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健

作品数:14 被引量:224H指数:8
供职机构:湖南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湖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骨质
  • 7篇骨质疏松
  • 4篇双能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骨丢失
  • 3篇女性
  • 3篇骨量
  • 3篇骨密度
  • 2篇胰岛
  • 2篇鼠骨
  • 2篇双能X线
  • 2篇双能X线吸收...
  • 2篇去卵巢
  • 2篇自身免疫
  • 2篇自身免疫性
  • 2篇密度测定
  • 2篇免疫性
  • 2篇敏感区
  • 2篇抗体

机构

  • 14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匹兹堡大学

作者

  • 14篇彭健
  • 10篇邓小戈
  • 9篇廖二元
  • 9篇伍贤平
  • 8篇黄干
  • 6篇周智广
  • 4篇伍汉文
  • 3篇王闻博
  • 3篇朱旭萍
  • 3篇欧阳玲莉
  • 2篇王建民
  • 2篇龙兆丰
  • 1篇李天麟
  • 1篇王克安
  • 1篇杨文
  • 1篇王建民
  • 1篇杨川
  • 1篇彭孝立
  • 1篇杨泽
  • 1篇刘石平

传媒

  • 2篇中国糖尿病杂...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年份

  • 2篇2001
  • 7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雷公藤多甙治疗LADA的初步临床观察被引量:48
2000年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治疗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LADA)早期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及免疫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把 1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 (n =9)用雷公藤多甙加口服降糖药 ,对照组 (n =9)仅口服降糖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6个月后试验组餐后血糖降低 ,餐后 C肽上升 ,CD+4细胞下降 (P <0 0 5 ) ;而 3个月 CD+4 CD+8降低 (P <0 0 5 )。 试验组有 2例 ICA(阳性 )转阴 ,对照组无一例转阴 (P <0 0 5 )。 ΔCP与 CD+4 CD+8呈负相关(P <0 0 5 )。结论 初步提示雷公藤多甙对 LADA早期患者细胞免疫有调节作用 ,可在短期内降低胰岛细胞抗体水平 ,有改善胰岛 β细胞功能的趋势。
欧阳玲莉周智广彭健伍汉文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雷公藤多甙
湖南省长沙市1989~1994年儿童Ⅰ型糖尿病发病率调查被引量:3
1997年
根据WHODIAMOND计划的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市1989~1994年0~14岁儿童Ⅰ型糖尿病(IDDM)发病率进行了调查。从全市23所医院和193所中、小学调查出19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均为汉族。以1990年全国人口统计资料计算出长沙市儿童IDDM发病率为每年0.23/10万,冬春季节和10~14岁年龄组呈现发病高峰。长沙市儿童IDDM发病率是迄今国内外报道中最低的。
周智广王建民彭健伍汉文王克安李天麟杨泽DormanJSLapporteRE
关键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率
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诊断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探讨被引量:32
1998年
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谷氨酸脱羧酶(GAD65)抗体,对195例≥35岁非酮症Ⅱ型糖尿病起病半年以上者和45例正常对照者的观察表明:本组Ⅱ型糖尿病者GAD65抗体阳性率为14.8%,高于正常对照者的2.2%;发病年龄<40岁、有酮症史、体重指数(BMI)<21kg/m2、空腹血清C肽<0.3nmol/L和(或)胰升糖素刺激后6分钟血清C肽<0.6nmol/L者,GAD65抗体阳性率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前者分别为后者的25、4.1、3.2和5.8倍);而患者性别、病程和发病时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症状的多寡与GAD65抗体无显著性关联。结果提示:①我国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占Ⅱ型糖尿病的比例较高;②Ⅱ型糖尿病起病患者发病年龄轻、有酮症史、低体重和胰岛素缺乏为LADA诊断的重要线索;③GAD抗体检测对早期诊断LADA有实用价值。
周智广欧阳玲莉彭健杨文王建民朱旭萍伍汉文ThomasDyrberg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糖尿病谷氨酸脱羧酶
胰岛自身抗体对Ⅰ型糖尿病诊断效率的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讨免疫指标谷氨酸脱羧酶抗体 (GAD65 Ab)与胰岛细胞抗体 (ICA)对I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Ⅰ型糖尿病 10 4例 ,正常对照 10 2例 ,用放射配体分析法检测GAD65 Ab ,ELISA法检测ICA ;用受试者运筹特性 (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比较二者的诊断效率。结果  ( 1)GAD65 Ab最佳界值 0 30 ,ICA最佳界值 0 45。GAD65 Ab、ICA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 835、0 715 ;与 0 5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0 0 1) ;且GAD65 Ab、ICA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2 )GAD65 Ab阳性检出率与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无关 ,ICA阳性检出率与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年龄、病程有关(P <0 0 5 )。结论 GAD65 Ab、ICA均有诊断Ⅰ型糖尿病的价值 ,GAD65 Ab的诊断效率优于ICA。GAD65 Ab对成年发病、病程较长 ( >1年 )的Ⅰ型糖尿病诊断效率较ICA高 ;ICA对少年起病、病程 <1年的Ⅰ型糖尿病诊断效率较GAD65 Ab高。
