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璟慧

作品数:36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7篇艺术
  • 5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美学
  • 9篇巴什拉
  • 8篇艺术
  • 6篇古典
  • 6篇古典美
  • 6篇古典美学
  • 5篇电影
  • 5篇哲学
  • 5篇中国古典
  • 5篇中国古典美学
  • 5篇黑暗之心
  • 5篇《黑暗之心》
  • 4篇《现代启示录...
  • 3篇文学
  • 3篇文艺
  • 3篇小说
  • 3篇科学哲学
  • 3篇观照
  • 2篇形象艺术
  • 2篇耶稣

机构

  • 36篇河南大学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 2篇西南大学
  • 1篇河南工业大学
  • 1篇英国诺丁汉大...

作者

  • 36篇张璟慧

传媒

  • 7篇洛阳师范学院...
  • 6篇河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州学刊
  • 3篇圣经文学研究
  • 2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外文研究
  • 1篇外国文学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出版
  • 1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南都学坛
  • 1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复旦外国语言...
  • 1篇牡丹江教育学...
  • 1篇外国语文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5
  • 2篇2002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什拉二重性之谜”的背后
2018年
法国思想家加斯东·巴什拉研究生涯的独特之处在于,在科学哲学领域功勋卓著,却华丽转身,投身于对文艺、想象、审美的研究。对所谓"巴什拉二重性之谜"的探讨也正源于此。几乎同时,当时西方哲学界的两大流派均先后走向审美主义。上述现象,一个个案,一个时代走向,在有轻视"感性学"传统的西方思想界不得不令人深思。将巴什拉的个人轨迹与宏观哲学流派的转向结合起来看,也许可以这样的角度切入"巴什拉之谜":此谜看似是在探讨巴什拉思想中科学哲学与文艺诗学之间理论的相容性,实质是在借巴什拉对科学哲学与文艺诗学两个领域的跨越,追问哲学与想象、与诗学、与文艺、与美学等"感性学"的关系。
张璟慧
关键词:巴什拉哲学美学
情爱与禁锢——以《荆棘鸟》为例被引量:5
2011年
情爱与外在一切限制性力量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水火不容,而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本文以《荆棘鸟》中拉尔夫与麦琪的爱情为例,指出疼痛是人与自我沟通的一个媒介,因为痛苦迫使受难者更专注于痛苦本身而忘却更多的欲念,达到净化。人内心的这种悖论而奇妙的体验,使外在禁锢造成的巨大痛苦成就了爱情的恒久与伟大。也就是说,一旦外界的束缚消失之后,伟大的爱情的可能性也就终结了。
张璟慧
关键词:爱情禁锢《荆棘鸟》疼痛悖论
对巴什拉思想轨迹及其他的沉思被引量:2
2014年
身为科学哲学家与诗学理论家的加斯东·巴什拉,其一生的思想轨迹发人深省。作为科学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认识论断裂",一反西方传统对科学的解释,认为其发展是非连续的;他的后半生献身于诗学研究,终生不渝。西方自柏拉图始,文艺与诗就不占重要地位。西方哲学传统更是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非重要分支,低于其他理性学科。而巴什拉最初对文艺的关注,也是企图以此反证想象对科学与哲学造成的损害。但是,现代哲学的两大流派存在论与现象学都已走向审美主义;巴什拉的研究也将想象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历史趋向与巴什拉的轨迹都提示,美学不是哲学的分支、末流,而是基础:美学产生自由、超越,不断开启新的世界,是哲学探寻的基点;对审美的反思即构成哲学体系。以巴什拉的轨迹观照现代思想的走向,可部分解答"巴什拉之谜",也引起我们对世界之本质的进一步深思。
张璟慧
关键词:美学哲学
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耶稣·基督形象艺术的呈现——试论“悖论式”的文艺复兴
2009年
文艺复兴时代,耶稣.基督形象发展史中开始出现"耶稣为何被天主抛弃"的追问。此追问缘于对人性的关注,即"文艺"赖以"复兴"的原点与基础。然而,意在关注人、人性的文艺复兴,却在对人本的追求中逐渐远离了"文艺"赖以"复兴"的基础与起点。由此,某种意义上说,文艺复兴是悖论性的。
张璟慧
关键词:文艺复兴悖论
藉中国古典美学试析《黑暗之心》中言、意、象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以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理论剖析《黑暗之心》文本中"言"、"意"、"象"的关系。言、意、象三者不是静态意义上的结构,而是动态情势下的构造。由于这一过程的精神性质即是指向人的意识审美要求,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小说文本的艺术世界。
张璟慧
关键词:小说《黑暗之心》中国古典美学艺术世界
在“修正”与“求取平衡”中前行——藉西方中世纪耶稣·基督形象艺术的表现及其成因试论艺术历史的某种发展轨迹被引量:1
2009年
结合中世纪的文化背景,可以看出中世纪耶稣形象的艺术特点有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的特点的形成又缘自于三个成因,以此观西洋美术史发展轨迹,那就是在"修正"与"求取平衡"中前行。
张璟慧
关键词:中世纪艺术历史
“化”的方式: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乱里春秋”与艺术创作——藉从戏剧《李尔王》到电影《乱》的改编试论艺术创作的方式被引量:3
2009年
日本导演黑泽明借用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KingLear)拍出的电影《乱》(Ran)是一个大胆的艺术创作,我们认为,虽然评判艺术作品之美,须秉承独立精神,即把该作品置于其独立的学科门类中去考察,避免电影改编作品或其他"改编"作品陷入向不属于自身艺术特性的门类中寻求欣赏的标准的境地,但文艺创作的繁荣,却须知彼(其他艺术门类)知己(此艺术门类),摈弃门户之见,即以"乱里春秋"的艺术手法运用于艺术创作,将任何可能性都视为根本追求,所谓艺术创作的自由与新意,才是不受限制与拘束的。而实际上,"乱里春秋"的方式,就是人类文化自身运行的方式,即"化"的方式。
张璟慧
关键词:《李尔王》《乱》艺术创作
莎士比亚的天鹅之歌——罗益民教授《天鹅最美一支歌》评介
2017年
1592年,有一段文字在当时的文坛引起热议。“大学才子”(UniversityWits)格林(RobeaGreene,1558-1592)在临死前出版了一个小册子,《万千悔恨换一智》(Groatsworth of Wit)。
张璟慧
关键词:莎士比亚天鹅才子
女性困境与生存本身——谈四部欧美传记影片被引量:2
2011年
四部描写现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欧美传记影片,重申了社会给予的尊重与自由是女性获得幸福生活并展现才华、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前提条件这一主题。然而,在女性生存环境有所改善的今日,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继续导致女性生活的缺憾,甚至是不幸?如果有,也许它并不仅仅是女性特有的,而是一种超越性别的、作为"人"的难逃的生存的局限和悲凉。
张璟慧
关键词:传记影片女性艺术家
可改编与不可重现及主题意蕴的保留--藉《黑暗之心》的改编试论小说艺术与电影艺术间的若干基本问题被引量:4
2008年
在以越战为题材的电影中,《现代启示录》的改编是极为成功的,其在同类影片中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已获肯定。通过对小说与电影间存在的巨大差别的分析与若干问题的探讨,得出小说—电影改编中,可改编、不可重现的事实,并突出科波拉对《黑暗之心》异于常规却合乎艺术理想规律的改编手法:就科波拉的最终成果来看,《现代启示录》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升华,其表现为提取原作之魂,于原作的艺术空间外别构一番灵奇。我们将这种再创造的改编手法视为理想或标准。
张璟慧
关键词:小说电影《黑暗之心》《现代启示录》主题意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