围内。目前常见的做法是将非均匀分布的关注点设置为受体,但这会导致红线划定结果受受体分布影响很大,增加不确定性。文章以上海地区为例,比较了非均匀分布受体和网格化均匀分布受体2种不同设置的计算结果发现受体均匀分布时,得到的红线划定结果的不确定性更低更便于进行后续分析;通过对虚拟点源排放高度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在受体均匀分布的情况下,排放高度的差异对红线划定结果的影响较小,进一步说明均匀分布的受体设置更具有鲁棒性(即抗变换性)。这种使用CALPUFF模式定量地计算虚拟点源对受体的贡献,从而划定大气环境红线的技术在城市环境规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郭梦琪 王志铭 王扬君 钱光人 吴耀光 王超广州人为热初步估算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5 2011年 考虑了工业、交通和生活三种人为热排放源,利用广州市工业和生活能源消耗量、汽车保有量、主干道车流量等数据,估算出广州人为热日变化排放通量,全天平均排放通量41.1 W.m-2,最大排放通量出现在11时,为72.3 W.m-2,其中工业排放占总排放量68.6%。利用耦合到WRF中的单层城市冠层模式(WRF/UCM),对人为热作用进行敏感性试验,包括无人为热、无日变化人为热、有日变化人为热、人为热排放通量翻倍四种方案。结果显示,方案之间冠层感热通量的差异与人为热设置的差异大致相等。试验方案之间冠层内气温差异较小,单倍人为热与双倍人为热的最大差值约只有0.2℃。另外,人为热使湍流得到发展,双倍人为热比单倍人为热湍流动能增加约0.1~0.4 m2.s-2。且人为热对白天城市边界层湍涡有增强作用,添加单倍人为热后使气流垂直速度最大增加可达0.1 m.s-1,使垂直混合加强。有日变化的人为热对热岛强度的贡献在中午时最大,单倍人为热的平均贡献率15.9%,双倍人为热为22.8%;而无日变化的人为热在凌晨时贡献最大,平均贡献率14.9%。 王志铭 王雪梅广州电源发展的环境约束分析 2016年 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新建项目准入条件、已有项目改造、电价及电力体制改革、碳排放等因素约束,广州市电源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分析环境约束对广州市电源发展的影响,对于认清广州市电源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王超 吴耀光 王志铭 陈鸿俊关键词:环境指标 珠三角城市扩张对春季主要气象参数和O_3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新一代大气化学在线耦合模式WRF-Chem研究城市扩张对珠三角地区春季气象条件的改变及其对地面O3浓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城市扩张的影响,珠三角城区的月平均气温上升0.35℃;城区夜间相对湿度下降幅度为4%~6%,影响程度大于白天;风速在白天和夜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城市月平均风速下降1.89 m/s;边界层高度在白天和夜间均升高,城市月平均边界层高度上升39.82 m。城市扩张后,城市月平均O3浓度增加0.89 ppbv,增幅大于1.5 ppbv的区域主要在佛山和东莞,白天O3浓度增幅为0.6~1.5 ppbv,夜间增幅及影响范围都大于白天,O3浓度增加区域与主要气象要素变化的区域相一致;白天14:00城区混合层内总臭氧柱浓度增加了80 ppbv;O3浓度对气象要素的敏感程度表现为:温度>边界层高度>风速>相对湿度;白天O3浓度增幅呈U型,其中14:00的O3增幅最小,为0.2 ppbv;夜间O3增幅呈倒V型,其中20:00的增幅最大(>1.5 ppbv)。 陈巧俊 王雪梅 吴志勇 王志铭关键词:大气环境学 空气质量 气象条件 O3 珠三角 珠三角SO_2污染区划及来源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文章利用珠三角粤港空气质量监测网13个空气质量监测点2009年11月SO2监测浓度,通过聚类分析对珠三角SO2进行污染特征区划,最终选定该时段内3个核心关注区域,分别为广州中心城区、佛山江门片区、珠江口西侧片区。