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侯聪

作品数:64 被引量:339H指数:1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54篇农业科学
  • 9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7篇水稻
  • 16篇籼稻
  • 14篇性状
  • 13篇早籼
  • 12篇育种
  • 11篇早籼稻
  • 10篇选育
  • 10篇花粉
  • 9篇稻米
  • 9篇优质早籼
  • 8篇基因
  • 8篇佳辐占
  • 8篇分子标记
  • 7篇优质早籼稻
  • 7篇杂交
  • 7篇数量性状
  • 7篇佳禾早占
  • 6篇辐照花粉
  • 5篇上位性
  • 5篇分子标记辅助

机构

  • 63篇厦门大学
  • 10篇福建省农业科...
  • 3篇福建省种子总...
  • 2篇海南省热带农...
  • 2篇海南省农作物...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厦门市农业技...

作者

  • 64篇王侯聪
  • 33篇黄育民
  • 24篇江良荣
  • 22篇邱思密
  • 19篇陈如铭
  • 16篇郑景生
  • 11篇方亚顺
  • 10篇黄荣裕
  • 9篇杨觉民
  • 7篇黄建勋
  • 6篇周克夫
  • 6篇张凯
  • 6篇杨惠杰
  • 5篇李义珍
  • 4篇钟新斌
  • 4篇郑旋
  • 4篇陈双龙
  • 3篇黄厚哲
  • 3篇池晓雯
  • 2篇孙传芝

