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继芝

作品数:96 被引量:472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42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6篇农业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9篇玉米
  • 18篇小麦
  • 15篇大豆
  • 9篇杂草
  • 8篇青贮
  • 7篇集约化
  • 7篇间作
  • 7篇白粉
  • 6篇羊舍
  • 6篇玉米大豆
  • 6篇小麦白粉
  • 6篇霉病
  • 5篇养殖
  • 5篇套作
  • 5篇播期
  • 4篇幼苗
  • 4篇乳杆菌
  • 4篇饲草
  • 4篇套作大豆
  • 4篇土壤

机构

  • 88篇四川农业大学
  • 6篇塔里木农垦大...
  • 3篇成都农业科技...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厅
  • 1篇合肥丰乐种业...
  • 1篇四川省自然资...
  • 1篇雅安市农业局
  • 1篇天全县农业局
  • 1篇四川省农业农...

作者

  • 94篇杨继芝
  • 32篇龚国淑
  • 32篇陈华保
  • 31篇杨文钰
  • 24篇王学贵
  • 23篇闫艳红
  • 22篇张敏
  • 17篇刘卫国
  • 16篇杨春平
  • 16篇张敏
  • 12篇杨峰
  • 10篇刘春燕
  • 10篇张红平
  • 10篇陈婷婷
  • 10篇李静
  • 10篇朱占元
  • 10篇邹祖银
  • 10篇张自兴
  • 9篇王小春
  • 9篇田明杰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杂草科学
  • 3篇植物病理学报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塔里木农垦大...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农业与技术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种子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大豆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长江蔬菜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4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9篇2017
  • 10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1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4
9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免耕播种机及其破茬碎土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免耕播种机及其破茬碎土装置,其中破茬碎土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刀轴,刀轴上设有能够相对刀轴轴向移动的刀片,刀片的切割部与刀轴横截面具有夹角;设置在机架上的变速箱;带动刀轴转动的传动装置。使用时...
杨文钰丁国辉吴维雄杨欢任梦露王爽吴海军陈诚杨继芝
文献传递
一种可快速装配的羊床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快速装配的羊床,它包括支撑单元和阻挡部件,阻挡部件设置在支撑单元上,阻挡部件上设置有喂食口(5)。支撑单元包括立柱(2)和底架(6),阻挡部件为栅栏,栅栏包括前栏(4)、后栏(8)和两侧栏(7),立...
朱占元杨文钰张自兴杨峰陈婷婷杨继芝李静刘卫国邹祖银刘春燕曾立家张红平莫忧闫艳红
文献传递
不同禾谷镰刀菌对小麦产量及其主要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0
2010年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降低小麦赤霉病引起的产量损失,以不同抗性小麦品种为材料,于小麦扬花期接种不同致病性禾谷镰刀菌,研究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病粒率与千粒重、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0.807 9^**;r=-0.785 7^**),千粒重与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2 1^**)。不同菌株对各品种产量、病粒率和千粒重的影响差异较大,以11#菌株对各品种病粒率的影响最大,并使小麦千粒重显著降低;以西科2号产量的变化率受不同菌株的影响最大,其变化范围为10.87%-33.26%。
杨继芝王继师龚国淑陈华保王学贵张敏唐太飞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千粒重病粒率
带状间作不同带间距对玉米光能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究玉米单株生长环境一致情况下,不同玉米带间距离对带状间作玉米光能利用的影响。【方法】于2021—2022年,以传统间作(1M1S、2M1S)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2M2S、2M3S、2M4S)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玉米带间距离,分别为1 m(1M1S,1行玉米﹕1行大豆)、1.2 m(2M1S,2行玉米﹕1行大豆)、1.6 m(2M2S,2行玉米﹕2行大豆)、2 m(2M3S,2行玉米﹕3行大豆)、2.4 m(2M4S,2行玉米﹕4行大豆),另外设2种单作玉米为对照,单作玉米行距分别为80 cm(M80)和40 cm(M40),分析光环境的差异对玉米光能截获和光能利用率(RUE)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玉米相比,带状间作改善了玉米冠层中下部的透光率,显著提高玉米的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使玉米叶片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促进产量的增加。