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漫宇

作品数:31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6篇小麦
  • 13篇育种
  • 11篇易位
  • 7篇染色体
  • 6篇易位系
  • 6篇黑麦
  • 4篇性状
  • 4篇易位染色体
  • 4篇小麦育种
  • 4篇回交
  • 3篇锈病
  • 3篇杂交
  • 3篇条锈病
  • 3篇品种(系)
  • 3篇染色
  • 3篇籽粒
  • 3篇小麦-黑麦
  • 3篇抗病
  • 3篇抗条锈
  • 3篇抗条锈病

机构

  • 24篇四川省农业科...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凉山州西昌农...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成都师范学院
  • 1篇甘孜州农科所
  • 1篇四川省种子管...
  • 1篇内江市农业科...

作者

  • 28篇杨漫宇
  • 15篇万洪深
  • 13篇郑建敏
  • 13篇罗江陶
  • 13篇李式昭
  • 12篇蒲宗君
  • 11篇杨恩年
  • 9篇李俊
  • 3篇杨武云
  • 3篇杨足君
  • 3篇王琴
  • 3篇唐宗祥
  • 2篇伍玲
  • 2篇任正隆
  • 2篇符书兰
  • 1篇朱华忠
  • 1篇蒋云
  • 1篇夏先全
  • 1篇张怀琼
  • 1篇晏本菊

