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激光
  • 4篇手术
  • 4篇LASIK
  • 3篇原位
  • 3篇磨镶术
  • 3篇角膜
  • 2篇视网膜
  • 2篇视网膜厚度
  • 2篇手术前
  • 2篇手术前后
  • 2篇术前
  • 2篇术前后
  • 2篇瞳孔
  • 2篇阻塞性
  • 2篇阻塞性泪道疾...
  • 2篇网膜
  • 2篇慢性
  • 2篇慢性泪囊炎
  • 2篇泪道
  • 2篇泪道成形术

机构

  • 7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李梅
  • 5篇刘汉强
  • 3篇陈亢
  • 2篇马小力
  • 2篇马长荣
  • 2篇刘岩
  • 2篇郝春凤
  • 2篇张劲松
  • 2篇徐芳
  • 2篇陈素静
  • 2篇卢迪
  • 2篇姚志斌
  • 2篇马玉龙
  • 1篇华瑞
  • 1篇王媛媛
  • 1篇李继红
  • 1篇王媛媛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的测定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探讨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方法 应用Zeiss -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矫正视力≥ 1 0的 2 3例 45只近视眼和 10例 17只正常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近视眼组根据屈光度分为二组 :中低度近视组 16只眼 (≤ 6 0 0D) ,高度近视组 2 9只眼 ( >6 0 0D)。结果 高度近视眼组后极部视网膜平均厚度低于中低度近视组及正视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中低度近视组后极部视网膜平均厚度与正视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变薄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
姚志斌刘汉强马长荣李梅马小力
关键词: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眼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正常眼矫正视力
近视眼LASIK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ci 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对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矫正视力≥1.0近视眼患者25例49眼,根据术前屈光度数分为二组中轻度近视组≤6.00D,17眼;高度近视组>6.00D,32眼。采用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第三代观察近视眼LASIK术前,术后1d、3d、1w、1m眼底黄斑区变化,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半径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地形图分9个区域显示。结果25例49眼近视患者LASIK术后1d、3d黄斑中心凹(A1)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有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近视眼术后1w、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黄斑中心凹(A1区)外的近视眼黄斑部各区(A2~A9)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后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d、3d、1w黄斑中心凹(A1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轻度近视组术后观察各时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增加与术前屈光状态、激光切削时间呈正相关。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与术前屈光度数大、激光切削时间长有关。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水肿是轻微的,可逆的,未影响视力,在1m内消退。
姚志斌刘汉强马长荣李梅马小力
关键词:视网膜厚度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
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5种阻塞性泪道疾病疗效的观察被引量:1
2003年
对应用Nd YAG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进行了总结 ,并对Nd YAG激光特点 ,5种不同部位阻塞疗效的差异、不同部位激光成形术的能量选择、术后冲洗方法、术后处置作了分析。
刘岩张劲松马玉龙郝春凤徐芳陈素静李梅
关键词:泪道阻塞慢性泪囊炎
Pentacam系统测量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的改变
目的:探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为LASIK手术设计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依据.&lt;br&...
