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梁

作品数:82 被引量:2,114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54篇农业科学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生物学
  • 5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8篇土壤
  • 22篇黄土丘陵
  • 18篇丘陵区
  • 18篇黄土丘陵区
  • 16篇植被
  • 15篇黄土高原
  • 14篇油松
  • 9篇群落
  • 8篇有机碳
  • 8篇退耕
  • 7篇植被恢复
  • 7篇植物
  • 7篇团聚体
  • 6篇演替
  • 6篇水土
  • 5篇养分
  • 5篇油松林
  • 5篇植物群
  • 5篇植物群落
  • 5篇松林

机构

  • 71篇西北农林科技...
  • 60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南京大学
  • 5篇西安科技大学
  • 3篇长安大学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苏省地质调...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榆林学院

作者

  • 82篇王国梁
  • 35篇刘国彬
  • 13篇薛萐
  • 9篇景航
  • 8篇姚旭
  • 6篇周生路
  • 5篇袁子成
  • 5篇党小虎
  • 5篇曲秋玲
  • 4篇刘莹
  • 3篇许明祥
  • 3篇霍艾迪
  • 3篇陈云明
  • 3篇马艳萍
  • 3篇张鹏
  • 3篇邱甜甜
  • 2篇上官周平
  • 2篇刘涛
  • 2篇徐宣斌
  • 2篇张超

