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股骨
  • 4篇关节
  • 3篇骨折
  • 2篇韧带
  • 2篇手术
  • 2篇髓内
  • 2篇髓内钉
  • 2篇人工股骨头
  • 2篇脱位
  • 2篇膝关节
  • 2篇疗效
  • 2篇近端
  • 2篇老年
  • 2篇老年股骨
  • 2篇骨头
  • 2篇股骨近端
  • 2篇股骨近端防旋...
  • 2篇股骨头
  • 2篇关节镜
  • 2篇不稳定骨折

机构

  • 7篇厦门大学

作者

  • 7篇林原
  • 5篇傅日斌
  • 5篇夏春
  • 4篇林劲松
  • 2篇李华
  • 2篇石磊
  • 2篇王少杰

传媒

  • 2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骨科

年份

  • 6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工全髋与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对照观察(附138例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分别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在疗效、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方面的差别,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我院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共138例,以入院顺序进行排序,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指标为疗效、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明显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且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大的提高,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傅日斌林劲松林原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双螺旋CT在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膝关节外伤在临床较为常见,及时有效的治疗关系到膝关节功能的恢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对交叉韧带损伤的早期诊断和修复是手术的关键。膝关节交叉韧带主要分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这两者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
傅日斌夏春林劲松林原
关键词:前后交叉韧带膝关节外伤膝关节交叉韧带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功能
手术治疗成年人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炎的临床疗效
2014年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成年人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10-04 2013-04间接诊的40例成年人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用Lysholm评分和主观IKDC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 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46(26.2±2.6)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终末随访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林原夏春
关键词:剥脱性骨软骨炎股骨髁外科治疗
关节镜下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患者58例,GonstantMurley评分(81.2±3.8)分,VAS不稳定评分(6.7±1.5)分;所有患者均于关节镜下,利用金属缝合锚钉行Bankart重建手术治疗,术后按照程序展开康复治疗。结果经10-26个月随访,患者均无关节再脱位现象,对于治疗效果均十分满意。术前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角度为(161.5±12.3)度,VAS不稳定评分(6.7±1.5)分,Gonstant-Murley评分(81.2±3.8)分,平均外展90度外旋角度(58.6±6.8)度;术后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角度为(173.5±11.8)度,VAS不稳定评分(1.1±0.5)分,GonstantMurley评分(96.7±4.6)分,平均外展90度外旋角度(88.2±5.4)度;患者术后VAS不稳定评分显著低于术前,肩关节平均前屈上举角度与平均外展90度外旋角度显著大于术前,G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在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治疗中,于关节镜下行Bankart重建手术可显著改善患者肩关节与肘关节功能,避免了开放性手术创伤大的弊端,可促使患者快速康复,值得推广。
林原夏春
关键词: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关节镜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疗效比较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评估闭合复位后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82例62岁以上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采用PFNA固定109例、DHS固定73例,比较两组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患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DHS组为5~12(8.6±1.7)cm,PFNA组为3~5(3.8±0.6)cm,P<0.05。手术时间:DHS组为55~120(71.6±15.8)min,PFNA组为35~70(45.2±9.6)min,P<0.05。出血量:DHS组为250~800(358.2±42.5)ml,PFNA组为80~300(109.6±17.1)ml,P<0.05。骨折愈合时间:DHS组为17~30(19.4±10.3)周,PFNA组为15~27(17.1±6.6)周,P<0.05。术后并发症及输血情况:DHS组术后2周内死亡3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2例,术后输血31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8例,骨折不愈合3例;PFNA组术后2周内死亡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0例,术后输血23例,鹅头钉穿出股骨头1例,骨折不愈合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PFNA组明显优于DHS组(P<0.05)。结论与DHS固定方法比较,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早期患髋功能好等优点。
林劲松夏春傅日斌林原王少杰石磊李华
关键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股骨转子间骨折不稳定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比较。方法 11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和FHR治疗,PFNA组79例,FHR组35例。对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功能及并发症等进行比较。记录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失血量、术中和术后与手术或内植物有关的并发症、输血例数及每个患者术后下地时间。并在术后1、3、6、12个月随访时进行Harris评分[1]。结果两组间在年龄、性别及骨质疏松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8.6个月。PFNA组较FHR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但术后下地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FHR组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和FHR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FHR更适合于重度骨质疏松、骨折粉碎尤其是合并股骨小粗隆骨折患者;PFNA内固定适合于骨骼质量好、股骨大粗隆相对完整、轻度移位者。FHR手术患者早期髋关节功能优于PFNA内固定。
林劲松李华傅日斌林原
关键词:PFNA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高龄
膝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及疗效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脱位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对单侧膝关节脱位3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2例,女14例,年龄19-72岁,平均35岁。按改良Sehenck膝关节脱位分型,急性膝关节脱位30例,其中KD-Ⅰ型7例(X线表现为旋转型膝关节脱位)、KD-Ⅲ型23例;陈旧性膝关节脱位6例,均为KD-Ⅲ型。KD-Ⅰ型急性膝关节脱位7例、KD—Ⅲ型陈旧性膝关节脱位6例均行一期关节镜下十字韧带重建术+侧副韧带重建或修复术。KD-Ⅲ型急性膝关节脱位23例中2例高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18例采用分期手术,先修复或重建侧副韧带,3周后再重建十字韧带;3例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行一期十字韧带重建术+侧副韧带重建或修复术。末次随访时行膝关节临床检查和功能评估。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8-36个月,平均27个月。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82.0±11.4)分,Tegner膝关节运动水平评分(5.5±1.3)分,关节活动度118.3°±19.2°,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P〈0.01)。8例(23.5%,8/34)残留膝关节不稳定:Sag征阳性和后抽屉试验(++)-(+++)8例,外翻应力试验(++)1例,内翻应力试验(+++)1例。结论对KD—Ⅰ型急性膝关节脱位和KD-Ⅲ型陈旧性膝关节脱位可采用关节镜下一期手术;对KD-Ⅲ型急性膝关节脱位可采用分期手术,以降低术后关节僵硬的风险。
王少杰夏春石磊傅日斌林原
关键词:韧带关节镜检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