陈亢刘汉强李梅王媛媛卢迪
关键词:PENTACAM系统角膜磨镶术激光原位
Pentacam系统测量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改变
2013年
目的探讨Pentacam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角膜最薄点位置的变化规律,为LASIK手术设计及提高手术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entacam系统对70例(140只眼)进行检查,于LASIK术前和术后3个月获取角膜最薄点位置以及角膜最薄点与角膜顶点之间的距离,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前和术后角膜最薄点距角膜顶点分别为(0.617±0.188)mm和(0.359±0.162)mm,测量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16.343,P〈0.001)。LASIK术前和术后角膜最薄点距瞳孔中心点分别为(0.656±0.188)mm和(0.303±0.155)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20.065,P〈0.001),术前角膜最薄点位于角膜顶点偏颞下方的占84.29%,术后角膜最薄点位于角膜顶点偏颞下方的占51.43%,术后角膜最薄点以角膜顶点为基准较术前向鼻上方移动了(0.258±0.187)mm,以瞳孔中心点为基准较术前向鼻上方移动了(0.353±0.208)mm,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01)。结论LASIK术前和术后角膜最薄点多位于角膜顶点和瞳孔中心点偏颞下方,术前角膜最薄点更接近角膜顶点,而术后则更接近瞳孔中心点,术后角膜最薄点相对术前向鼻上方移动。
陈亢华瑞王媛媛李梅刘汉强
关键词:角膜瞳孔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5
2003年
目的 观察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的疗效 ,并对泪道不同阻塞部位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 6 0 3例 (6 93只眼 )阻塞性泪道疾病患者 ,按泪道阻塞的部位分为泪小点阻塞 (2 3只眼 )、泪小 (总 )管阻塞 (192只眼 )、鼻泪管阻塞 (2 2 7只眼 )、慢性泪囊炎 (2 31只眼 )及外伤性泪小管离断 (2 0只眼 ) 5组 ,术后定期冲洗泪道 ,平均随访 1 5年 ,将各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泪小点阻塞、泪小 (总 )管阻塞、鼻泪管阻塞、慢性泪囊炎及外伤性泪小管离断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 86 9%和 95 7%、89 1%和 93 8%、93 0 %和96 0 %、78 4 %和 82 7%及 4 0 0 %和 6 5 0 %。经Ridit分析 ,各组 R±S R 分别为 0 92 1± 0 0 2 3、0 914±0 0 0 9、0 92 7± 0 0 0 7、0 85 6± 0 0 13及 0 74 9± 0 0 5 5。慢性泪囊炎组疗效低于鼻泪管和泪小 (总 )管阻塞组 (P <0 0 5 ) ;外伤性泪小管离断组疗效低于其他 4组 (P <0 0 5 )。结论 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泪道成形术治疗鼻泪管阻塞效果最好 ,其他依次为泪点、泪小 (总 )管阻塞、慢性泪囊炎及外伤性泪小管离断 ,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刘岩张劲松马玉龙郝春凤徐芳陈素静李继红李梅
关键词:激光泪道成形术手术治疗阻塞性泪道疾病慢性泪囊炎
LASIK手术中掀瓣对虹膜定位效果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比较LASIK手术中掀瓣前后进行虹膜定位的差异,探讨术中掀瓣对虹膜定位效果的影响。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于2013年1-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行LASIK手术中近视患者65例(130只眼)进行掀瓣前后虹膜定位,记录掀瓣前后虹膜定位成功率、眼球旋转方向、眼球旋转角度、瞳孔大小及瞳孔中心移位并进行比较。结果掀瓣前130只眼中有116只眼定位成功,成功率为89.2%,掀瓣后130只眼中有107只眼定位成功,成功率为82.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52,P〉0.05)。掀瓣前成功定位的116只眼中有105只眼一次定位成功,占90.5%,9只眼二次定位成功,占7.8%,2只眼三次定位成功,占1.7%。掀瓣后成功定位的107只眼中有74只眼一次定位成功,占69.2%,19只眼二次定位成功,占17.7%,14只眼三次定位成功,占13.1%。一次定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32,P〈0.05),二次定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68,P〈0.05),三次定位成率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5,P〈0.05)。掀瓣前眼球外旋占50.9%,内旋占49.1%,掀瓣后眼球外旋占68.2%,内旋占37.4%。掀瓣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6,P〈0.05)。掀瓣前眼球平均旋转度数为(0.266±3.052)°,范围-6.9°~7.4°,掀瓣后眼球平均旋转度数为(0.303±3.345)°范围-7.7°-7.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7,P〉0.05),仅考虑旋转度数的绝对值,掀瓣前眼球平均旋转度数为(2.395±1.898)1范围0.1°-7.4°,掀瓣后眼球平均旋转度数为(2.660±2.035)°范围0°~7.7°,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4,P〉0.05)。掀瓣前平均瞳孔大小为(2.975±0.437)mm范围2.2—3.8mm,掀瓣后平均瞳孔大
陈亢卢迪李梅刘汉强
关键词:LASIK虹膜定位瞳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