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 作品数:27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镇江市科技支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右美托咪定对全麻麻醉深度和术后咽喉痛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麻醉深度及对全麻术后咽喉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甲状腺肿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在全麻下手术开始后10 min,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6μg/kg泵注10 min,继以0.2μg·kg-1·h-1维持泵注;对照组以相同方式输注生理盐水。监测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即刻(T0)、用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25 min(T5)、30 min(T6)的Narcotrend指数(NT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拔管时间、苏醒时间、镇痛药总用量及术后24 h咽喉痛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心率在T1~T6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NTI在T3~T6时间点明显降低(P<0.05),T1~T6时间点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拔管时间及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术中镇痛药总用量和术后24 h咽喉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患者术中静脉输注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可增加麻醉镇静深度,并可有效预防全麻术后咽喉痛的发生。
- 张辉邵东华吴进张维王华
- 关键词:麻醉深度咽喉痛
- 异位妊娠药物治疗三种方法疗效观察
- 2005年
- 目的寻找一种简单、有效、成功率高又不影响生育功能的异位妊娠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114例患者分米非司酮(A组),单纯中药(B组),及米非司酮配合中药联合治疗(C组)进行比较。结果C组较A、B组能明显缩短血β-HCG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减少住院率,提高治疗成功率(P<0.01)。结论米非司酮配合中药治疗异位妊娠疗效高,副作用小,可作为临床治疗首选方案。
- 温芳莉王华孙芳
- 关键词:异位妊娠药物治疗
- p53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53蛋白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2例上皮性卵巢癌p53蛋白的表达,研究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上皮性卵巢癌中P53蛋白有一定的表达缺失,在G1、G2级组织表达率显著低于G3级;不同的临床分期中,Ⅰ、Ⅱ期阳性表达显著低于Ⅲ、Ⅳ期;在浆液性和粘液性两种组织类型无明显差异。p53(-)和p53(+)患者化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71%和27.27%,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分期分化程度有关,与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关。p53蛋白表达可作为卵巢癌预后和化疗耐药的一个指标。
- 徐海耿王华
- 关键词:卵巢肿瘤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
- 治疗性早产26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治疗性早产的发生率、发生因素、分娩方式、分娩时机及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发生的267例治疗性早产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性早产的发生因素、不同孕龄治疗性早产儿的并发症及围生儿死亡情况。结果治疗性早产发生率为3.33%,占早产总例数的51.35%。产前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导致治疗性早产的前两位因素。治疗性早产组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自发性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性早产组的早产儿窒息率显著低于自发性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性早产组的产妇产后出血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显著低于自发性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龄≥34周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明显低于孕龄〈34周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治疗性早产已逐渐成为早产的主要原因,适时选择治疗性早产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提高围生儿存活有益处。
- 王华马小艳
- 关键词:发生率分娩方式分娩时机剖宫产术
- 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应用于产后盆底肌力康复的临床效果评价
- 2023年
-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在产后盆底肌力康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2例产后盆底肌力康复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6例。试验组采取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照组单纯采取盆底肌锻炼。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盆底肌疲劳度及产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2级肌力、3级肌力、4级肌力下Ⅰ类肌纤维与Ⅱ类肌纤维的盆底肌疲劳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产妇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91%(P<0.05)。结论产妇盆底肌力康复中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可增强盆底肌力,减轻盆底肌疲劳度,预防产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马小艳刘艳秋贺龙风王华赵小苏
