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菊林
-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功能化壳聚糖组成及表面形态与干细胞的相互作用
- 目的:通过自身材料学因素控制和优化设计,赋予材料诱导组织再生的功能,已成为生物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首先通过壳聚糖(CS)磷酸化改性和在CS基质中添加钙磷盐,调控磷灰石晶体的形成与组装,探讨材料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 杨菊林
- 关键词:磷酸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骨诱导性
- 壳聚糖/羟基磷灰石膜的制备及对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4
- 2009年
- 采用共混法制备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膜。膜物理性能测试表明,水相接触角由壳聚糖的103°下降到复合膜的57°,吸水率有所上升。将材料浸入培养基中,能吸附大量Ca2+,在表面形成一层低结晶态羟基磷灰石,表面变得粗糙。分别在壳聚糖和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膜表面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明,经共混后的膜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贴附,在材料上细胞经诱导后,共混膜组碱性磷酸酶表达在培养12 d到达10.1,与壳聚糖组的1.6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上述结果表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骨移植和骨替代方面具进一步研究应用的价值。
- 杨菊林周长忍田冶田金环
- 关键词: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复合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磷酸化壳聚糖/海藻酸复合膜蛋白吸附的QCM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以五氧化二磷、甲烷磺酸为反应试剂,均相制备磷酸化壳聚糖;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显示其磷酸根的取代位为6位羟基,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测试磷酸化壳聚糖的取代度为0.22,比浊法测定等电点为pH 5.0.磷酸化壳聚糖和海藻酸通过静电作用制成复合膜后,石英微晶天平(QCM)评价膜对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及血小板的吸附作用,与单纯壳聚糖膜相比,复合膜对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的吸附量减少,对白蛋白的吸附量增多.磷酸化壳聚糖与海藻酸复合膜具有一定抗凝血性的特征,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 杨菊林周长忍田冶谢琼玉
- 关键词:海藻酸蛋白吸附
- 以聚苯乙烯相变膜为模板制备多凸起壳聚糖膜被引量:1
- 2008年
- 用液致相分离法制备多孔聚苯乙烯膜,探讨多孔相变膜的成膜机理和孔隙结构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模板制备不同表面凸起的壳聚糖膜,对膜的形态结构进行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调节丙三醇和1,2-丙二醇体积比、成膜温度、挥发速度可制备出不同表面形态和具有1~50μm不同微观孔洞的PS膜。以PS膜为模板,制备不同表面凸起的壳聚糖膜,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测定了凸起的大小和高度,其水相接触角随着凸起大小的减小而减小,亲水性亦减小。这为进一步评价壳聚糖膜表面微观结构对细胞黏附、生长的影响奠定了材料学基础。
- 杨菊林周长忍刘爱明田冶
- 聚乳酸膜氨等离子处理的表面性能被引量:5
- 2007年
- 利用氨低温等离子对聚乳酸(PLA)膜进行处理,并对改性后的膜表面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氨等离子处理会对膜表面产生一定的刻蚀作用,从而影响膜表面的粗糙度及氨基接枝密度;改性后的膜表面亲水性得到提高,水接触角显著降低(由90°下降到24°),并可在低温下(-20℃)长期保持稳定;处理后的PLA膜的细胞亲和性得到改善。
- 田冶杨菊林杨媛周长忍
- 关键词:聚乳酸表面性能细胞亲和性
- 壳聚糖膜低温等离子体接枝聚合乙烯吡咯烷酮的表面性能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利用低温等离子体对壳聚糖膜进行预处理后,引发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在膜上接枝聚合。接枝膜的红外光谱在1650cm^(-1)处出现了NVP五元环上的-CON特征吸收峰,证实了接枝反应的发生;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接枝反应使膜的表面粗糙度增加;接触角测定显示接枝膜的表面水接触角由110°减少到65°,并能长时间保持稳定;3T3成纤维细胞培养结果表明接枝后壳聚糖膜的细胞亲和性得到一定的改善。
- 田冶周长忍杨菊林
- 关键词:壳聚糖低温等离子体N-乙烯基吡咯烷酮细胞亲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