随着玉米带间距离的增加,玉米中下部的透光率升高,带状间作2M2S、2M3S和2M4S处理较单作M80和M40处理分别升高30.67%、20.62%、10.10%和112.70%、96.35%、79.23%。2M4S处理由于玉米占地面积最少,导致单位土地面积上玉米光能截获最小,分别低于单作M80和M40处理44.72%和53.54%,但2M4S处理的单株光能利用率分别是单作M80和M40的1.14和2.16倍。带状间作2M2S、2M3S、2M4S处理的产量较单作M80和M40处理分别提高4.97%、10.47%、13.43%和50.05%、57.08%、61.31%。【结论】在玉米单株生长环境一致时,玉米带间距离的增大改善了玉米冠层中下部的透光性,增大了玉米的叶面积,使叶片保持着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的累积,进而提高了玉米的光能利用率。2M4S处理玉米中下部透光率最大,玉米的净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积累最高,导致光能利用率和产量优势最高。
武晶陈梦汪直华杨继芝李燕丽吴雨珊杨文钰
关键词:带状间作玉米光能利用
几种药剂对茶跗线螨的室内生物测定被引量:5
2008年
为开发杀螨复配剂,采用双面胶法,运用9种药剂对茶跗线螨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初步筛选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对茶跗线螨表现出较好的毒力,其LC50分别为2.5181μg/mL、4.1660μg/mL和4.4900μg/mL,因此选择这3种药剂进入复配筛选。复配筛选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4)、吡虫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1)、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虫啉(1:2)及(1:4)对茶跗线螨的联合毒力较好,LC50分别为1.8307μg/mL、7.2670μg/mL、3.4183μg/mL及2.2525μg/mL,其CTC为185.11、149.78、181.00及218.95。
伍智华王学贵丁芳芳陈丽杨继芝
关键词:跗线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氟氰菊酯
利用酶抑制—比色法检测5种蔬菜中农药残留被引量:8
2010年
运用酶抑制—比色法,以菜青虫乙酰胆碱酯酶作为试验酶源,测定了四川雅安地区的四季豆、生菜、凤尾等5种蔬菜中乐果的残留量。结果表明,生菜乙醇萃取液的农药残留量最大,达到4.209 3mg/kg,超过国家标准(1 mg/kg);凤尾农药残留量最低,其乙醇萃取液的农药残留量为0.043 8 mg/kg。此法对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王学贵叶娜沈丽淘杨继芝龚国淑张敏
关键词:菜青虫乐果农药残留
一种防控千里光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防控杂草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防控千里光的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所述防控千里光的组合物含有氟磺胺草醚和二氯吡啶酸,所述氟磺胺草醚与二氯吡啶酸的质量比为1:0.15-10。本发明组合物对千里光能...
王学贵沈丽淘张敏田孟良杨继芝蒋素容蒋春先王海建余慧灵
文献传递
雅安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动态研究
由专性寄生菌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世界性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掌握小麦白粉病的流行发生动态,对小麦白粉病的预测工作及其防治有着十...
刘娜龚国淑张敏刘凯周游雷雨祁小波杨继芝陈华保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普遍率
不同灌溉制度旱作物田间盐分动态试验初报被引量:4
2003年
姜学健杨继芝
关键词:灌溉制度旱作物水源土壤
四川西南部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为明确四川西南部白粉菌群体毒性及其遗传变异情况,本文将2011年采自四川西南部的小麦白粉病标样进行单孢子堆分离纯化,共获得48个白粉菌菌株,并将其按采集地划分为4个地理群体。利用28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测定了群体的毒性频率,并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其遗传多样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白粉菌群体毒性较强,群体间毒性结构存在差异。供试群体对Pm1、Pm3a、Pm3b、Pm3d、Pm5a、Pm6、Pm19的平均毒性频率达50%以上,而Pm13、Pm XBD、Pm5b、Pm2+6、Pm5+6抗性保持良好,平均毒性频率在10%以下。群体间毒性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用筛选出的10对SRAP引物共获得160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多态性频率为50.63%;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度(h)、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98 8、0.322 7,遗传变异主要源于群体内部。群体间基因流数值均在6.50以上,说明四川西南部白粉菌群体间菌源迁移频繁,基因交流较为充分。M antel Test分析表明SRAP标记解释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地理距离、毒性多样性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雷雨刘娜龚国淑张敏王旭祁小波周游陈华保杨继芝游琴刘烨珏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毒性鉴定SRAP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