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斐

作品数:1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黄石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病理
  • 3篇蛋白
  • 3篇肿瘤
  • 3篇肝癌
  • 2篇血管
  • 2篇增殖
  • 2篇迁移
  • 2篇胃癌
  • 2篇粒细胞
  • 2篇结构域
  • 2篇结构域蛋白
  • 2篇基因
  • 2篇喉癌
  • 2篇癌细胞
  • 2篇癌组织
  • 2篇鼻腔
  • 2篇DEP
  • 1篇蛋白质
  • 1篇第10号染色...

机构

  • 15篇黄石市中心医...

作者

  • 15篇文斐
  • 10篇顾磊
  • 2篇万浪
  • 2篇陈智龙
  • 2篇汪燕舞
  • 2篇肖和平
  • 2篇王弘
  • 2篇岑瑞祥
  • 2篇江惠
  • 2篇王珍
  • 2篇邱晓明
  • 1篇刘绪堂
  • 1篇刘红玲
  • 1篇汪萍萍
  • 1篇金欢
  • 1篇汤守元
  • 1篇叶宇

传媒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西医结合肝...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咸宁学院学报...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外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骨外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及MRI表现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骨外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T及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灶位于颌下1例,颅内1例,胸膜1例,胸壁1例,胃部1例,肾脏3例,腹膜后1例,椎管内1例。病变均表现为体积较大并伴周围组织浸润肿块,CT呈等低密度,MRI呈T1WI等低、T2WI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同程度渐近性强化,5例高b值DWI扩散受限,8例伴囊变坏死,仅1例胸壁病灶伴钙化及邻近骨质轻微破坏,第三脑室、胃窦部及椎管内病灶体积大但梗阻不明显,肾脏及腹膜后病灶直径>10 cm,同时肾脏病变均伴有同侧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癌栓。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99弥漫性阳性表达。结论骨外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多为体积较大的侵袭性软组织肿块,病灶内坏死、囊变多见,钙化少见,发生于肾脏病灶极易合并肾静脉及下静脉癌栓。
叶宇文斐伍勇
关键词:骨外磁共振成像
喉癌患者的p21WAF1/CIP1和p53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病理价值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的p21WAF1/CIP1和p53表达情况并对其临床病理价值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接收治疗的100例喉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100例未患有喉癌的急性喉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即S-P法)检测两组患者p21WAF1/CIP1和p53的表达情况,观察研究组p21WAF1/CIP1、p53表达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p53蛋白的表达与p21WAF1/CIP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分化程度的增加,p21WAF1/CIP1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高分化患者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患者(P<0.05);患者p21WAF1/CIP1、p53的阳性表达率与性别、临床分型、T分期以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p21WAF1/CIP1在对照组及研究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0%、64.0%,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p53在对照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0,研究组为62.0%,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的表达同p21WAF1/CIP1表达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p21WAF1/CIP1蛋白受到抑制、p53基因表达均与喉癌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但p21WAF1/CIP1的表达同p53基因的表达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明确二者在喉癌患者体内的表达对于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
顾磊文斐李瀚
关键词:喉癌P21WAF1/CIP1P53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标准评估绝经前诊刮标本及分子标记的意义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对临床绝经前诊刮标本采用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IN)标准对其分类及进行相关临床病理分析,同时检测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表达,探讨绝经前EIN分子特性及生物学特点。方法收集113例绝经前妇女子宫内膜存档标本,应用EIN标准对其重新分类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TEN和bcl-2的分子表达情况。结果 EIN的诊断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1994年)子宫内膜增生分类标准之间没有固定的对应关系,二者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从良性到恶性,出现PTEN和bcl-2缺失率逐渐增加的情况,提示PTEN和bcl-2在子宫内膜样癌发展的过程中有一定作用。但EIN病变中表达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IN病变诊断和预后判断应以组织形态学标准为主,以分子指标PTEN和Bcl-2为辅助判断。
