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安

作品数:50 被引量:17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建筑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3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0篇地震
  • 15篇第四纪
  • 15篇古地震
  • 14篇褶皱
  • 12篇逆断
  • 12篇晚第四纪
  • 10篇北缘
  • 9篇逆断裂
  • 9篇盆地
  • 8篇褶皱带
  • 8篇阶地
  • 8篇河流阶地
  • 7篇裂带
  • 7篇南天山
  • 6篇断裂带
  • 6篇焉耆盆地
  • 6篇推覆
  • 6篇逆断裂-褶皱...
  • 6篇西南天山
  • 5篇地貌

机构

  • 50篇中国地震局
  • 5篇长安大学
  • 3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应急管理部国...
  • 1篇天津市地震局
  • 1篇教育部
  • 1篇台湾大学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作者

  • 50篇李安
  • 23篇杨晓平
  • 10篇冉勇康
  • 10篇黄伟亮
  • 8篇徐良鑫
  • 8篇张玲
  • 7篇张世民
  • 7篇刘睿
  • 5篇刘华国
  • 5篇刘睿
  • 3篇王晓先
  • 3篇石峰
  • 3篇陈献程
  • 3篇徐锡伟
  • 3篇陈立春
  • 3篇伊力亚尔
  • 3篇杨海波
  • 3篇陈志丹
  • 2篇何宏林
  • 2篇李彦宝

