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伟

作品数:40 被引量:124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5篇成像
  • 8篇动脉
  • 7篇血管
  • 7篇造影
  • 6篇血管成像
  • 6篇去骨
  • 5篇血管造影
  • 5篇体层摄影
  • 5篇体层摄影术
  • 5篇机体
  • 5篇计算机体层
  • 5篇X线
  • 5篇CTA
  • 4篇支气管
  • 4篇体层成像
  • 4篇肿瘤
  • 4篇计算机体层成...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4篇X线计算

机构

  • 39篇成都市第一人...
  • 5篇四川省人民医...
  • 2篇成都市第三人...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七人...
  • 1篇四川省骨科医...

作者

  • 39篇林伟
  • 12篇汤化民
  • 8篇李文波
  • 6篇贺倩
  • 6篇苟杰
  • 5篇张波莉
  • 5篇银文杰
  • 5篇汪俐杉
  • 5篇杨帆
  • 4篇史智勇
  • 4篇钱树森
  • 4篇陈宝
  • 4篇唐康宁
  • 3篇刘健
  • 3篇贾映海
  • 2篇许持卫
  • 2篇唐昌会
  • 2篇刘建敏
  • 2篇凌焕明
  • 2篇陈卫霞

传媒

  • 8篇现代临床医学
  • 5篇四川医学
  • 3篇华西医学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实用医院临床...
  • 2篇中国CT和M...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四川肿瘤防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四川省卫生管...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胆道造影所示的“软藤征”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的诊断价值63例分析
2000年
目的 :探讨“软藤征”的病因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 63例经内窥镜进行胰胆管造影 (ERCP)示“软藤征”的胆道梗阻病例进行分析 ,并分析“软藤征”与癌性病变、良性病变的关系。结果 :5 8.73 % ( 3 7/ 63 )的“软藤征”征象系恶性肿瘤引起 ;41.2 5 % ( 2 6/ 63 )为良性病变所致。结论 :“软藤征”是各种肝外胆管急性梗阻引起肝内胆管扩张的X线征象之一 。
林伟李文波蒋银春陈世富
关键词:ERCP胆管梗阻
成人颅骨表面遮盖重建理想阈值设定的探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探讨成年人颅骨表面遮盖重建(SSD)的理想阈值设定,为利用SSD进行的头部CT血管成像(CTA)去骨成像提供阈值设定的依据。 方法 选取2012年8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同一单位工作的86位体检对象,进行颅骨平均CT值、腰椎骨质密度、性别及年龄的两两对照及多重线性回归拟合,建立起预估颅骨平均CT值的多重线性回归方程,计算出18~80岁人群的理论平均颅骨CT值作为SSD的理想阈值。同时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该院进行头部CTA检查的12例患者的相关资料以验证其可行性。 结果 18~80岁人群的理论平均颅骨CT值约为640 Hu。以该值作为SSD的阈值进行去骨成像,所有患者图像质量评分均为5分,可视为去骨成功。 结论 在利用理论颅骨平均CT值作为重建阈值的基础之上,通过简单的SSD图像质量再判断及修正,即可简便地完成后处理工作,具有可行性。
林伟汤化民陈宝汪俐杉唐康宁刘勇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分类与CT表现——附7例报告
2007年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病理分类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病例资料,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胃肠道间质肿瘤均为单发。良性2例,恶性5例,发生于胃4例,空肠者3例。CT表现:良性间质瘤直径小于5 cm,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无分叶;恶性间质瘤,直径大于5 cm,肿块内出现明显的多灶性坏死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有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林伟李文波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两种呼吸控制方式在周围型肺癌精确放疗中的价值评估
2008年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呼吸控制方式在周围型肺癌精确放疗中的价值。方法:对15例周围型肺癌进行放疗定位时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控制呼吸的方法,获得的图像经电脑计划系统制定放疗计划。结果:两种方法在肺组织的受照射体积和剂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BC扫描技术实时控制呼吸,可以有效地减小肿瘤周围正常肺组织的受照射体积和剂量,从而减小肺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
林伟许持卫王若宏
关键词:肺癌适形放射治疗
多层螺旋CT诊断脾脏淋巴瘤14例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脾脏淋巴瘤的CT资料,探讨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3例继发,1例原发。弥漫粟粒型5例,增强扫描见脾脏弥漫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多发肿块型7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直径1.6~6.5 cm;单发肿块型2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肿块,轻度强化,其中1例可见钙化及坏死。12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 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腹腔内脾外病变的CT表现有助于诊断。
李文波林伟钱树森
关键词:淋巴瘤脾脏体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多排螺旋CT诊断
2023年
目的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MDCT)表现以及MDCT对AMI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检索近年来AMI病理生理学、CT特征以及与它预后相关的研究并进行综述。结果AMI的血管功能不全可由阻塞性(肠系膜动脉栓塞、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和非阻塞性病因引起。在AMI早期缺血阶段病变是可逆的,而晚期AMI的特点是发生不可逆的透壁性坏死,延迟诊断会导致病死的发生。AMI的MDCT表现可分为血管直接征象和缺血性肠损伤相关的影像学表现。气腹被视为AMI透壁性坏死的一个标志,然而由于诊断性试验的异质性,预测透壁性坏死的其他影像学特征存在争议。结论AMI是一种危及患者生命的腹部急症,早期诊断能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放射科医生来说,识别预后相关的影像特征对于区分早期和晚期AMI至关重要。
杨帆曾懿胡小艳祝菲陈卫霞林伟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缺血计算机断层扫描
表面遮盖重建进行的头部CT血管成像去骨成像技术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表面遮盖重建(SSD)进行的头部CT血管成像(CTA)去骨成像技术(SSD-CTA技术)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2013年4月-2014年11月期间35例利用VCTDSA技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资料,将其原始数据导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CT工作站,进行SSD-CTA技术去骨重建,并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另收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4年11月期间27例同时进行了SSD-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资料,将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虽然SSD-CTA的重建图像质量评分较VCTDSA稍差,但两种技术对动脉瘤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SA相比,SSD-CTA对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结论 SSD-CTA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检查、诊断方法。
汤化民林伟张波莉汪俐杉陈宝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
肺段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症32例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林伟李文波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放射摄影术胸部影像学分析
利用表面遮盖法进行头部CTA去骨成像技术的临床探讨
汤化民林伟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20年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脉CTA)技术已应用多年,效果肯定,且每年都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于冠脉CTA成像。本文就冠脉CTA成像技术、图像质量影响因素、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及CT辐射剂量等进行综述,以更好地帮助冠心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汤化民苟杰林伟银文杰贺倩张波莉
关键词:冠状动脉CTA对比剂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