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少云

作品数:19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昆明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5篇手术
  • 5篇脊柱
  • 5篇干细胞
  • 4篇皮肤缺损
  • 4篇缺损
  • 4篇椎体
  • 4篇椎体成形
  • 4篇椎体成形术
  • 4篇细胞
  • 4篇经皮椎体成形
  • 4篇经皮椎体成形...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间充质
  • 4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成形术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手术治疗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肿瘤

机构

  • 11篇昆明医科大学
  • 8篇昆明医学院第...
  • 3篇云南省肿瘤医...
  • 2篇昆明医学院
  • 2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成都军区昆明...

作者

  • 19篇王少云
  • 5篇李世和
  • 5篇张晋煜
  • 5篇张晶
  • 5篇吴迪
  • 5篇董坚
  • 5篇袁涛
  • 4篇朱晓松
  • 4篇杨祚璋
  • 3篇马翔
  • 3篇张丽
  • 3篇黄河
  • 3篇杨浩
  • 3篇杨义豪
  • 2篇张丽
  • 2篇张春强
  • 2篇肖砚斌
  • 2篇孙洪瀑
  • 2篇赵学凌
  • 2篇张理超

传媒

  • 5篇昆明医科大学...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昆明医学院学...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云南医药
  • 1篇第三届中华创...
  • 1篇第十届西部骨...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转染bF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SIS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治疗兔2型糖尿病早期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1.改良兔2型糖尿病模型的构建方法并建立兔2型糖尿病早期皮肤缺损模型,观察阻碍兔2型糖尿病早期皮肤缺损愈合的相关因素;2.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以基因转染的方法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复合猪小肠黏膜下层构建...
王少云
关键词: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进展被引量:3
2007年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最严重的合并症,长期以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态度是悲观的,常规的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近年研究发现这类细胞具有高分化潜能,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为脊髓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王少云黄河
关键词:脊髓损伤骨髓基质干细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被引量:2
2009年
背景: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于创伤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局部应用难以持久地发挥作用。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的表达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基因学体外观察,于2009-03/08在云南大学生命科学院完成。材料:日本大耳白兔1只,购于昆明医学院动物科。pCDNA3.1质粒为美国Invitrogen产品。方法:抽取兔髂前上棘骨髓,采用贴壁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融合至培养瓶底80%时消化传代。参考GeneBank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cDNA序列设计合成基因,电泳纯化后xholⅠ、BamHⅠ双酶切回收凝胶,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PcDNA Vector质粒进行酶切、电泳和凝胶回收,连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NA与PcDNA Vector质粒,构建pCDN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载体,运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体转染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并筛选稳定转染株。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所培养细胞表面抗原呈CD90,CD44阳性,CD45呈阴性;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源性细胞表面抗原CD34呈阴性,而相对特异性标记物CD44呈阳性。转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的细胞裂解液中,在Mr23000处有一条明显阳性杂交带;而转染pCDNA3.1(-)空载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提取蛋白未见阳性条带。结论:实验成功地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至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该目的基因可稳定表达。
王少云吴迪朱晓松杨浩赵宏斌董坚李世和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染
一种刀割式神经剥离子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刀割式神经剥离子及其使用方法,具体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刀割式神经剥离子及其使用方法,剥离子主体由握柄两端分别连接偏平剥离部、锐性剥离部组成,所述握柄前端内部设有空腔,所述锐性剥离部的杆身上设有...
张丽王少云王超张理超
文献传递
