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超声
  • 5篇动脉
  • 4篇内膜
  • 3篇蛋白
  • 3篇动脉内
  • 3篇动脉内膜
  • 3篇动脉内膜中层...
  • 3篇血管
  • 3篇中层厚度
  • 3篇内膜中层厚度
  • 3篇颈动脉
  • 3篇颈动脉内
  • 3篇颈动脉内膜
  • 3篇颈动脉内膜中...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心动图
  • 2篇心肌
  • 2篇心脏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机构

  • 16篇滕州市中心人...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作者

  • 16篇张涛
  • 7篇尹海威
  • 3篇黄友敏
  • 2篇唐蕾蕾
  • 2篇李永涛
  • 1篇卢庆林
  • 1篇周广丽
  • 1篇张之杰
  • 1篇周永勤
  • 1篇郑海波
  • 1篇王正滨
  • 1篇单鹏
  • 1篇薛涵文
  • 1篇杨大成
  • 1篇徐守红
  • 1篇王磊

传媒

  • 4篇医用放射技术...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华医学超声...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就诊的76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指标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ortmann简易评分法、面神经潜伏期、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脑苷肌肽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患疗效较优,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单鹏张涛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炎脑苷肌肽注射液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表现与超声特征及转归影响因素
2024年
目的 观察不同转归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超声特征,分析影响IE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2023年4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IE患者,收集IE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治疗方案、院内并发症、实验室检查结果、心脏超声特征以及随访情况等资料;根据其治疗后6个月的转归情况分为转归良好组(n=95)和转归不良组(n=25),观察不同转归I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脏超声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E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转归良好组患者入院心率低于转归不良组,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短于转归不良组,心功能Ⅳ级、有下肢水肿的占比低于转归不良组(P<0.05);转归良好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无院内并发症、血红蛋白≥90 g/L、血清白蛋白≥30 g/L占比均高于转归不良组(P<0.05),转归良好组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脑钠肽、肌钙蛋白I水平均低于转归不良组(P<0.05);转归良好组患者赘生物<15 mm占比高于转归不良组(P<0.05),转归良好组患者伴随瓣膜穿孔、人工瓣周漏、肺动脉高压特征占比均低于转归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高肌钙蛋白I水平、赘生物>15 mm、人工瓣周漏是影响IE患者转归的危险因素(P<0.05);手术治疗、入院高血红蛋白、高血清白蛋白是影响IE患者转归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IE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对于疑似患者应及时进行排查干预,入院高肌钙蛋白I水平、赘生物>15 mm、人工瓣周漏会增加IE患者不良预后风险。
张涛李帅韩婵婵尹海威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特征转归影响因素
颅内大型动脉瘤经双微导管技术治疗的近远期疗效探析
2017年
目的探讨颅内大型动脉瘤通过双微导管技术展开治疗的效果。方法对61例2014年3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展开随机分组研究,27例通过支架辅助技术展开治疗为支架组,34例通过双微导管技术展开治疗为导管组,对比两组近远期效果。结果导管组完全填塞率是85.29%,与支架组的77.7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填塞密度对比也(P>0.05);导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是2.94%,比支架组的18.52%低(P<0.05);导管组2年复发率是2.94%,弹簧圈脱出发生率是5.88%,分别较支架组的复发率18.52%、弹簧圈脱出率25.93%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大型动脉瘤的治疗,经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可实现与支架介入治疗相当的近期疗效,但双微导管技术治疗并发症更少、复发率更低,远期效率良好。
张涛卢庆林
关键词:双微导管技术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0例心包积液的诊断体会
2007年
超声心动图诊断心包积液足一种敏感而具有特异性的方法,心包积液不仅是急性心包炎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主要原因,而且又可直接对临近器官压迫出现一系列症状,因此在某些疾病中,心包积液的正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0例患者进行了有效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张涛尹海威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包积液病理生理改变急性心包炎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的诊断被引量:1
2005年
心脏室壁瘤是心肌梗塞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系心肌梗塞过程室壁薄化且向外膨出所至,它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可导致心衰、心绞痛.血栓形成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及时诊断非常重要。然而临床诊断甚为困难,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本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为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断,以便使患者能够得到最及时的诊断和最恰当的治疗,现将我院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的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张涛尹海威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室壁瘤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并发症心绞痛
一种医学影像超声用的多体位调节检查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学影像超声用的多体位调节检查装置,包括医护床结构和超声检测主机,所述医护床结构和超声检测主机配合使用,且医护床结构设置在超声检测主机的一侧,所述医护床结构包括医护床板架、端部支撑座、端部支撑弧型轨、中部...
张涛李帅
甲状腺肿块与亚急性甲状腺炎100例超声诊断与分析
2005年
我院自1999年以来经超声诊断甲状腺肿块及亚急性甲状腺炎,作一回顾性分析。
张涛尹海威
关键词: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块超声诊断回顾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清VE—cadherin和脂联素水平变化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脂联素(APN)的含量变化,及其在急性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高分辨率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颈动脉IMT,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VE-cadherin和APN水平,并与60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和血清VE-cadherin含量较两对照组显著升高,脂联素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②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和血清VE-cadherin、脂联素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监测患者颈动脉IMT和血清VE-cadherin、脂联素含量变化有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唐蕾蕾黄友敏张涛李永涛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脂联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浆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溶血磷脂酸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浆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herin)、溶血磷脂酸(LPA)的含量变化及其在脑梗死发生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对104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颈动脉IMT,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VE-cadherin,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并进一步分离出LPA,以定磷方法测定LPA水平,与60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和血浆VE-cadherin、LPA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和血浆VE-cadherin、LPA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和血浆VE-cadherin、LPA含量变化有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
唐蕾蕾黄友敏李永涛张涛
关键词:溶血磷脂素类颈动脉
探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肌应变的价值
2016年
目的 探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对于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肌应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7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病变程度将其分为多支病变组(n=44)和单支病变组(n=39),同时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将其作为对照组,三组患者均接受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检查(3D-STE),对患者的技术应变参数进行观察记录,并对技术应变参数同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 三组患者的超声检查一般参数相比多并无明显差异,但对照组患者的E/A水平明显高于多支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逐渐加重,其GRS、GAS、GCS、GLS水平逐渐降低,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超声评估技术应变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可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心肌应变进行可靠、有效评估,可准确对心肌缺血所致局部收缩功能障碍心肌节段进行识别,其临床检查准确性、客观性较高,可作为冠心病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依据及临床疗效评估工具.
张涛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心肌应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