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杭苏红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新女性
  • 2篇社会
  • 2篇女性
  • 2篇母亲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压力
  • 1篇学潮
  • 1篇学龄
  • 1篇学龄前
  • 1篇学龄前儿童
  • 1篇血性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史
  • 1篇治史
  • 1篇社会史
  • 1篇社会史视角
  • 1篇太后
  • 1篇情感
  • 1篇情感转化
  • 1篇群体分化

机构

  • 6篇北京大学

作者

  • 6篇杭苏红
  • 2篇佟新

传媒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妇女研究论丛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教育科学文摘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学龄前儿童抚育模式的转型与工作着的母亲
2011年
学龄前儿童抚育模式是指社会有关未入小学前的儿童抚养、照顾和教育的观念和形式。一方面,它是指社会对待学龄前儿童抚养、照顾和教育的观念,是有关人们如何看待学龄前儿童抚育与国家、家庭和父母个人之间关系的态度。另一方面,它是人们对学龄前儿童抚养、照顾和教育的行为状态。由于人类有较长学习期,学龄前儿童的成长对成年世界有特别的依赖关系,抚育儿童的工作常常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母亲的职责。现代社会,对母亲而言,抚育学龄前儿女的责任与其工作角色的责任之间会形成冲突,对工作着的母亲身心构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其职业角色的发展。
佟新杭苏红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抚育母亲现代社会工作角色心理压力
学龄前儿童抚育模式的转型与工作着的母亲被引量:26
2011年
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城市学龄前儿童抚育模式也在转型。计划经济时代,学龄前儿童抚育工作作为"公家事务",使工作着的母亲获得了可能的职业发展空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龄前儿童的抚育模式转向以市场理性选择为主的家庭和个人责任,独生子女政策更进一步强化了母亲与孩子成长优劣间的关系,工作着的母亲深感压力,母亲角色与职业角色间的冲突加剧。应当建立支持学龄前儿童抚育的国家制度,倡导公共托儿所和幼儿园的重新建设,解决职业女性的后顾之忧。
佟新杭苏红
“观念解放”还是“情感解放”?——民初湖南新女性“离家”的实践困境被引量:8
2016年
文章通过分析湖南新女性个体的"离家"过程,探讨在妇女解放过程中"情感解放"与"观念解放"之间的差异,以及"情感"对于个体的解放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家内的自然情感常常阻碍一些观念已经解放的女性离家,获得个体的真正解放,另一方面,对于离家女性来说,虽然她们能够暂时克服这种情感对她们人身的限制,但是出走到社会的她们仍然对家怀有某种既怨又恋的"怨慕"情结,这无疑使个体陷入"解放"的情感困境之中。文末,进一步探讨了解决这一困境的情感"转化"之可能,以及"情感解放"的限度问题。
杭苏红
关键词:妇女解放情感转化
西汉帝室中的“母亲”——社会史视角下的太后与外戚之家
本文从丧葬仪式、恩泽侯表受爵形式等新材料入手,分析了西汉政治中太后的权威及其合法性基础,并进一步探讨了传统宗法中的“母亲”形象。帝室“母亲”具有极大的权威,大致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在先秦文献中,这种权威已确立...
杭苏红
关键词:政治史母亲形象西汉时期
无根之“群”:民国新女性的精神困境——以许广平及其经历的女师大学潮分化为例被引量:14
2015年
本研究通过对民国女师大学潮及学潮学生许广平的分析,试图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以"新女性"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个体具有怎样的群体观,这一观念在现实中对群体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并使现代个体遭遇了何种困境?在对学潮事件进程与许广平个人思想发展的"互文式"解读中,笔者发现原本试图维护群体同质性的群体观却在现实情势的推动下,导致了群体的不断分化与最终解体,这一过程一方面使新女性重新陷入了孤独,另一方面,则使她们在缺乏现实群体的情况下,只能以"抽象"的个体牺牲方式实现自我对理想群体的归属和担当,而这一具体的表现就是对"血性"的坚守。不过,这种方式虽然能缓解她们有关"群体—个体"的内在张力,但是却对推动现实社会与群体的革新无能为力,使有关"群"的理想成为一种缺乏现实根基的抽象存在。
杭苏红
关键词:新女性学潮群体分化血性
帝室与外家:西汉政治中的家族伦理被引量:4
2012年
随着先秦封建宗法的衰败,秦汉帝国建立了皇帝制度。与之相随的,是西汉外戚势力的极大发展。从这一现象出发,本文试图探寻出一条理解中国传统政治中"家国关系"的新思路。基于对"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等史料中外戚受爵人数及方式,外戚为官者人数等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具体历史文献,本文认为,西汉外戚通过"以亲受爵"的方式广泛地占有社会身份等级中的上层地位,并占有三公九卿、"大司马***将军"等官职中相对大的比重,影响着整个西汉政治的发展。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同西汉分封同姓诸侯国所造成的中央势弱的"形势"有关,另一方面根源于以"亲亲"与"义"为根基的家族伦理,后者维系着姻亲家族间的支持,从而为西汉帝室与外戚之间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此,我们可以一窥西汉政治中"家"与"国"的同构性。
杭苏红
关键词:家族伦理家国同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