传媒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西南农业学报
  • 3篇遗传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8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鉴定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鉴定四川小麦品种籽粒硬度和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的组成,可为四川小麦的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个籽粒硬度和1个穗发芽抗性等位基因分子标记,对105份2000年后育成的四川小麦品种进行上述基因的检测。【结果】本研究表明:(1)针对籽粒硬度,含有Pinb-D1b基因(Pinb突变)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非Pinb-D1b等位基因类型则占到89.5%。(2)针对穗发芽抗性,含Vp-1Bc(抗穗发芽)的品种有88份,频率为83.8%;含Vp-1Ba(感穗发芽)的品种有17份,频率为16.2%;未能扩增出含Vp-1Bb(抗穗发芽)的品种。(3)聚合2项优质基因(Pinb-D1b和Vp-1Bc),品质优良的品种有11份,频率为10.5%。【结论】利用这些含有优异基因资源的品种,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逐步导入上述优质基因,是综合提高四川小麦品质的有效途径。
李式昭郑建敏伍玲李俊万洪深杨漫宇罗江陶刘廷辉杨开俊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籽粒硬度穗发芽抗性分子标记
创制小麦多重易位系的育种方法
本发明涉及小麦育种技术领域,尤其是创制小麦多重易位系的育种方法,该育种方法包括一种创制小麦多重易位系的育种方法,育种步骤为:a)川麦62与易位系品种杂交,得到杂种F<Sub>1</Sub>;b)杂种F<Sub>1</Su...
杨恩年杨漫宇
四川省小麦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发展进程被引量:19
2019年
品种系谱蕴含亲本来源、选育方式、亲缘关系等大量信息,对揭示农作物品种演变特点、规律并最终指导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汇总了四川省1936~2017年间326个小麦品种的系谱信息,对育种方式、亲本构成、高频亲本及骨干亲本的变化、遗传贡献、易位系及人工合成种质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四川省育种家从大量材料中选用387个直接亲本,采用杂交育种等方式,配制数千个组合,从256个组合中选育出314个品种,对四川省小麦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更为优异的材料基础。四川省小麦育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主要依靠引进材料、地方品种到自主创制材料的过程;高频亲本、骨干亲本随育种进程推进而逐渐变化。易位系和人工合成种质对四川省小麦育种贡献巨大。育种目标的一致性必然导致遗传多样性散失和遗传基础脆弱,今后重点应加强资源的创制、保护和利用。本文通过育成品种的系谱梳理,对四川省小麦的育种发展进程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未来种质资源的收集创制和育种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郑建敏罗江陶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李俊杨恩年蒋云刘于斌王相权蒲宗君
关键词:小麦育种系谱易位系
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后代中染色体遗传与结构变异鉴定被引量:1
2024年
六倍体小黑麦是普通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为供体向普通小麦转移黑麦染色质,以探明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回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特性,为小黑麦种质材料的后续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以六倍体小黑麦16引171为母本,六倍体小麦川麦62为父本配制杂交及回交组合,利用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技术(non-denaturing 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ND-FISH)对F1、BC1F1和BC1F2植株进行细胞学跟踪鉴定。结果表明,杂种F1回交结实率为2.61%;BC1F1植株2R染色体传递频率最高;BC1F2植株中黑麦染色体在后代的传递率为6R>4R>2R,小麦背景中5B-7B相互易位染色体在BC1F2植株中表现出严重偏分离。在BC1F1和BC1F2植株中观察到24种结构变异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片段、等臂易位染色体、易位染色体以及双着丝粒染色体,且部分BC1F2植株的种子表现粒长和千粒重均优于六倍体小麦亲本川麦62。因此,在利用六倍体小黑麦作为桥梁向普通小麦导入黑麦遗传物质时,应尽量采取多次回交的方式,使D组染色体迅速恢复,保证后代育性的恢复,同时关注染色体结构变异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杨漫宇姚方杰杨足君杨恩年
关键词: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染色体遗传
利用含5BS·7BS/5BL·7BL易位的重组自交系创制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新材料
2021年
【目的】探索5BS·7BS/5BL·7BL易位染色体在来自简单杂交川麦42×川麦55的高代重组自交系(RILs)中对染色体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期为这对相互易位染色体在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基于寡核苷酸探针Oligo-pSc119.2-1、Oligo-pTa535-1和Oligo-(GAA)_(7)的ND-FISH技术,对200份F_(6)RILs进行分析,以探明染色体变异情况。【结果】细胞学鉴定的142个纯合株系包括4种类型:1B和5B/7B(43份)、1RS·1BL和5B/7B(30份)、1B和5BS·7BS/5BL·7BL(35份)、1RS·1BL和5BS·7BS/5BL·7BL(32份),且它们在株高、分蘖、小穗和千粒重上没有差异。17y456和17y588两份自交系是含染色体结构变异且高抗条锈病的新材料,其中17y456聚合了1RS·1BL、5BS·7BS/5BL·7BL、3BS·5AS/3BL·5AL,17y588含有5BS·7BS/5BL·7BL和4D^(Changed)染色体。【结论】5BS·7BS/5BL·7BL易位染色体对株高、分蘖、小穗和千粒重无负作用,这为育种家在应用易位系进行品种改良提供了指导意义。利用5BS·7BS/5BL·7BL易位染色体进行简单有性杂交能够容易获得染色体结构变异新材料,为今后小麦育种及种质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杨漫宇王琴唐宗祥杨恩年
关键词:小麦易位染色体
源于不同黑麦自交系易位系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栽培历史超过8000年。世界各国学者和育种家已对它进行了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并且在小麦育种和遗传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长期定...
杨漫宇
关键词:黑麦GISHA-PAGE
文献传递
小麦-黑麦1RS/1BL易位系及4RS/4DL新型易位系的鉴定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2n=6x=42)作为世界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在世界农业的生产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的自然定向选择、品种选育以及...
杨漫宇
关键词:小麦黑麦分子细胞遗传学易位系
文献传递
一种微效多基因持久抗病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效多基因持久抗病小麦新品种的育种方法,包括以农艺亲本P1为母本,抗病亲本P2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F<Sub>1</Sub>,再以F<Sub>1</Sub>为母本,农艺亲本P1为父本进行回交,获得BC<S...
杨恩年杨漫宇
一种具有定位结构的红外显微成像小麦种皮厚度测量仪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定位结构的红外显微成像小麦种皮厚度测量仪,包括主体底座和第一调节机构,所述主体底座的内侧中部安装有用于定位防移动的定位机构,用于高度调节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设置于主体底座的上方一侧。该具有定位结构的...
郑建敏蒲宗君罗江陶邓清燕万洪深刘培勋李式昭杨漫宇
2009—2020年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产量性状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家小麦区域试验长江上游组参试品系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趋势,可为该区域小麦新品种选育和生产推广提供借鉴。【方法】利用2009—2020年长江上游组国家小麦区试参试品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区试结果,分析其演变规律和相关性。【结果】12年间长江上游麦区参试品系的变异系数排序为:全生育期<千粒重<株高<有效穗<产量<穗粒数。参试品系的年度平均产量为4 944.6~6 087.8 kg/hm^(2),总平均5 464.3 kg/hm^(2),整体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缓慢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穗粒数均表现为随年份的推进而逐步提高,千粒重则缓慢降低,其中穗粒数的增加最为明显。从主要农艺性状来看,全生育期受环境影响更为明显,而株高对产量起到极大限制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12年间参试品系的产量水平同对照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穗粒数是长江上游麦区产量提升的关键因素,选择株高适中且抗倒伏的品种更有利于实现稳产。
李式昭涂洋朱华忠吕季娟郑建敏万洪深罗江陶杨漫宇伍玲
关键词:小麦国家区试产量性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