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静

作品数:41 被引量:561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天文地球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军事

主题

  • 10篇台风
  • 9篇热带
  • 7篇夏季
  • 6篇平流层
  • 6篇流层
  • 6篇季节内振荡
  • 6篇降水
  • 6篇MJO
  • 6篇大气季节内振...
  • 5篇气候
  • 5篇环流
  • 5篇季风
  • 5篇WAVEWA...
  • 4篇中国海
  • 4篇台风浪
  • 4篇热带大气
  • 4篇热带大气季节...
  • 4篇北太平洋
  • 3篇调制作用
  • 3篇数值模拟

机构

  • 39篇中国科学院大...
  • 22篇解放军理工大...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西昌卫星发射...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国家卫星气象...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始兴县气象局

作者

  • 41篇潘静
  • 20篇李崇银
  • 12篇郑崇伟
  • 4篇李琳
  • 3篇杨辉
  • 3篇宋洁
  • 3篇顾薇
  • 3篇周林
  • 2篇宋帅
  • 2篇李训强
  • 2篇凌健
  • 2篇罗蒋梅
  • 2篇陈雄
  • 2篇田华
  • 2篇黎鑫
  • 1篇孔春燕
  • 1篇王刚
  • 1篇赵兵科
  • 1篇肖子牛
  • 1篇林刚

