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玲梅
- 作品数:15 被引量:103H指数:5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高血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4年
- 脑卒中是我国目前第一大死亡病因及成年人首位致残原因[1].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70%~80%,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糖尿病患病率目前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引起的慢性并发症,尤其大、中血管并发症,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缩短患者寿命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高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方面,高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高于血糖正常者2倍以上,且该类患者在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后的临床表现、脑梗死体积、病死率、致残率及脑卒中复发率等方面也均更为显著[2-3];另一方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亦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且脑卒中本身所导致的应激反应可同时干扰糖代谢、诱导血糖升高.
- 彭玲梅姜晓丹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高血糖糖尿病
- 高渗盐水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10%高渗盐水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42例,随机分为高渗盐水(HS,n=20)组及甘露醇(MT,n=22)组。监测患者GCS评分、NIHSS评分、肾功能、电解质、mRS评分及28天死亡率。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GCS评分,但HS组起效时间更快,作用持续时间更长,28 d死亡率稍低。HS组治疗后血钠、血浆渗透压较第1d显著升高,且高于MT组,但均控制在安全目标范围内。MT组治疗后肌酐有升高趋势,且第7d显著高于第1d及HS组。结论:高渗盐水能有效减轻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脑水肿,改善患者症状,且目标导向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 彭玲梅邵燕袁大华王玉凯
- 关键词:高渗盐水大面积脑梗塞甘露醇
- 佛山市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人群non-HDLc及non-HDLC/HDLC的水平研究
- 背景和目的 目前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已被证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可能优于传统血脂指标。但non-HDL-c与脑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是有限而且结果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深...
- 李国德章成国王玉凯陈静娟曾桄伦邵燕袁大华杜朴彭玲梅
- 颈动脉超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被引量:36
- 2016年
-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并确诊为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改良TOAST分型为AT型1及TIA患者共16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以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者80例为病例组,无冠状动脉病变者85例为对照组,结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检查,探讨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TIA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筛查中的作用。结果结合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以超声检测到易损斑块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敏感度(66.25%)、特异度(76.47%)、阳性预测值(72.60%)及阴性预测值(70.65%)均较高,判别正确率为71.5%(Wilks’λ=0.856,x2=24.881,p=0.000)。结论结合血脂检查,超声检测到易损斑块可作为评估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有效指标。
- 邵燕章成国丁楠彭玲梅王玉凯卢敏艳陈静娟周静杜朴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超声
- 患者蔡某,女,74岁,主因“头晕伴行走不稳40天,精神行为异常伴肢体不自主抽动32天
- 患者蔡某,女,74岁,主因"头晕伴行走不稳40天,精神行为异常伴肢体不自主抽动32天"于2015-7-15入院。患者于40天前(2015.6.5)出现头晕,呈昏沉感,当时测收缩压超过180mmHg,予降压治疗后好转,次日...
