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沛
- 作品数:89 被引量:443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国民党“党国”体制述评被引量:20
- 2006年
- 在西方政党政治潮流及苏俄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党治”理念,为此后中国国民党执政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初步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国”体制。1927年4月,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全国统一,中国国民党继续实施其“党国”体制。“党国”体制的核心在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以党的意识形态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党政双轨制”的权力管理体系作为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模式。这一独具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既是西方政党政治理念特别是苏俄政党体制进入中国政坛的结果,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政党体制及理念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理念与利益的分化,“党国”体制不仅形成了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的重大变革,成为中国国民党统治体系内党、政、军利益纷争的根源,也由于党、政两条管理系统并存且关系滞碍而导致行政成本倍增,进而演变为中国国民党政治制度上的一大顽症。
- 江沛迟晓静
- 关键词:中国国民党孙中山
- 中央苏区史研究的新进展——简评《中央苏区研究丛书》
- 2010年
- 江沛
- 关键词: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学术界苏维埃革命
-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被引量:25
- 1998年
-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整体性的变迁,具体表现在:农村人口大量迁徙、宗族形态日渐弱化、家庭范式趋向小型、农村阶层剧烈变动、农民结社广泛兴起。华北农村社会结构整体性的变迁,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无力与僵死,体现了农民对于社会变动的适应与抗争,为一场新的社会革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 江沛
- 关键词:社会变迁宗族阶层结社
- 以社会史的视野推动中国当代史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中国当代史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是不言自明的。1978年以来的中国当代史研究,多侧重于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政治史、以宏观经济为重点的经济史和以政治领袖为重点的人物研究,对于以政治社会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中国而言,这一研究视角无疑是重要的,问题在于,
- 江沛
- 关键词:中国当代史当代史研究社会史历史价值政治领袖
-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城市社会文化观念变动评析被引量:15
- 2001年
- 20世纪一二十年代沿海地区,随着清王朝的覆灭、民国的建立,尤其是新文化运 动的兴起,城市知识群体和市民阶层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革;以性别平等观念和妇女解 放为标 志,平等自由的精神开始渗入到社会伦理观念之中;在生活习俗方面,社会风俗观念发生明 显变化;反映市民阶层需求的大众文化逐步形成。
- 江沛
- 关键词:社会价值社会伦理社会风俗大众文化
- 笔谈“抗日战争与沦陷区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2010年1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联合举办的"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编辑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安徽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十多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抗日战争与沦陷区问题研究中的民族主义话语、现代化理论、沦陷区民众生活实态、民众心理、研究方法、实证调查、影像资料、抗战社会史、社会文化史等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本组笔谈均选自此次会议。
- 荣维木王续添江沛陆发春翁有为张生曹必宏徐志民刘萍丁贤勇潘国旗李淑娟高晓燕车霁虹李倩张正刘敏张丽郭常英张艳曲广华王宏斌袁成毅李学通
-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沦陷区编者按编辑部
- 锲斋德风 学而不已——魏宏运先生与历史教学
- 2017年
- 魏宏运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史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对中国现代史、抗日根据地与华北农村社会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深入华北农村进行资料收集与社会调查,并先后访问国外多所大学,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对历史教学方法有独特的理解。多年来坚持奋斗在历史教学的第一线,为现代史研究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
- 何悦驰江沛
-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国现代史
- 华北抗日根据地区域社会变迁论纲被引量:3
- 1995年
- 抗战时期,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制创造了一个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政治实体——华北抗日根据地。在这块土地上曾带动起一个天翻地覆的社会变迁。这一变革不仅与国统区迟滞的近代化进程形成了鲜明对照,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新中国的历史走向。因此,认识这一区域内的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变迁首先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变迁主要是指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
- 江沛
- 关键词:社会变迁华北抗日根据地经济结构政治参与减租减息
- 笔谈“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2009年1月11日,由本刊编辑部与海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与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会议就抗日战争与中日关系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论者从不同方面,对以往研究进行了评析,同时也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这些意见对推动研究的深入,当有启发意义。因此,特邀请参加会议的部分学者笔谈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 步平荣维木徐勇江沛高晓燕李淑娟王希亮张连红张生刘萍徐志民张朔人陶水木潘国旗
- 关键词:中日关系史留日学生浙东抗日根据地日本军队
- “哀鸣四野痛灾黎”:1942-1943年河南旱灾述论被引量:13
- 2014年
- 发生在1942年夏秋至1943年春夏的河南大旱灾,涉及国统区河南省的60余县,受灾民众数以百万计。由于河南地处中日对峙的前线,交通断绝,中央获得灾情较晚,地方官员贪污腐化与救灾不力等诸多因素,国民政府虽然采取了紧急下拨救灾款、设置粥厂、减免征实征粮等各项措施,但成效有限,河南旱灾持续扩大并形成灾荒,迫使大批灾民逃向陕西等地,灾民死亡约200余万人。既往对河南旱灾事件的研究因史料限制并不充分,关于灾荒真实状况、国民政府救灾行动、灾民死亡人数以及中外舆论界的灾情报道等,均有可以再探讨的重要价值。
- 江沛
- 关键词:蒋介石白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