汪燕舞陈智龙江惠顾磊文斐金欢汪萍萍肖和平
关键词: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肾性高血压大鼠动脉损害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动脉损害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二肾一夹方法构建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32只大鼠被分为四组:假手术6周(S6)组、高血压6周(H6)组、假手术12周(S12)组、高血压12周(H12)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CTGF、纤维连接蛋白(FN)、Ⅲ型胶原(ColⅢ)的表达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法显示CTGF的表达。结果:高血压大鼠术后6周即出现动脉损害,FN、ColⅢ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5),术后12周其表达进一步增加(P<0.01)。在假手术组CTGF无明显表达,而高血压组CTGF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动脉损害过程有重要关联。
汪燕舞肖和平陈智龙顾磊江惠刘红玲文斐刘绪堂
关键词:高血压肾血管性动脉
骨桥蛋白、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Dickkopf相关蛋白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sLAG-3)、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160例胃癌患者,分析OPN、sLAG-3、DKK-1表达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对比三者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胃黏膜组织当中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OPN蛋白在胃癌组织当中的表达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胃癌分期等存在显著相关性(P <0. 05);sLAG-3在胃癌组织当中的表达同患者的胃癌分期、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等存在显著相关性(P <0. 05);DKK-1蛋白在胃癌组织当中的表达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胃癌分期等存在显著相关性(P <0. 05);胃癌组织当中OPN、sLAG-3以及DKK-1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胃黏膜组织(P <0. 05)。结论 OPN、sLAG-3、DKK-1表达与胃癌分期、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存在密切联系,能够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质量。
顾磊肖婕文斐
关键词:基因表达调控骨桥蛋白质病理状态
DEPDC1B在肝癌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DEP结构域蛋白1B(DEPDC1B)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以及在临床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9例肝癌肿瘤组织及其癌旁组织,qRT-PCR检测DEPDC1B表达水平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通过Kaplan-Meier数据库分析DEPDC1B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qRT-PCR检测L-02正常肝上皮细胞和HepG2肝癌细胞DEPDC1B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DEPDC1B、E-cadherin、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将si-DEPDC1B和si-NC转染至HepG2细胞,采用qRT-PCR检测DEPDC1B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DEPDC1B、E-cadherin、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采用CCK8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水平。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肿瘤组织中DEPDC1B表达水平升高,DEPDC1B高表达与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与治疗后的不良预后相关。与L-02细胞相比,HepG2细胞DEPDC1B表达升高,N-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与si-NC组比较,si-DEPDC1B组DEPDC1B表达降低,细胞增殖、迁移水平降低,N-cadherin蛋白水平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结论:DEPDC1B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质转化,临床上DEPDC1B高表达与肿瘤晚期、淋巴结发生转移以及不良预后相关。
胡志勇张海顾磊文斐
关键词:肝癌
PTTG、VEGF-C的表达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接收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患者PTTG及VEGF-C蛋白和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合预后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PTTG和VEGF-C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情况、病理类型之间无相关性(P>0.05);PTTG和VEGF-C的表达在不同预后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存活时间≤3年PTTG阳性率为77.4%,存活时间>3年阳性率为42.1%;存活时间≤3年VEGF-C阳性率为77.4%,存活时间>3年阳性率为44.7%。存活时间≤3年PTTG、VEGF-C阳性率明显高于存活时间>3年(P<0.05);EGFR基因突变和患者的年龄、吸烟情况之间无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癌女性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8.0%,高于男性的6.0%,腺癌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19.1%高于鳞癌的6.7%,同时高于大细胞癌的0.0%,存活时间≤3年的EGFR基因突变检出率1.6%低于存活时间>3年的28.9%(P<0.05)。结论 PTTG、VEGF-C的表达能够促形成肿瘤微淋巴管,从而促使肿瘤细胞淋巴结发生转移;EGFR基因突变更多见于腺癌,PTTG、VEGF-C的表达和EGFR基因突变可以用作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