- 关键词:盆底肌力盆底肌锻炼
- 氢吗啡酮治疗肺癌难治性癌痛1例
- 2021年
- 1.一般资料病人,男性,67岁,因“右肺腺癌4年伴周身疼痛1月”于2020年5月入我院肿瘤科治疗。基因检测示EGFR19外显子突变,4年间行正规化疗并联合唑来膦酸骨保护治疗。因周身多处疼痛1个月予塞来昔布、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口服,镇痛效果欠佳,后改盐酸羟考酮缓释片20 mg,q12 h,且需不定时皮下注射吗啡以缓解爆发痛,换算成吗啡日用量达90 mg;后出现明显恶心呕吐、眩晕、便秘、排尿困难等不适症状,对症处理后,无法耐受该药不良反应。
- 李春叶王华张倩张校瑜谢荣
- 关键词:对症处理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氢吗啡酮排尿困难唑来膦酸塞来昔布
- 肌球蛋白轻链激酶促进卵巢癌迁移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研究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在卵巢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培养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分别感染空白对照病毒、MLCK ShRNA病毒。细胞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Boyden小室进行迁移能力的检测;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Boyden小室试验显示下调内源性的MLCK抑制了卵巢癌细胞的迁移能力(P<0.05),细胞克隆形成试验及MTT试验显示其对卵巢癌细胞的生长未见有明显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下调内源性MLCK后,MMP2的表达降低,同时p65的核转录明显减少。细胞内转入DN-IκB质粒后,对细胞迁移能力的抑制与下调MLCK的相似。结论 MLCK可以通过调节NF-κB的活化水平及MMP2的表达水平,从而调节卵巢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 马小艳王念周红林王华
- 关键词:卵巢癌迁移
- 院前急救环境下氢吗啡酮与氯胺酮联用对急性外伤骨折患者的镇痛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观察院前急救环境下氢吗啡酮与氯胺酮联用对急性外伤骨折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急救中心转运急性外伤骨折患者130例分为两组。在院前急救环境下,A组(61例)静脉注射氢吗啡酮和氯胺酮镇痛,B组(69例)仅静脉注射氢吗啡酮镇痛。镇痛前和入院时,采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分评估疼痛,记录SBP、HR和SpO_(2)。比较两组入院前有效镇痛总时间及氢吗啡酮和氯胺酮用量,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入院时NRS评分均低于镇痛前(P<0.05),且A组入院时NRS评分低于B组[(3.1±1.4)分vs.(5.4±1.9)分](P<0.05)。两组镇痛前SBP、HR和SpO_(2)相仿(P>0.05),A组入院时SBP高于B组(P<0.05)。两组入院前有效镇痛总时间相仿(P>0.05)。A组氢吗啡酮用量(2.1±0.5)mg,低于B组(4.1±1.0)mg(P<0.05)。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13.11%vs.4.35%)(P<0.05)。结论与单一使用氢吗啡酮比较,氢吗啡酮与氯胺酮联用可更为有效地缓解急性外伤骨折患者的疼痛,但也增加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 王华李春叶张倩潘鑫
- 关键词:氢吗啡酮氯胺酮镇痛外伤性骨折
- 天麻素对癌痛模型小鼠热痛觉过敏阈值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天麻素对小鼠转移性肿瘤诱发癌痛的镇痛作用。方法:将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皮下注射于8周龄雌性Balb/c系小鼠足趾部建立肿瘤诱发癌痛模型;取小鼠35只,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溶剂组,低、高剂量天麻素组(90,180 mg/kg)和吗啡组(10 mg/kg),于肿瘤细胞接种后第11天,分别于局部注射给药后15,30,60,90,120,150和180 min行热痛觉过敏试验并进行比较。结果:给药后90 min,低剂量天麻素组小鼠热痛觉过敏阈值由给药前(3.63±0.33)s提高至峰值(6.19±0.23)s;高剂量天麻素组由给药前(3.83±0.14)s提高至峰值(6.97±0.33)s,但两组阈值增加幅度均明显低于吗啡组(P<0.01,P<0.05)。结论:天麻素对癌性疼痛可产生明确镇痛作用,其效果弱于吗啡。
- 王华邵东华马鹏
- 关键词:天麻素癌痛镇痛吗啡
- 射频热凝术结合高能量激光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研究射频热凝术结合高能量激光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2015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5~70岁,平均(50±1.1)岁.所有患者行射频热凝术并结合术后高能量激光持续治疗1周,观察并比较治疗前、联合治疗后第1周、第1、3、6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射频热凝手术和术后顺利接受高能量激光治疗持续1周均成功.28例患者治疗前VAS为(6.55±0.22)分,治疗后1周为(2.55±0.43)分,治疗后1个月为(2.01±0.35)分,治疗后3个月为(1.75±0.72)分,治疗后6个月为(1.05±0.02)分,术后VAS评分与术前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月随访所有患者疼痛均已基本消失,随访6个月,除2例腰痛复发以外,其余均无复发,优良率为90%.结论射频热凝术结合高能量激光治疗盘源性腰痛临床治疗镇痛效果确切.
- 王华李春叶谢荣
- 关键词:射频热凝术盘源性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