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梅
-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孤立性病灶16层螺旋CT首过期灌注成像与血管生成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应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I)技术,探讨肺孤立性病灶各灌注参数与病灶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52例肺孤立性病灶行16层螺旋CT首过期灌注成像,利用Body-perfusion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感兴趣区的血流量(BF)、相对血容量(rBV)、毛细血管渗透性(Pm)、达峰时间(TTP)等灌注参数。其中39例手术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行MVD计数和检测VEGF表达。结果恶性组和炎性组的BF、rBV、Pm等参数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和炎性组仅P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的TTP略高于恶性组和炎性组,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和炎性组的MVD、VEGF表达强度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恶性组和炎性组之间MVD、VEGF表达强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TTP外,恶性组、炎性组和良性组的BF、rBV、Pm参数值与MVD、VEGF呈正相关(P均<0.05),其中以BF与MVD、VEGF和Pm与MVD、VEGF的相关性最高。结论肺孤立性病灶的CTPI参数与其血管生成有良好相关性,能定量地反映其血管生成情况,有助于对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
- 张小波邓东龙莉玲黄仲奎秦宇红林盛才李春兰梁玉梅
- 关键词:肺肿瘤微血管密度灌注成像
-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强化指标和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被引量:25
- 2010年
- 目的应用16层MSCT灌注成像定量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并探讨CT灌注成像强化指标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价值。方法对53例周围型肺癌行CT灌注扫描,根据首过期肿块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肿瘤的灌注强化指标,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并对肿瘤MVD计数。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各观察指标的差异采用t检验或t'检验;将CT灌注强化指标分别与MVD做相关性分析;利用ROC曲线分析MVD和CT灌注强化指标评价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1)肺癌淋巴结转移组(26例)MVD计数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7例),MVD分别为(64.69±16.34)、(42.67±16.78)个/0.74mm。(t=4.84,P〈0.01)。淋巴结转移组肿块的强化峰值(PH)、肿块与主动脉PH之比(M/A)、灌注值(PV)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H分别为(41.79±15.50)、(29.99±10.91)HU;M/A分别为0.24±0.09、0.15±0.06;PV分别为(2.14±1.09)、(1.27±0.53)ml·min^-1·m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1、3.95、3.66,P均〈0.01)。(2)PH、M/A、PV均与MVD呈正相关,其中PV与MVD的相关系数最高(r=0.716,P〈0.01)。(3)利用ROC曲线分析,MVD、PV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49,P〉0.05);当以MVD〉52+/0.74mm。或PV〉1.52ml·min^-1·ml^-1作为强烈提示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时,其敏感性、特异性、诊断符合率均较高(分别为80.8%、81.5%、81.1%和84.6%、85.2%、84.9%)。结论CT灌注强化指标PV及MVD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存在密切关系,PV可作为术前判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之一。
- 邓东杨新官张小波龙莉玲黄仲奎秦宇红李春兰林创武梁玉梅冯启明
- 关键词:新生血管化淋巴转移ROC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