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霖
-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被引量:34
- 2018年
-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接受PKP治疗的134例胸腰椎单椎体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单侧组(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和双侧组(经双侧椎弓根入路)。观察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角改善情况、疼痛改善情况,以及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渗漏情况等。结果单侧组61例,平均年龄(74.7±9.6)岁,双侧组73例,平均年龄(75.1±8.6)岁。两组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和中间高度的丢失率以及后凸角均较术前减小(P<0.05)。Ⅰ°骨折患者,术后伤椎的椎体前缘和中间高度恢复率、后凸角恢复率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单侧组术后骨水泥侧漏少于双侧组(P<0.05)。Ⅱ°/Ⅲ°骨折患者,术后伤椎的椎体前缘和中间高度恢复率、后凸角恢复率双侧组均优于单侧组(P<0.05),两组骨水泥侧漏情况无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的VAS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间术后3d及末次随访的VAS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单椎体OVCF骨折患者,如果为Ⅰ°骨折或一侧椎弓根破坏严重、进针困难时宜选择单侧入路PKP手术,Ⅱ°或Ⅲ°骨折时宜选择灌注高黏度骨水泥的双侧入路PKP手术。
- 顾越李威霖贾根刘军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单侧入路
- 老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后路术式疗效比较
- 2013年
- 目的比较后路全椎板间接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两种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症老年患者的疗效。方法共有47例患者入选,男27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7±8.3)岁,随访时间6月至3年。上述OPLL症患者按照手术术式分为椎管成形术组与椎板减压术组。记录2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率以及VAS评分改善率,比较两种手术术式疗效差异。结果椎管成形术组入选患者29例,全椎板减压术组患者18例。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VAS评分及改善率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2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早期较好地减轻老年OPLL症患者颈项部疼痛症状,但2种术式远期疗效相近,且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少等优势,因此,建议老年OPLL症患者应尽可能首选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
- 王刚刘军吴涛黄鑫鹏李威霖王彬彬
-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老年人
- 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应用不同内置物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采用Zero-P与颈椎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1例, A组中36例采用Zero-P,B组中35例采用前路钢板。于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末次评估影像学检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每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 A组和B组患者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分别为13.9%和34.3%,A组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和SWAL-QOL评分与B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Zero-P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吞咽不适相关并发症上较前路钢板存在明显优势。因此,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可以首先考虑采用Zero-P内固定系统。
- 王彬彬倪斌谢宁刘军王刚吴涛谢浩李威霖雷林凯
-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移位脊柱融合术
- 全内脏反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被引量:6
- 2017年
- 内脏反位患者其脏器左右完全相反,与正常人呈镜面像,又称"镜面人",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可能是染色体及其携带的基因异常[1],或者胚胎发育期间旋转不良导致[2]。全内脏反位患者胆囊结石临床少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难度增加,可能会发生血管或胆管损伤,需引起警惕。我科于2016年4月行全内脏反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无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 骆霞岗李威霖沈佳佳喻春钊
- 关键词:内脏反位胆囊三角肝总管胆道镜取石胆管畸形
- 中枢高瘦素水平对低褪黑素双足直立鼠模型脊柱侧凸作用相关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通过建立中枢高瘦素双足直立鼠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研究中枢高瘦素水平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作用。方法:选取C57BL/6J小鼠40只,于3周龄行上肢截肢(合并鼠尾切除)法建立双足直立小鼠模型。然后将上述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一组颅内注射瘦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建立中枢高瘦素水平双足直立小鼠;另一组则颅内注射空白慢病毒载体,建立对照小鼠。术后进行小鼠直立体态诱导并监测体重变化。术后4个月,采用X片评估两组小鼠脊柱侧凸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然后收集小鼠血清,比较两组小鼠外周血瘦素浓度。结果:中枢高瘦素组双足直立小鼠虽术后即刻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术后各阶段体重均较对照组小鼠明显降低。此外,血清ELISA测量结果显示中枢高瘦素组小鼠外周瘦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88.1±88.7)pg/ml vs.(159.5±45.8)pg/ml,P<0.05]。术后4个月中枢高瘦素组20只小鼠均发生脊柱侧凸畸形,平均Cobb角30.8°;而对照组20只小鼠中18只发生脊柱侧凸,平均Cobb角20.3°。结论:虽然两组模型小鼠脊柱侧凸发生率未见显著差异,但中枢高瘦素小鼠脊柱侧凸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中枢高瘦素水平对脊柱侧凸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 吴涛刘军沈一燚王刚李威霖
- 关键词:脊柱侧凸
- Zero-P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优势被引量:13
- 2014年
-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使用颈前路钢板可能引起治疗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目的:观察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减少治疗后并发症的优势。方法: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患者51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治疗后3,6个月,治疗后1年及2年等时间节点采用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吞咽困难评分法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射线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5.4个月。治疗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治疗后获得疼痛缓解,肌力恢复;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5.7%。治疗后第2天有7例患者出现轻、中度的吞咽困难。随访期间未发现内置物沉降,也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或内固定器移位等并发症。表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式中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其设计同时具备了颈椎间融合器以及颈椎前路固定钢板的优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
- 王刚吴涛黄鑫鹏李威霖谢宁陈华江刘军王云华黄野倪斌
- 关键词:脊柱融合
- 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比较两种颈椎后路不同术式治疗发育性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为临床两种术式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文回顾了73例采用颈椎后路两种不同术式(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内固定术或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35例,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38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病情程度、C5神经根麻痹症、JOA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种术式差异。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术后症状及体征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1周JOA评分及其改善率、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虽然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术可以早期较好地减轻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神经症状,两种术式末次随访疗效相近,但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C5神经根麻痹症状发生率低等优势。
- 李威霖吴涛李沫谢宁王刚刘军
- 关键词: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椎板切除减压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