欧阳玲莉王建民朱旭平彭健周智广伍汉文
关键词:胰岛自身抗体ROC曲线
长沙地区正常女性骨密度的双能X线吸收测量及其意义被引量:28
1999年
目的确立长沙地区正常女性骨密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应用HologicQDR4500A型双能X线吸收测量(DEXA)仪对长沙地区1257例15~96岁的女性进行腰椎(正位及侧位)、左侧髋部及前臂骨密度测量。结果(1)Ward三角区、大转子的骨密度峰值出现最早,为20~24岁,前臂中远1/3处出现最晚,为40~44岁。(2)45岁前腰椎侧位、Ward三角区已有明显的骨丢失(分别为6.4%和10.8%),45~64岁各部位骨丢失加速,75岁时再次加速。Ward三角区总骨丢失最多,为64.4%,前臂中远1/3处最少,为29.0%~34.3%。(3)40岁后腰椎侧位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最高(27.8%),其次为前臂和Ward三角区、腰椎正位,股骨颈和大转子最低(分别为10.5%和10.1%)。结论女性在40岁以后应监测骨密度变化,监测部位以腰椎侧位、前臂和Ward三角区最为敏感。
王闻博廖二元邓小戈伍贤平黄干彭健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X线摄影DEXA
绝经早期女性性激素、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被引量:3
2000年
王闻博廖二元邓小戈伍贤平黄干彭健
关键词:绝经期性激素骨密度骨代谢骨丢失
女性不同骨胳部位的峰值骨量及骨丢失率和骨质疏松患病率
目的:获得女性不同骨胳部位具有代表性的峰值骨量(PBM)平均值及其标准差,为骨质疏松(OP)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诊断标准;了解女性随增龄不同骨胳部位的骨丢失规律和OP患病率,为OP的早期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Holo...
伍贤平瘳二元邓小戈黄干龙兆丰朱旭萍彭健
文献传递
大鼠椎骨骨计量学与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LSCM )引入骨计量学 ,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A)相比较 ,探索骨计量学与生物力学等的关系。方法 选 3个月龄体质量 2 40 g的雌性SD大鼠 15只 ,随机分为卵巢切除组 (8只 )及假手术对照组 (7只 )。饲养 14周后 ,于腹膜下注射四环素 3 0mg/kg ,16周后 ,处死大鼠分离椎骨 ,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 ,采用水磨机制成厚约 2 0 0~ 40 0 μm的切片 ,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直接观察。同时 ,进行DEXA等其他检查。结果 去卵巢大鼠骨小梁有明显的改变 ,其中 ,去卵巢大鼠骨小梁面积百分率、骨小梁间隔及骨小梁数目分别为 (17.5± 2 .9) %、(2 88.5± 68.2 ) μm、 (3 .0± 0 .6) /mm较对照组(2 4.0± 4.9) %、(194.5± 2 6.5 ) μm、(3 .9± 0 .3 7) /mm均有显著改变 (P均 <0 .0 5 )。较DEXA更早发现了这种变化 ,将其与骨生物力学结合 ,发现椎骨最大应变与骨皮质厚度呈负相关 (r =-0 .64 65 )。结论 LSCM应用于骨形态计量具有准确、精度高等优点 。
杨川廖二元邓小戈伍贤平刘石平彭健
关键词:骨质疏松生物力学椎骨骨计量学
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大鼠骨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及去卵巢骨丢失敏感区的选择
目的:了解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大鼠骨矿密度(BMD)的精密度和骨矿含量(BMC)的准确度,探讨大鼠去卵巢后骨丢失的敏感区域.方法:用Hologic 450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重复测量16只SD大鼠不同骨骼区域B...
伍贤平廖二元陆泽元黄干邓小戈彭健
文献传递
对中国长沙地区女性骨密度情况的调查被引量:43
2000年
目的 调查中国长沙地区女性不同骨胳部位与年龄相关的骨密度 (BMD)、累积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 (OP)的患病率。方法 用DXAQDR45 0 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测量 1818例 15~ 96岁女性腰椎前后位 (AP)和仰卧侧位、髋部及前臂的BMD。结果 按每 5岁年龄分组分析的结果显示 ,不同骨胳部位的峰值BMD分别发生在 2 0~ 2 4岁至 40~ 44岁之间 ,其中髋部的大转子和Ward’s区最早 (2 0~ 2 4岁 ) ,前臂 1/ 3处最晚 (40~ 44岁 ) ;到≥ 80岁累积骨丢失率最多的部位是Ward’s区(- 6 6 .8% ) ,最少的部位为前臂 1/ 3处 (- 33.2 % ) ;至少有一个骨胳区域的BMD值达到OP标准的发生率是 :30~ 39岁为 (0 .5± 0 .5 ) % ,40~ 49岁为 (5 .0± 4.5 ) % ,5 0~ 5 9岁为 (2 0 .9± 11.7) % ,6 0~6 9岁为 (5 4.9± 2 1.1) % ,70~ 79岁为 (72 .4± 18.6 ) % ,≥ 80岁为 (85 .6± 12 .0 ) %。结论 不同骨胳部位峰值BMD发生的年龄、累积骨丢失率和OP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别。测量部位不同 ,OP的患病率不同 ,随年龄增长的OP患病率也不同。腰椎侧位是早期诊断OP的最敏感部位。
廖二元伍贤平邓小戈黄干龙兆丰彭健彭孝立王闻博朱旭萍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患病率光密度测定法X线诊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