传媒

  • 12篇厦门大学学报...
  • 10篇福建稻麦科技
  • 9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福建农业科技
  • 3篇核农学通报
  • 3篇全国作物生物...
  • 2篇核农学报
  • 2篇2010中国...
  • 1篇遗传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闽北农业科技
  • 1篇中国稻米
  • 1篇福建省农科院...
  • 1篇植物研究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植物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5篇2006
  • 5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稻米粒形的QTL定位及上位性和QE互作分析(英文)被引量:6
2010年
利用广陆矮4号×佳辐占水稻重组自交系构建了SSR标记的遗传图谱.联合2007年和2008年获得的两组稻米粒长(GL)、粒宽(GW)、长宽比(L/W)数据应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加性×加性上位互作效应以及加性QTL、上位性QTL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1)在加性效应分析中两个群体共检测到4个控制粒长的QTL,4个控制粒宽的QTL,5个控制长宽比的QTL,贡献率分别为13.81%、15.36%和16.29%.(2)在上位互作效应分析中两个群体共检测到2对控制粒长的互作QTL,1对控制粒宽的互作QTL,3对控制长宽比的互作QTL,贡献率分别为5.77%、2.59%和7.42%.(3)环境互作检测中,发现共有13个加性QTL和4对QTL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与环境产生了互作效应.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和加性效应都影响稻米粒形遗传,QE互作效应也对粒形有着显著的影响.
王伟叶志云郑景生黄育民黄荣裕王侯聪江良荣
关键词:水稻粒形数量性状座位
籼稻整精米率QTLs的检测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效应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利用所构建的明恢86×佳辐占重组自交系(RIL),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获得的整精米率性状(HR)进行QTL定位及上位性和环境互作(Q×E)效应分析.检测到2个控制HR的加性效应QTL,分别位于第2、7染色体上的RM154-RM485和RM248-RM234区间,贡献率分别为1.92%、7.85%,总贡献率为9.78%.另检测到3对上位性效应区间,其中只有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的RM335-RM518区间和第6号染色体上的RM340-RM439区间互作贡献率为3.66%,其余两对的贡献率为0.环境效应检测中发现,两加性效应QTL与环境互作的贡献率分别为5.70%、8.74%,总贡献率为14.44%;上位性效应QTL与环境互作的总贡献率为2.94%.说明整精米率性状的遗传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徐斌黄育民黄建勋王侯聪江良荣
关键词:整精米率上位性效应环境互作效应
水稻粒形性状的上位性和QE互作效应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本研究利用基于明恢86×佳辐占水稻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构建的SSR遗传图谱,总标记数为131。联合两季的稻米粒长(GL)、粒宽(GW)、长宽比(L/W)表型数据,应用混合线性模型方法进行QTL定位,并作加性效应、上位效应以及加性QTL、上位性QTL与环境(QTL-by-environment,QE)的互作效应分析。检测到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加性效应QTLs分别为6个、4个和4个,贡献率分别为23.67%、21.41%和25.78%;检测到8对粒长的上位性QTLs,5对粒宽的上位性QTLs,2对长宽比的上位性QTLs,贡献率分别为16.75%、22.36%和7.55%;环境互作检测中,发现共有9个加性QTLs和7对上位性QTLs与环境发生了互作。结果表明,上位效应在粒形性状的遗传与加性效应一样起了重要作用,环境互作效应对粒形性状有一定的影响。
江良荣王伟黄建勋黄荣裕郑景生黄育民王侯聪
关键词: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座位上位性效应
稻米垩白和粒形的主效QTL定位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本研究用珍佳B(佳辐占/珍汕97B//珍汕97B的回交重组自交系F11,即BC1F11)×珍汕97B的F2群体,对稻米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垩白粒率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结果表明,粒宽、长宽比、粒厚和垩白粒率均属于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而粒长受一个主效基因控制。共检测到13个控制糙米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和垩白粒率的QTLs。其中,在第3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RM16-RM411区间同时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厚性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49.8%、12.6%、39.3%和5.3%;在第5号染色体着丝粒附近RM7118-RM3683区间同时控制垩白粒率、粒宽、长宽比和粒厚性状,遗传贡献率分别为43.9%、44.5%、28.0%和15.0%;同时,在RM169-RM289区间也同时控制垩白粒率、粒宽、长宽比和粒厚性状,但各性状的遗传贡献率均较RM7118-RM3683区间的小。
王情英江良荣郑景生黄荣裕王侯聪黄育民
关键词: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座位粒形
基于优质早籼稻品种佳辐占的遗传图谱的构建被引量:8
2007年
以优质常规稻佳辐占为父本,分别以广陆矮4号和明恢86为母本,构建两个重组自交系(以下简称为“广佳”群体和“明佳86”群体).利用559对简单重复序列(SSR)引物对亲本进行多态性分析,获得佳辐占和广陆矮4号、佳辐占和明恢86亲本间有差异的引物分别201对和186对,多态率分别达35.95%和33.33%.利用这些引物构建了两张水稻遗传图谱,其中广佳图谱包含127对SSR标记,全长约1 015.7 cM,平均标记间距为8 cM;明佳86图谱包含131对SSR标记,全长约1 263.6 cM,标记平均间距为9.6 cM.遗传图谱的构建便于研究佳辐占优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外观品质性状间的内在关系,以期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细长、大粒、优质的水稻新品种打下基础.同时,这是两个基于重组自交系的图谱,可长期用于群体内各种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及QTL定位.
江良荣黄建勋张凯黄育民王侯聪宋思扬周克夫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简单重复序列
应用SSR分子标记比较佳禾早占水稻组培苗与种植苗的性状差异
<正> 佳禾早占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水稻育种组于1989年采用[(E94×大粒种)F8×713]×[外引30(成熟花粉经辐照诱变)]复合杂交,经多代系统选择,于1996年早季育成的迟熟早籼稻新品种。1999年福建省农作...
周克夫张凯戎文廷王侯聪
文献传递
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主效QTL定位分析
江良荣王情英郑景生黄育民王侯聪
关键词:稻米
应用香型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优质香稻新品种佳福香占被引量:4
2021年
优质香米因其品质好、有香味、市场价格高而备受消费者重视。佳福香占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用佳辐占//象牙香占/R207///佳辐占的杂交组合,应用香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系谱法选育成的晚稻中熟长粒形优质抗病香型常规籼稻新品种,品质达部颁一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其中千粒重约29 g,粒长7.7 mm,长宽比3.9,2020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合开发高档优质香米。
郑景生江良荣黄荣裕王侯聪黄育民
关键词:香稻香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γ射线辐照水稻成熟花粉的杂交后代突变效应分析被引量:12
2003年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简便、行之有效的水稻成熟花粉辐照诱变技术的工作程序 ,解决了水稻成熟花粉保鲜的技术难关 ,提出了水稻成花粉适宜诱变剂量为 4 6Gy左右 ,确认了辐照花粉杂交后代以产生数量性状突变为主 ,第三代较第二代出现更多的突变性状 ,扩大了突变幅度 ,而且随着世代的递增 ,突变性状有累加的现象 ,大部分株系在第五代即可稳定。利用本项技术获得了一批熟期提早或推迟 15天以上 ,株高变矮或增高 10cm以上、稻谷增长 5mm ,米长增加 4 4mm ,长宽比最大达 4 5 ,千粒重较起始种增减 10 2 3g等特殊性状的一批新种质。本研究初步认为水稻成熟花粉辐照诱变主要是诱发DNA位点的突变 ,同时存在隐性突变 ,在水稻及其它作物育种中具有应用前景。
王侯聪邱思密陈如铭方亚顺杨觉民黄厚哲黄育民
关键词:水稻Γ射线辐照诱变杂交后代诱变育种
稻米外观品质的研究进展与分子改良策略被引量:32
2003年
本文综述了稻米外观品质 (长、宽、长宽比和垩白 )的经典遗传及分子遗传研究状况 ,归纳列举了已定位的外观品质性状的QTLs。
江良荣李义珍王侯聪黄育民
关键词:稻米分子遗传数量性状座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聚合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