传媒

  • 21篇地震地质
  • 4篇第五届构造地...
  • 2篇华南地震
  • 2篇震灾防御技术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壳构造与地...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第六届地质构...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8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古地震破裂方式和时间序列被引量:2
2015年
古地震研究是构造地质基础研究工作之一,获得较为精细的古地震结果有利于提高对断层构造变形的样式、强度以及时间的认识。焉耆盆地是南天山东段的山间盆地,现今的构造应力场特征以挤压兼有走滑为主。盆地南北缘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南缘开都河断裂以走滑运动为主。盆地北缘断裂向盆内扩展的新生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以逆冲运动为主,且具备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能力。因此,对于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古地震破裂方式和发生时间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调查发现,其中的哈尔莫敦背斜南翼主逆断裂以30°左右向盆内逆冲,在河漫滩和T1阶地上形成了3排断层陡坎。在3条断层陡坎上开挖的5个探槽中,通过标志地层建立的时间序列可以确定6次古地震事件的先后关系。利用14C和光释光(OSL)测年手段获得了探槽中相关地层和坎前堆积物的沉积时代,利用逐次限定法得到了各次古地震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全新世以来2ka左右的古地震复发间隔。结果显示F1断层在所有的古地震事件中都发生了破裂,F2断层只在事件E时产生了破裂,F3断层只在事件D和事件E中发生过破裂。从古地震事件上分析,事件D是一次3条断层同时破裂的事件,事件E是一次F1和F32条断层同时破裂的事件,其他事件都只在F1断层上破裂。和静逆断裂的古地震破裂同时存在必然性和不确定性。
李安杨晓平伊力亚尔
关键词:古地震焉耆盆地
焉耆盆地北缘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变形速率被引量:14
2015年
焉耆盆地为南天山内部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北缘发育1排第四纪新生褶皱带,即和静逆断裂-褶皱带。中晚第四纪以来,由于和静逆断裂-褶皱带的持续活动使得在褶皱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多期洪积地貌面发生反向掀斜变形。利用高精度差分GPS,对褶皱带中部哈尔莫敦背斜区内的多期变形地貌面的地形形态进行了测绘,判定背斜的生长主要以翼旋转为主。利用背斜北翼不同地貌面的反向掀斜角度,分别计算了不同期次地貌面的隆升和缩短变形量。结合原地宇宙成因核素深度剖面法和光释光测年法,对背斜区内的F4,F3b,F2洪积台地面和T1阶地面的形成年龄进行了测定,发现背斜在距今约550ka、428.3+57.6-47.2ka和354.3+34.2-34.8ka不同时段的平均隆升速率从0.31±0.24mm/a下降至0.15±0.02mm/a,同时背斜北翼的翼旋转速度也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但背斜自起始变形开始,缩短速率却大致保持恒定为约0.3mm/a。而这一恒定的缩短速率与现今横跨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所观测的GPS速率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在天山内部的哈尔莫敦背斜区,短尺度的GPS速率可以代表长尺度的地壳应变速率,同时反映出山体内部一系列断层和褶皱构造在吸收和调节整体变形量时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黄伟亮杨晓平李安张玲李胜强杨海波
基于河流地貌对祁连山北缘西段地壳活动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它既吸收了青藏高原东北方向的地壳挤压缩短,也协调了阿尔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分量。祁连山北缘西段的河流地貌特征显示,晚更新世以来北祁连山的隆升作用较为强烈。基于对活动断裂带附近阶地面的高程测量和年代测定,估算了北祁连山山前的玉门断裂64 ka以来的垂直滑移速率为0.33±0.02 mm/a,水平缩短速率为0.53±0.03 mm/a。结合前人数据并对比发现,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的活动区域正逐渐向北扩展,且其主要活动范围已由原来的主边界断裂带转移到山前的新生断裂及其相关褶皱带中。在祁连山北缘西段,祁连山北缘断裂带所承担的地壳缩短要大于祁连山内部的昌马断裂,这也进一步反映了晚更新世以来北祁连山的地壳挤压活动强度要大于中祁连山。
陈志丹刘睿刘睿张世民李安
关键词:祁连山北缘河流阶地
天山北麓主要河流阶地形成与特大地震发生的响应关系
天山北麓的乌鲁木齐坳陷中—新生代沉积厚度达12000m,沉积中心由东到西迁移。坳陷中发育3排中—新生代逆断裂—褶皱带,自南向北分别称为山麓逆断裂—褶皱带、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褶皱带和独山子—安集海逆断裂—褶皱...
杨晓平李安黄伟亮
文献传递
祁连山北缘玉门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速率及古地震被引量:13
2016年
玉门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造山带西段,与阿尔金断裂相邻,构造位置特殊,是青藏高原北缘向外扩展的最新活动证据。近20a越来越多的研究使得对其认识逐渐从弱活动向强活动转变。因此,玉门断裂作为1条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造山带中新生的活动断裂和褶皱带,确定它晚更新世至全新世的活动性和古地震复发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通过对玉门断裂山前冲积扇面和北大河阶地的影像解译与断层陡坎的测量,以及对2条不同断层陡坎的探槽开挖工作,获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玉门断裂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41~0.48mm/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24~0.30mm/a。2)玉门断裂全新世以来共发生4次古地震事件,这4次古地震分别发生在6.12~10.53kaBP、3.6~5.38kaBP、1.64~1.93kaBP和0.63~1.64kaBP。总体上表现出复发间隔逐渐缩短,活动性增强的趋势,并且每次古地震都可能造成多支断层同时破裂,形成陡坎。
李安王晓先张世民陈志丹刘睿赵俊香吕延武
关键词:活动速率古地震
东天山东段碱泉子-巴里坤断裂系晚第四纪左旋走滑的地质证据被引量:1
2016年
东天山至阿尔泰一带吸收了约10mm/a的地壳缩短量,占印度-欧亚大陆缩短量(约40mm/a)的^(1/4),其中一部分变形量在阿尔泰一带通过断裂的右旋走滑和块体的逆时针旋转的联合作用吸收,但东天山一带的地壳变形吸收和调节方式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通过近年来在东天山东段碱泉子、巴里坤山和哈尔尼克山进行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东天山东段展布1个左旋走滑断裂系。自西向东,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和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构成该断裂系的主要格架,这个断裂系在东天山晚第四纪乃至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过程中调节了山脉隆升过程的变形分配。这些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随着断裂走向与区域主应力(NE向)夹角大小的变化呈现不同的活动特征。具体来说,近EW向的碱泉子-托莱泉断裂展现出以走滑为主的特征,这种特征一直延伸到EW—NW向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的雄库尔一带,但自洛包泉以东巴里坤盆地南缘断裂开始发育逆冲分量,在巴里坤县城以东断裂的活动则表现为逆冲伴随走滑,往东NWW—EW向的哈尔尼克山中央断裂则又呈现出以走滑为主的特征。断裂系的活动特征耦合在东天山东段的造山过程之中,调节和吸收了部分地壳变形,造山带根部断层的变形在造山过程中可能并不是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释放方式。
吴富峣冉勇康李安徐良鑫曹筠
关键词:东天山
酒西盆地内部白杨河逆断裂-褶皱构造变形被引量:2
2016年
祁连山各个山前盆地内发育了大量断裂和褶皱,是青藏高原向北扩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对这些断层和褶皱的研究有助于探讨青藏高原向北扩展和隆升的机制问题。酒西盆地是位于祁连山最西端的山前坳陷盆地,其内部正在发育最新生的白杨河逆断裂-褶皱带。本文通过对白南断裂-白杨河背斜的地质调查、阶地测量以及探槽开挖工作,对酒西盆地内部最新生的白杨河逆断裂-褶皱得到了几点认识:①白杨河逆断裂-褶皱是酒西盆地内新生的逆断裂-褶皱,是酒西盆地边界断层无法完全吸收青藏高原向北扩展的变形量所产生的次级构造。②白南断裂-白杨河背斜符合断层相关褶皱中的断弯褶皱模型,并存在膝折带迁移的现象。③白杨河背斜的起始隆升时间在中更新世后期,即距今300ka左右,平均隆升速率约0.21mm/a;构造强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全新世以来隆升速率约0.36~0.5mm/a。④白南断裂是全新世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发生过至少2次古地震。在近1ka以来至少存在一次最新的古地震事件。
李安王晓先张世民陈志丹
关键词:酒西盆地隆升速率
基于冲沟右旋水平位错的安丘-莒县断裂地震特征位移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特征明显的断裂段,曾发生70BC安丘7级地震,对该地震的同震位错量和该断裂的长期活动习性开展研究,有助于理解郯庐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然而一直以来,安丘—莒县段的古地震研究结果并不理想,没有很好的同震位移量证据。文中利用高分辨率的无人机Sf M摄影测量技术提取了大量冲沟的右旋水平位错量,对安丘-莒县段断裂安丘—孟瞳段和青峰岭段的走滑运动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分布概率统计,获得该断裂最小的冲沟右旋水平位移量约为5m,并且发现较大的冲沟右旋水平位移量也为5m的倍数,这种现象可能代表了该断裂发生过多次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而约5m的右旋水平位错量暗示该断裂存在地震特征位移。此外,依据位错量与震级和地表破裂长度的关系推断,70BC安丘地震的震级可能存在低估,且产生了安丘—孟瞳、青峰岭和莒县—孟堰3段级联破裂;或者5m的特征位移指示了另一次更大的史前地震。
计昊旻李安李安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
宽滩山北缘断裂带晚第四纪右旋走滑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引言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汇聚碰撞形成青藏高原。这一地质构造事件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普遍认为高原至今仍然向外扩展,而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地区作为高原扩展的最前缘,该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强烈、活动...
刘睿郭长辉李安张世民
关键词:右旋走滑晚第四纪断裂带
文献传递
南天山东端和静逆断裂-褶皱带核部洪积台地的构造及气候意义
黄伟亮杨晓平李安张玲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