- 彭玲梅
- 文献传递
- 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 07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2年内患者再发脑卒中的情况,按照是否再发分为再发组和无再发组,比较两组资料。结果:835例患者纳入随访系统,其中无再发组728例,再发组107例(再发率12.8%);研究发现再发组患者平均年龄(69.3±9.3)岁,高于无再发组(64.6±8.6)岁(P<0.05);再发组初次检测尿酸、肌酐、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各为(356.3±106.6)μmol/L、(80.6±9.5)μmol/L、(5.1±2.6)μmol/L、(1.6±0.3)μmol/L,与无再发组的(340.2±91.0)μmol/L、(82.2±13.3)μmol/L、(4.6±3.4)μmol/L、(1.6±0.4)μ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随访再发组尿酸为(398.5±111.2)μmol/L,高于无再发组(315.5±88.8)μ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4.540,95%CI 1.618~9.213,P=0.002)及尿酸水平(OR=2.875,95%CI1.275~6.305,P=0.012)是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及尿酸是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尿酸长期处于高水平可能增加再发风险。
- 彭玲梅邵燕袁大华王玉凯
- 关键词:尿酸缺血性脑卒中
- 针刺外关穴与外关配伍支沟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比较被引量:20
- 2009年
- 目的:观察针刺健康志愿者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时不同脑区的激活。方法:16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外关穴组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组,分别针刺右侧外关穴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同时,运用GE1.5T超导核磁共振系统完成脑部fMR I扫描,所得数据采用感兴趣区(RO I)法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针刺外关穴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右侧小脑(P<0.05),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则能相对特异地激活左侧颞叶(P<0.05)、右侧枕叶(P<0.05)。另有趋势表明,外关穴能较为显著地激活左侧岛叶、右侧桥脑,而外关穴配伍支沟穴则能相对显著地激活左侧基底节区。结论:fMR I脑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同属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与支沟穴的配伍,能够加强治疗情志疾病、视觉疾病和运动障碍方面的功效。
- 赖新生彭玲梅黄泳邹燕齐吴俊贤唐纯志杨君军
- 关键词:外关穴支沟穴FMRI脑功能成像
-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炎性反应中的双重作用被引量:14
- 2009年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变性疾病,目前认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引起的炎性反应是AD的病理机制核心。小胶质细胞是AD炎性反应中最主要的炎性细胞,介导并贯穿AD病理发展全程。其可被β-淀粉样蛋白激活,产生大量致炎性细胞因子和神经元毒性介质,从而诱发脑内炎性反应,导致神经元损伤、死亡。另一方面,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以吞噬β-淀粉样蛋白,从而减轻了β-淀粉样蛋白对脑组织的损害。本文就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在AD脑内炎性反应中的双重作用予以综述。
- 彭玲梅黄泳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Β-淀粉样蛋白
- 6-OHDA诱导帕金森病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坏死性凋亡的可能机制
- 2022年
- 目的:探讨6-氢基多巴胺氢溴酸盐(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坏死性凋亡的细胞机制。方法:将含0.02%抗坏血酸和0.9%生理盐水的6-OHDA注入开颅后的8周龄、健康雄性C57/BL小鼠的单侧黑质(substa ntia nigra,SN)区域构建PD小鼠模型(模型组),用APO旋尾实验和旷场实验验证PD小鼠模型的构建情况;取模型组小鼠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es,DA)标记物酪氨酸氢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恢复水平;通过qPCR和IHC检测模型组小鼠坏死性凋亡相关基因(FADD,RIPK1,TRADD)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左脑黑质区域只注入含0.02%抗坏血酸的0.9%生理盐水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6-OHDA组小鼠的旋转次数明显增加,跑动距离和平均速度明显减少(P<0.05),静止时间则明显增加(P<0.05);6-OHDA组小鼠纹状体区域(STR)和黑质区域(SN)的TH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STR中的致密神经树突纤维明显减少,SN中的DA神经元大量丢失,仅可见少量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存留,残留的阳性神经元细胞胞体小,突起短;6-OHDA组小鼠RIPK1、FADD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结论:6-OHDA可促进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促进FADD-RIPK1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
- 徐志锋练昌林彭玲梅赖文杰周思捷王玉凯
- 关键词:帕金森病FADD
- CYP2C19基因的多态性对于氯吡格雷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使用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应用DNA微阵列芯片法对137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病例组)、122例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无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对照组)CYP2C19基因的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分型差异行卡方检验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不同的CYP2C19基因型是否影响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效力。结果CYP2C19基因野生型频率为47.5%、突变型频率为52.5%。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突变型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9.9%vs.44.3%,χ^2=6.398,P=0.042)。CYP2C19基因突变型可能导致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13倍(0R=2.13,95%CI:1.23-3.71,P=0.0073)。结论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中,CYP2C19突变型基因携带者比野生型患者有更高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可指导合理地选择抗血小板药物,降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 李国德陈静娟许佐航王玉凯丁楠彭玲梅章成国邵燕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