传媒

  • 6篇大气科学
  • 3篇科学通报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海洋预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气象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开发与管...
  • 1篇系统仿真学报
  • 1篇气象科技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台湾海峡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1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
利用澳大利亚气象局的RMM-MJO(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指数,分析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简称MJ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MJO活动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有比较...
潘静李崇银宋洁
关键词:调制作用西北太平洋台风
文献传递
南海夏季风槽的年际变化和影响研究被引量:30
2007年
南海夏季风槽是南海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活动不仅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有明显影响,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首先定义了一个描写南海夏季风槽强度的指数,然后分别对强、弱南海夏季风槽年的例子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应强、弱不同的南海夏季风槽年份,在大气环流背景、对流活动以及海温背景场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区别,说明南海夏季风槽的异常不是偶然的,有其十分明显的大背景。合成分析的结果还表明,南海夏季风槽的强弱异常不仅对中国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还会通过遥相关过程影响北半球的其他区域。
李崇银潘静
关键词:年际变化夏季降水波列
太平洋—印度洋海温与我国东部旱涝型年代际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1
2007年
对我国东部各区域的夏季降水的正交小波分解表明,其大于28年的分量可以很好地表示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旱涝相反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合成分析表明,北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和东亚高空急流与我国东部夏季旱涝型的年代际变化密切相关。东亚高空急流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70年代前后的年代际差异对旱涝型发生年代际变化起到重要作用;北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年代际变化近百年来是协同一致的,二者有可能共同对旱涝型的变化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指出,北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变化与急流和副高的南北位置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都密切相关。可见,北太平洋-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SSTA)对于我国东部旱型涝的年代际变化确实具有重要的预示作用。
顾薇李崇银潘静
关键词:北太平洋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帕金森病诊治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陈生弟陈彪周嘉伟吴涛刘军丁健青王刚潘静于顺孙伯民尹延青
该项目属临床医学领域,涉及神经病学应用基础及临床研究。帕金森病(PD)是十分常见的神经变性病,存在突出的问题是发病机制未明,临床缺乏有效的早期预警、诊断及治疗手段。该项目聚焦上述科学问题,历经10余年系统深入协同研究,揭...
关键词:
关键词:帕金森病神经变性病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被引量:28
2012年
本文综合介绍了大气季节内振荡与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关系的最新研究结果。主要内容是:大气MJO的活动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生成有比较明显的调制作用,在MJO的活跃期与非活跃期西北太平洋生成台风数的比例为2:1;而在MJO活跃期,对流中心位于赤道东印度洋(即MJO第2~3位相)与对流中心在西太平洋地区(即MJO第5~6位相)时的比例也为2:1。在MJO的不同位相,西太平洋地区的动力因子和热源分布形势有很明显不同。在第2~3位相,各种因子均呈现出抑制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及台风发展的态势;而在第5~6位相则明显促进对流的发生发展。这说明MJO在不断东移的过程中,将影响和改变大气环流形势,最终影响台风的生成。对多台风年与少台风年850 hPa的30~60 d低频动能距平合成分析表明,在多台风年有两个低频动能的大值区,其中最显著的是低频动能正异常位于菲律宾以东15°N以南的西北太平洋地区,此区域正好为季风槽所在的位置。而少台风年的情况与多台风年相反,从阿拉伯海东部经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一直到我国南海地区,都是低频动能的大值区,最大的低频动能中心位于印度半岛和我国南海南部;而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是低频动能的负距平区,季风槽偏弱,对台风生成发展不利。200 hPa速度势场清楚表明,多台风年(少台风年)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上表现为高层辐散(辐合),增强(减弱)该地区的上升气流,有利于(不利于)台风的生成。大气季节内振荡(IS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影响的研究表明,大气ISO)流场对台风路径预报有重要参考意义。其结果表明,台风生成时850 hPa低频气旋(LFC)的正涡度带(特别是最大正涡度线)走向往往预示着台风的未来走向;200 hPa的低频环流形势对台风的路径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与200 hPa低频反气旋(LFAC)相联系的200 hPa强低频气流对台风�
李崇银潘静田华杨辉
关键词:MJO台风路径
太阳活动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影响被引量:28
2010年
太阳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急需深入进行探索性研究,本文的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强(弱)太阳活动年,华北平原和东北南部地区少(多)雨,西北地区却多(少)雨,而江淮地区的夏季降水量也偏多(少);太阳活动与夏季的梅雨量存在着既显著又复杂的相关关系,而且它们间的相关关系还随时间有年代际变化。强(弱)太阳活动有利于在中国上空造成500 hPa位势高度出现正(负)异常,并与夏季降水异常的形势较为相配,可认为是太阳活动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重要途经。尽管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但基于已有的观测和分析研究,作为一个讨论内容,我们提出了一些关于太阳活动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初步看法。
潘静李崇银顾薇
关键词:大气环流太阳活动夏季降水异常
一次引发华南大暴雨的南海季风槽异常特征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2007年8月10日第7号台风"帕布"在广东沿海消失后,尾随而上的南海季风槽给华南沿海和台湾岛带来持续多日的暴雨和大暴雨。由于南海季风槽是华南最主要的降水系统,因此研究了8月第3候引发华南大暴雨的南海季风槽的异常特征及其可能的原因。首先分析了季风槽的气候平均时空特征。研究表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位于季风槽的南侧,表现了季风槽独立的空间结构特征。南海季风槽强度8月中旬最强。对2007年季风槽的分析表明,该年8月第3候的南海季风槽强度偏强,低层正涡度、辐合以及高层辐散偏强。同时印度季风槽也偏强。南亚高压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并加强是整个亚洲季风槽增强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上空增温引起高空东风急流和低空西南季风的加强,增加了华南沿海高空辐散和低空辐合,对于南海季风槽的加强和维持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于日本上空并且强度偏强,西风带长波槽偏强并向我国西南深入也有利于南海季风槽加强。南海季风槽具有30~60天季节内振荡特征,30~6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南海季风槽向北迁移及加强有重要影响。
杨辉李崇银潘静
关键词:华南降水
中国周边海域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大风频率和极值风速特征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利用CCMP风场资料,分析了中国周边海域海表风场的季节特征、大风频率以及极值风速,为海洋工程、防灾减灾、航海、海洋水文保障等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春季,风速大值区分布于阿留申群岛附近,平均风速在8m/s以上,第一岛链以内的平均风速在6m/s以内;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大值区分布于南海大风区,平均风速在7m/s以上;秋季,日本海、黄海和渤海多西北风,平均风速约7m/s,台湾海峡平均风速可达9m/s以上;冬季,风速多在8~10m/s.②年平均风速大值区分布于阿留申群岛附近,平均风速在9m/s以上;次大值区分布于台湾海峡和吕宋海峡,平均风速在8.5m/s以上;南海大风区平均风速在7.5m/s以上.③大风频率与年平均风速的分布特征大体一致,中国近海的大值区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吕宋海峡、琉球群岛附近海域、传统的南海大风区.④第一岛链以内的20年一遇极值风速存在几个相对大值区:渤海中部海域(35~40m/s)、琉球群岛附近海域(40m/s左右)、南海北部海域(35m/s左右);黄海的20年一遇极值风速基本在30~35m/s之间,东海在35~40m/s,台湾海峡在35m/s左右,南海北部在35m/s左右,南海中部在30m/s左右,南海南部在20~30m/s,日本海在40~45m/s,日本以南、菲律宾以东的广阔洋面在40~45m/s,日本以东的洋面基本在50m/s以上,其大值中心可达60m/s.50年一遇极值风速的分布特征与20年一遇极值风速的分布特征较为相似.
刘铁军郑崇伟潘静方怡
关键词:中国近海极值风速
近45年南海-北印度洋波浪能资源评估被引量:23
2012年
利用ERA.40海表101TI风场驱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WAVEWATCH-Ⅲ,简称WW3),得到南海-北印度洋1957年9月~2002年8月的海浪资料,计算该海域的波浪能,分析波浪能流密度的四季分布特征、不同能级出现的频率及波浪能流密度的稳定性,为海浪发电、海水淡化等选址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南海-北印度洋海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波浪能:(1)南海-北印度洋大部分海域的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在2kW/m以上,大值区位于南海、孟加拉湾、索马里附近海域。(2)南海=北印度洋海域波浪能流密度大于2kW/m和大于4kW/m出现的频率都较高。(3)南海-北印度洋的波浪能流密度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春季、秋季、冬季的稳定性好于夏季,南海的稳定性好于北印度洋。
郑崇伟李训强潘静
关键词:北印度洋波浪能能流密度
1870—2011年全球海域SST变化趋势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来自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资料,对全球海域近140余年来SST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1870—2011年期间,全球大部分海域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逐年线性递增趋势,在两极大部分海域、格陵兰南部海域呈显著的递减趋势,仅在部分小范围海域及一些零星海域的SST无显著变化。近海的递增趋势强于大洋,大洋西岸的递增趋势强于大洋东岸。(2)近140余年来,整体上全球的SST以0.0038℃/a的速度显著增加,其中1870—1910年表现出较为显著的递减趋势,1910年至今表现出较强的递增趋势。(3)1870—1910年期间,全球大范围海域的SST无显著变化;呈显著递减的海域主要分布于东海、阿拉斯加半岛南部海域、北大西洋30°N附近海域、冰岛南部海域、南印度洋西风带海域、新西兰附近海域;呈显著递增的区域较为分散。1910—2011年期间,全球大范围海域的SST逐年显著递增,在两极大部分海域呈显著的递减趋势。(4)1870—1960年期间,两极的SST走势较为平缓;1960—2011年期间,南极尤其是威德尔海的SST表现出显著的递减趋势,其中逐8月的递减趋势尤为强劲;北极逐2月、逐5月的SST呈显著性递减,逐8月呈显著性递增且趋势较为强劲,达到0.0402℃/a,逐11月的SST无显著变化。
郑崇伟周林宋帅潘静
关键词:海表温度威德尔海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