传媒

  • 10篇水土保持研究
  • 8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生态学报
  • 6篇中国水土保持...
  • 5篇水土保持通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西北植物学报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草地学报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中国草地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9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3
2008年
为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成效及认识下垫面改变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采用圆盘入渗仪以4.6、8年退耕地为对象,长芒草草地为对照在黄土丘陵区分层(表层、20cm、40cm)研究退耕地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较短年限退耕地表层土壤入渗能力较天然草地差,而下层入渗能力较天然草地强;2)退耕地下层的初始入渗速率是表层的1.2—1.4倍,稳定入渗率是表层的1.9—2.8倍,饱和导水率是表层的1.9—3.0倍;3)随着退耕年限增加,表层土壤入渗能力下降,而下层入渗能力增强;4)土壤结皮阻碍退耕地表层土壤的入渗。
徐敬华王国梁陈云明卢建利
关键词:退耕地土壤层次土壤入渗土壤结皮
皆伐油松林不同恢复措施下团聚体与球囊霉素分布特征被引量:13
2017年
以未扰动油松林为对照,研究了油松林皆伐后在不同措施下恢复为幼林地、灌木地和撂荒地0~20cm土层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中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和有机碳(SOC)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幼林地团聚体稳定性显著降低(P<0.05),而灌木地及撂荒地团聚体稳定性显著增加.不同恢复措施团聚体中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RSP)分布的变化趋势与团聚体稳定性一致,灌木地团聚体中EE-GRSP含量相比对照显著增加且最大.灌木地和撂荒地大团聚体(>250μm)中总量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T-GRSP)含量相比对照显著增加而撂荒地粉黏粒团聚体(<53μm)中T-GRSP含量显著减小.粉黏粒团聚体中EE-GRSP含量普遍大于其他粒径团聚体;微团聚体(53~250μm)中T-GRSP含量普遍大于其他粒径团聚体.相比于其他粒径团聚体,大团聚体中T-GRSP可以更准确的反映土壤碳库的变化,团聚体稳定性更依赖于大团聚GRSP.
景航史君怡王国梁薛萐梁楚涛周昊翔
关键词:团聚体皆伐土壤有机碳
氮添加对油松幼苗不同径级细根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氮(N)沉降正在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目前关于氮沉降如何通过影响树木不同径级细根碳水化合物含量,进而影响树木生理特征及生长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2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幼苗细根为对象,研究了短期(2年)氮添加(0、3、6、9g N·m^(-2)·a^(-1),分别记为N0、N3、N6、N9)对不同径级(0~0.5、0.5~1和1~2 mm)细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0.5 mm细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512.97 mg·g^(-1))显著低于1~2 mm细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638.83 mg·g-1)。0~0.5 mm细根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著低于0.5~1及1~2mm;(2)随着细根径级的增加,SC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呈增加趋势,而木质素含量呈降低趋势。N添加对3个径级细根中不同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影响不同。N添加对0~0.5和0.5~1mm细根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N9处理显著降低了1~2 mm细根中NSC和可溶性糖含量(16.20%和29.90%),对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此外,N3处理显著增加了0~0.5 mm细根中可溶性糖含量(69.65%);(3)N添加对细根中SC、木质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N3处理显著增加了最细两级根(0~0.5和0.5~1 mm)纤维素含量(35.3%和57.0%),N9处理显著降低了1~2 mm细根中纤维素含量(30.39%);(4)N3处理显著增加了0~0.5 mm细根中NSC/SC,而对另两级根系中该比率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N添加可能通过影响最细两级根(0~0.5和0.5~1 mm)中NSC、可溶性糖含量及NSC/SC影响植物细根的生理功能和生长。
谷利茶王国梁
关键词:油松幼苗细根径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黄土丘陵区长芒草群落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被引量:34
2009年
以黄土丘陵区长芒草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圆盘入渗仪对不同盖度长芒草群落下的土壤入渗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0-80 cm土壤剖面上,不同盖度的长芒草群落下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在同一深度的土壤剖面上,群落盖度越大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也分别越高。影响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效孔隙度、初始含水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影响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效孔隙度、根长密度和水稳性团体含量,但水稳性团聚体对表层土壤初始入渗速率和稳定入渗速率的影响不显著。长芒草群落不仅通过根系对土壤的物理机械作用以及根系周转过程中形成的生物性大孔提高了土壤入渗速率,还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提高了土壤入渗速率。
王国梁刘国彬
关键词:入渗速率入渗过程植物根系土壤剖面
黄土沟壑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组成及结构变化被引量:65
2003年
在 1 98 1、1 988和 2 0 0 1年 3个时期调查数据的基础上 ,对纸坊沟流域恢复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中度退化生态系统 ,短期封禁就能使草本群落得到明显恢复。主要表现在植物种类的增加、植被盖度的提高和生物量的提高 ,其增加幅度分别为 7%~ 73%、81 %~ 1 67%和 61 %~ 1 38%。伴随着植被恢复 ,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增强。流域土壤侵蚀从封禁前的极强度侵蚀 ( 1 0 0 0 0~1 40 0 0 t/( km2·a) )减小到轻度侵蚀 ( 1 2 1 0 .2 t/( km2·a) )。中期封禁过程中群落盖度、生物量继续增加 ,水土保持功能进一步提高 ,但和短期封禁恢复相比 ,提高幅度较小 ,群落盖度和生物量分别增加了 3%~1 8%、- 4%~ 8%。随着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的加强 ,土壤表层养分也逐渐提高。中期封禁后群落结构和短期封禁相比发生较大变化 ,其中天然草本群落中发生了优势种更替现象 ,但天然灌木群落和人工乔灌群落优势种变化不大或无变化 ;群落垂直结构变化表现为 :草本群落结构变化最大 ,人工乔木林次之 ,但灌丛结构变化相对较小。封禁消除了致使植被退化的影响因子后 ,促进了群落内物种的正常生长和繁殖 ,从而使群落生态功能得到恢复 ;群落生态功能的恢复使群落生境得到改善 。
