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绪
- 作品数:39 被引量:629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上海市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及其对全球气候、灾害性研究
- 陶诗言陈联寿徐祥德吴国雄周明煜孙菽芬卞林根陈家宜赵翼俊陈隆勋陈受均郑庆林萧永生倪允琪王继志索朗多吉汤绪李诗明罗卫东赵宏升于淑秋张光智刘维衡韩燕义朱福康刘品冯雪竹王金星苗秋菊柏品瑜翁永辉尹道生李国平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特有的动力、热力结构特征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已逾越了一个国家范围,青藏高原物理过程中的动力效应大气能量、水分循环对全球与东亚、中国区域水资源环境变化以及长江、黄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形成存在显著影响...
- 关键词:
- 关键词:地气系统青藏高原
- 中国梅雨影响因子的研究综述被引量:29
- 2007年
- 本文主要回顾了中国气象学者对季风系统下的梅雨及梅雨的大尺度影响因子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总结了有关中国梅雨的划分与预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本文还提出了有关梅雨影响因子及预测等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梁萍汤绪柯晓新何金海
- 关键词:梅雨东亚季风海温
- 河西走廊沙尘暴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被引量:18
- 2003年
- 本文主要分析了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指出河西走廊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干旱少雨的气候背景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河西走廊的沙尘暴过程次数自1955年以来总体呈减少趋势,上世纪70年代最多,90年代最少。研究发现,河西走廊沙尘暴发生与东亚冬季风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并且与前期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关系密切,海温偏高时,东亚冬季风较弱,河西走廊发生的沙尘暴较少,海温偏低时,东亚冬季风较强,河西走廊春季容易发生沙尘暴。
- 张存杰汤绪李耀辉
- 关键词:沙尘暴气候特征东亚冬季风太平洋海温
- 上海地区化学天气综合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技术研究
- 汤绪耿福海许建明谈建国彭丽周广强高伟潘亮贺千山马井会甄新蓉顾松强周伟东张国琏潘文伟
- 大气棕色云(ABC,AtmosphericBrownCloud)对气候、环境、健康和农业的影响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ABC的本质是复合型光化学污染,在一定的大气动力热力条件下就表现为低能见度(雾)霾事件。上海是亚洲13...
- 关键词:
- 我国沙尘暴天气的研究──全国沙尘暴天气研讨会综述被引量:5
- 1994年
- 该文仅就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归纳总结了我国有关沙尘暴天气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对我国沙尘暴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提出了两点建议。
- 朱福康汤绪
- 关键词:风沙流气候影响
- 青藏高原云型的卫星遥感判别方法研究被引量:12
- 2010年
- 采用1983—1996年CDIAC全球云观测报告集ECRA资料和ISCCP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四季云型出现频率的气候统计特征,并根据各云型的光学厚度—云顶气压分布特征,提出了基于光学厚度—云顶气压联合分布频率的青藏高原云型判别方法。结果表明,高云Cid及低云Sc、Cu、Cb是各季节青藏高原上空出现的代表云型,其它云型的出现概率小得多。高云在冬、春季节的出现概率大于秋、夏季节;中低云则相反。青藏高原上空的云在春、夏季节对应的云顶高度(光学厚度)高于(大于)秋、冬季节。在区分不同季节、不同出现类别的前提下,根据光学厚度—云顶气压联合分布频率为1%的临界值所对应的大值分布范围,确定了青藏高原各云型在光学厚度—云顶气压联合分布上的分布图,从而可为卫星遥感判别青藏高原云型提供依据。
- 梁萍陈葆德汤绪
- 关键词:青藏高原卫星遥感
- 副热带季风研究及预报技术开发
- 雷小途梁萍汤绪何金海曹晓岗沈愈孙国武孔春燕韩贵荣罗玲穆海振吴志伟竺夏英邓之瀛
- 该项目以提高梅雨相关的气象服务能力为目标,采用水汽输送通量的时间-纬度剖面图及可降水量指标,描述了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和强度的气候特征,所提出的夏季风北界的确定方法极具特色;利用经向水汽输送距平差,定义了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
- 关键词:
- 关键词:副热带季风
-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 雷小途汤绪沈愈梁萍
- 该课题以东亚副热带夏季风为主线,围绕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推进及其年代际变化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主要结果有:1、采用整层积分的经向水汽输送距平差定义的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指数,体现了副热带夏季风的特点,已应用于副热带夏季风的监测...
- 关键词:
- 关键词:年代际变化
- 全球变暖与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带:CO_2增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
- 2012年
-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包含CLM陆面模式)进行了20年(1998-2017年)CO2增倍的数值试验,并通过计算海陆热力差异,分析了环流形势、雨带分布和云量特征等物理量,研究了全球变暖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影响。结果表明,CAM3大气环流模式能较好地描述东亚地区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当CO2含量成倍增长后,将对亚洲经度范围内的夏季风北边缘的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00°~123°E地区北边缘位置偏北明显,100°E以西略偏北,123°~132°E略偏北幅度很小,132°E以东呈现出一定的偏北趋势。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陆地增温有利于青藏高原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加强以及北半球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增加,从而导致我国西南和东南方向向北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加。研究表明,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无明显变化,南北半球间的相互作用与北半球夏季风增强无明显的联系,两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汪佳伟汤绪陈葆德彭玉萍
- 关键词:全球变暖
- 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与低空急流被引量:37
- 2004年
- 使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网格点资料(2.5°×2.5°纬度/经度)和我国区域性沙尘暴过程历史资料,分析了春季大气环流特征及低空急流与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东亚中纬度高空维持纬向强急流锋区的情况下,极易造成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的低空急流产生。揭示了沙尘暴形成的大尺度环流动力影响因子的事实,指出可将产生这种低空急流特征的西风带大型环流的调整过程,作为甘肃河西走廊春季强沙尘暴天气的预警信号,而低空急流的位置及强度又可作为沙尘暴强度及沙尘暴发生和影响区的预报指标。
- 汤绪俞亚勋李耀辉张存杰
- 关键词:河西走廊西风带低空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