四肢骨肉瘤手术治疗方式选择与预后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四肢骨肉瘤患者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6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截肢组20例,瘤骨骨壳灭活再植术组12例,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组10例及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组26例.观察4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肺转移率以及远期生存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肢骨肉瘤截肢术在局部复发率方面均低于瘤骨骨壳灭活再植术、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术及瘤段切除+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P<0.05),但是在远期生存率以及肺转移率方面4种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截肢术是一种致残性手术方式,多数患者不能够接受.瘤骨骨壳灭活再植术、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术及瘤段切除+人工关节假体置换术这3种手术方式有利于保存肢体功能,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当根据患者的个体化情况综合分析选择最优化的手术方案,手术过程中如何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质量以及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雪峰杨祚璋李懿张娅张晶王少云杨义豪张曌昕
关键词:骨肉瘤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猪小肠粘膜下层治疗兔背部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运用猪小肠粘膜下层治疗日本大耳兔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方法将冻干、灭菌过的SIS膜水合后覆盖日本大耳兔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术后1周、2周、1月观察缺损皮肤修复的情况.结果猪小肠粘膜下层治疗治疗日本大耳兔背部全层皮肤缺损疗效满意(P<0.05).结论猪小肠粘膜下层可作为治疗皮肤缺损的支架材料.
王少云吴迪张丽武术李世和董坚
关键词:全层皮肤缺损
定制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sⅢ级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采用肿瘤瘤段切除+定制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术在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sⅢ级患者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云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活检确诊的29例四肢大关节部位骨巨细胞瘤患者,采用肿瘤瘤段切除+定制型人工关节置换术保肢治疗.其中男14例,女15例.年龄19-85岁,平均39.66岁.发病部位:肱骨上段6例,股骨上段5例,股骨下段12例,胫骨上段6例.Campanacci’s分级均为Ⅲ级.术中行肿瘤边界外切除受累骨与软组织,距肿瘤边缘3-5cm平面行截骨,安装人工假体,重建关节功能.假体柄和宿主骨界面采用骨水泥固定技术.其中胫骨上段瘤段切除的患者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转位修复胫骨上段软组织缺损.术后采用MSTS保肢评分系统对随访患者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83月,平均36.62月.其中28例患者手术切口Ι期愈合,1例患者引流管口形成窦道,经行清创术后愈合.患者MSTS功能重建评分为12-27分,平均23.10分;患者肢体功能优16例,良11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3.10%.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局部复发,1例于术后2 a内死于肺转移.结论肿瘤瘤段切除+定制型人工关节置换术可作为Campanacci’sⅢ级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保肢治疗方案.术前注意正确选择适应证、个体化设计假体,术中给予坚强固定并注意软组织重建方式,可预防并发症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许达杨祚璋张晶王少云袁涛张晋煜陈彦锦杨义豪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脊柱骨折的临床应用
袁涛杨祚璋张鸿青孙洪瀑徐磊张晶马翔张晋煜王少云
主要技术内容:1.将经骨穿或病理学证实的多发性骨髓瘤多椎体病理性骨折患者遵循统计学要求和伦理审查要求分组,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干预治疗,并中长期随访,观察患者骨痛评分变化,脊柱稳定性改变,术前术后观察...
关键词:
椎管内外肿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 应用改良的经后路手术充分显露并切除椎管内外肿瘤,重建脊柱稳定性治疗椎管内外肿瘤的疗效。 方法: 手术治疗椎管内外肿瘤86例(神经鞘瘤62例,脊膜瘤18例,神经纤维瘤6例),85例切除肿瘤后应用内同定及同...
赵学凌王兵黄河何飞张春强王少云
关键词:手术治疗脊柱稳定性
文献传递
两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比较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内固定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疗效。方法将43例脊柱转移癌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PVP及内固定联合PVP治疗。术后7 d及术后12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4-59个月。术后7 d及术后12个月VAS:PVP组分别为2.70-3.90(3.39±0.44)分、2.00-3.40(2.73±0.57)分,内固定联合PVP组分别为2.60-4.00(3.39±0.54)分、2.10-3.50(2.83±0.56)分;术后7 d及术后12个月时ODI:PVP组分别为19.00-25.50(22.54±2.17)分、24.10-25.67(25.37±0.15)分,内固定联合PVP组分别为19.11-25.52(25.54±2.17)分、22.12-24.42(23.37±0.13)分。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联合PVP组优于PVP组。术后PVP组l例肿瘤复发,内固定联合PVP组2例肿瘤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脊柱转移癌,尤其是多节段转移患者内固定联合PVP较单纯PVP能更加有效地缓解疼痛,恢复脊柱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张晋煜王少云袁涛
关键词:经皮椎体成形术脊柱肿瘤转移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