王国梁刘国彬刘芳侯喜禄周生路
关键词:黄土沟壑区植被恢复封禁植物群落群落组成
土壤颗粒的体积分形维数及其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被引量:231
2005年
土壤具有自相似特征或尺度不变特征。许多研究表明,土壤质量(重量)分形维数是土壤内在属性之一。但是,在计算土壤质量分形维数的推导过程中需要做一些假设,而有些假设,如不同粒级的土壤颗粒具有相同的密度等假设,已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此外,用传统的比重法测量土壤颗粒分布不仅工作量大,且操作结果更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鉴此,本文提出了土壤体积分形维数的概念。通过对宜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178个土壤样品的体积分形维数的测定发现: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和土壤质量分形维数一样,都是土壤的固有属性;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体积百分含量具有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对茶园、菜地和农田土壤剖面上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的变化分析表明,在茶园和菜地土壤剖面上,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土壤粘粒体积百分含量增加,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也随之增加;在农田土壤剖面上,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粘粒体积百分含量和土壤体积分形维数也表现出基本保持一致的变化规律。此外,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颗粒的组成会产生影响,使土壤粘粒体积百分含量发生变化,从而使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也随之变化,如菜地土壤体积分形维数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出现下降趋势。
王国梁周生路赵其国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粒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被建设的土壤水文效应被引量:122
2002年
以纸坊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情况,得出如下结论:①草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大于乔木林地;②选用乡土树种油松造林对土壤的干化程度较轻,选用刺槐造林时要考虑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林草隔带种植可以减轻土壤干化程度;③灌木林下阴坡土壤干层并不比阳坡干层程度轻。土壤干化程度和植被种类直接相关。此外,受种植密度及人为干扰影响;④和以前人们的认识不同,天然草本植被也会形成土壤干层,其中白羊草和长芒草形成有利于自身群落稳定的干层,但茭蒿形成的干层则对自身稳定不利,在植被建设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王国梁刘国彬常欣许明祥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水文效应土壤干层土壤干化小流域植被建设
基于MODIS数据的沙漠化地区地表宽波段反照率的反演方法研究——以新疆沙漠化地区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以新疆地区的MODIS遥感图像数据和地表野外同步观测的光谱数据为例,在野外数据量较少且有定标数据的条件下反演地表反照率。在窄波段反照率与宽波段反照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与相同时段的MODIS图像数据的窄波段反照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构建回归模型,实现窄波段到宽波段的反演。并应用该回归模型对新疆沙漠化地区的地表反照率进行反演验证,经统计分析,结果证明此方法简便可行,精度较高。
霍艾迪张广军王国梁
关键词:反照率MODIS
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4
2020年
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著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宏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与自然区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和风险防控、荒漠化过程与防治、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冻土区工程建设、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和地方病防治、自然地理要素定位观测、地理空间分异性识别和地理探测器等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指出了未来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陈发虎吴绍洪吴绍洪崔鹏张镱锂蔡运龙张镱锂欧阳竹尹云鹤刘国彬吴铎欧阳竹张国友邹学勇杨林生吴铎雷加强张国友张国友党小虎陈晓清王国梁谈明洪张兴权王训明包安明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人工油松林表层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被引量:17
2017年
大气氮沉降正在显著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循环过程。目前关于大气氮沉降如何影响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内活性有机碳含量还不是十分清楚,制约人们对森林土壤碳循环的认识和有关碳循环模型的发展。通过近2年的林地梯度氮添加(0、3、6、9 g Nm^(-2)a^(-1))实验,研究了短期氮添加对人工油松林表层土壤团聚体中不同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短期氮添加对表层土壤(0—10 cm)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无显著影响;随着氮添加水平增加,大、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微团聚体中活性和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并在N6处理(6 g Nm^(-2)a^(-1))下上述各指标达到最大;同一处理下土壤大、微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都表现为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低活性有机碳;相比CK处理,N6处理大团聚体低、中、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115.06%、178.73%和79.61%,微团聚体低、中、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32.84%、166.79%和62.05%。大、微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幅最大,表明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对氮添加响应最为明显。研究发现,短期氮添加主要通过影响表层大、微团聚体中的中活性有机碳进而影响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主成分分析表明,N添加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导致根系生物量增加并促进凋落物分解,是表层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变化的主要原因。
姚旭景航梁楚涛谷利茶王国梁薛萐
关键词:氮沉降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油松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