发现佛山江门片区的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珠江口西侧片区。根据一定标准,选定11月23-27日为典型污染过程,11-16日为典型清洁时段。利用MM5-CALPUFF模式对这3个区域,在典型污染过程与清洁时段内的SO2平均浓度进行来源分析,发现在选定的模拟时段内,广州中心城区在污染过程中以本地污染为主(贡献率达62.47%),清洁时段则广州本地污染(49.43%)与东莞输送污染(40.27%)并重;佛山江门片区在污染过程和清洁时段均以外地输送污染(分别为65.06%和68.92%)为主,主要输入源地是广州和东莞;珠江口西侧片区在污染过程和清洁时段均是输送污染与本地污染并重(污染过程输送污染44.10%,本地污染51.83%;清洁时段输送污染50.25%,本地污染41.11%),其中污染过程中,输送污染的主要输入源地是深圳与东莞,清洁时段输送污染比重略大于本地污染,主要输入源地只有东莞。研究结果为控制及治理珠三角SO2源提供科学依据。 王志铭 王雪梅 李伟铿 司徒淑娉 钟流举 陈多宏 陈巧俊 杨柳林 李园关键词:珠三角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广州臭氧污染特征 被引量:5 2020年 广州市空气污染治理重点逐渐转向臭氧污染治理,理清臭氧污染特征是制定治理措施的基础。文章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对2016-2018年广州市51个监测点的臭氧逐时浓度进行分解。分解得到的51个模态的解释方差均较小,反映出臭氧污染特征的复杂性。该文只分析头3大模态,累积解释方差贡献率32.7%。第一模态显示市区及南部地区臭氧为负距平值区,北部地区为正距平值区,反映的是臭氧和二氧化氮的"跷跷板"关系;第二模态显示广州南部为正距平值区,北部为负距平值区,中部为过渡区,反映的是南北地区受太阳辐射不同所导致的臭氧浓度差异;第三模态的时间系数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反映的是城乡差异,反映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对臭氧浓度的影响。 王志铭 张金谱 梁桂雄关键词:O3 污染特征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一种基于人口分布的大气环境红线划定技术 被引量:1 2019年 该文使用CALPUFF模式,在考虑广州市人口分布的基础上,计算出均匀分布的大气污染物虚拟点源的人群暴露水平贡献值,并据此发展出新的大气环境红线划定技术,用于识别不宜布设大气污染源的区域(非适建区),为日后规划提供科学参考。计算结果表明,广州白云区东南部出现了全市的人群暴露水平贡献极大值,表明该区域不仅因为气象条件而使得污染物影响范围最广,且受影响区域人口众多,因此最不适宜布设大气污染源。计算结果还显示,考虑人口分布后,非适建区在人口稠密区域面积增大,反之则减少。 王志铭关键词:人口分布 WRF模式中微物理和积云参数化方案的对比试验 被引量:41 2012年 为了研究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降水模拟的影响,利用WRF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在3 km模式分辨率下,在微物理方案为WSM6方案条件下,选用KF、BMJ、GD以及G3等四种积云参数化方案对2010年5月14日广东珠三角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显示,KF方案对于降水带和降水量的模拟与实况较为一致。在积云参数化方案为KF条件下,分别选用Kessler、Lin et al、WSM 3、WSM5、Ferrier(New eta)和WSM6等6种微物理方案再次对这次暴雨过程进行模拟试验,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选用Lin et al微物理方案时,模式较好地模拟出了强降水雨带的位置和降水强度;而其他5种参数方案的模拟效果均不好,降水量明显偏小,雨带位置偏差较大;同时对低空急流、K指数和上升速度等物理量分析可知,Lin et al方案能较好地模拟出降水实况。 廖镜彪 王雪梅 夏北成 王体健 王志铭关键词:WRF模式 积云参数化方案 降水 珠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