顾磊文斐肖婕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PTTGVEGF-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预后
缺氧诱导的胃癌细胞外泌体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缺氧条件下胃癌细胞外泌体(exosome,exo)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提取正常和缺氧培养条件下SGC-7901和HGC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记为N-SGC-7901 exo、N-HGC exo、H-SGC-7901 exo和H-HGC exo),中性粒细胞分为磷酸盐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组、N-SGC-7901组、N-HGC组、H-SGC-7901组、H-HGC组、N-SGC-7901 exo组、N-HGC exo组、H-SGC-7901 exo组、H-HGC exo组,Sytox Green染色检测各组细胞NETs的形成。SGC-7901细胞分为PBS/培养液(culture medium,CM)组、N-SGC-7901 exo/CM组、H-SGC-7901 exo/CM组、H-SGC-7901 exo/CM+DNAse组,HGC细胞分为PBS/CM组、N-HGC exo/CM组、H-HGC exo/CM组和H-HGC exo+DNAse/CM组。CCK8检测SGC-7901和HGC细胞增殖能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相比于PBS组,N-SGC-7901组、H-SGC-7901组、N-HGC组、H-SGC组中性粒细胞NETs增加,且H-SGC-7901组高于N-SGC-7901组,H-SGC组高于N-HGC组。相比于PBS组,N-SGC-7901 exo组、H-SGC-7901 exo组、N-HGC exo组、H-SGC exo组中性粒细胞NETs增加,且H-SGC-7901 exo组高于N-SGC-7901 exo组,H-SGC exo组高于N-HGC exo组。相比于PBS/CM组,N-SGC-7901 exo/CM组和H-SGC-7901 exo/CM组SGC-7901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显著增加(P<0.01),并且H-SGC-7901 exo/CM组高于N-SGC-7901 exo/CM组(P<0.001),而H-SGC-7901 exo/CM+DNase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低于H-SGC-7901 exo/CM组。相比于PBS/CM组,N-HGC exo/CM组和H-HGC exo/CM组HGC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显著增加(P<0.01),并且H-HGC exo/CM组高于N-HGC exo/CM组(P<0.001),H-HGC exo/CM+DNase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显著低于H-HGC exo/CM组。结论缺氧条件下胃癌细胞外泌体通过促进NETs形成而促进胃癌细胞的生长。
文斐顾磊张海胡志勇
关键词:胃癌缺氧外泌体
喉癌病理特征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及对近期治疗有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喉癌病理特征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及对近期治疗有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喉癌患者120例,分析患者病理特征同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并根据VM(血管生成拟态)结果分为阳性组以及阴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超过60岁患者的MVD(单位面积内微血管的数量)明显高于低于60岁的患者,声门型患者的MVD明显高于声门上型以及声门下型,男患者的MVD明显高于女患者,低分化患者的MVD明显高于中分化以及高分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期患者的MVD高于T1、T2期,N1-3组患者的MVD高于N0患者,Ⅲ、期Ⅳ期患者高于Ⅰ期、Ⅱ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癌患者的VM同HIF-1α(缺氧诱导因子-1α)阳性共表达例数为67例,结果提示二者存在显著相关性(r=0.526,P<0.05);近期有效率对比方面,VM阳性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低于阴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P<0.05)。结论:年龄、性别以及分化程度等病理特征同血管生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VM阳性患者的预后质量往往较差,需要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顾磊文斐肖婕
关键词:喉癌病理特征血管生成
鼻腔恶性颗粒细胞瘤1例
2015年
1病例报告患者,男,51岁,因"右鼻腔间断出血半年"入院。每次出血量约数滴,自止,伴鼻塞、脓涕,无头痛及其他不适。体检:口唇尚红润,右侧下鼻道中后段可见红色新生物充填,表面尚光滑,质韧,触之极易出血。鼻窦CT示:右下道占位,各窦壁骨质无破坏。各项术前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因新生物出血明显,首先高度怀疑血管瘤,故未取活检,1周后在鼻内镜下行右鼻腔新生物摘除术,术中见新生物来源于右下甲后端,质脆(图1),术中出血约30ml。术后病理检查示:恶性颗粒细胞瘤(图2)。因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伤口恢复后出院。已随诊1年无复发。
岑瑞祥万浪文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