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惠
-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寡克隆性淋巴细胞增殖是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征性改变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对比分析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型及受体库Vβ段取用(usage)改变。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测定AA及1型糖尿病(1DM)、Graves病(G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淋巴细胞表型,Q-PCR分析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25对Vβ等位基因的选用。结果大部分AA患者CD3+细胞增多,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下降;CD25+及HLA-DR+细胞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1DM患者CD3+、CD4+和HLA-DR+细胞增多,CD8+细胞减少,CD4/CD8比值显著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别显著(P<0.01);GD和SLE患者CD4/CD8比值下降,而ITP患者则无明显改变。TCRVβ检测表明,AA淋巴细胞仅表达TCRVβ2~9个亚家族,以Vβ5表达频率最高为9/12,其次为Vβ2、Vβ4、Vβ8、Vβ14和Vβ22,呈现典型的寡克隆表现;GD、IDDM、SLE及ITP等患者均存在TCRVβ的选择性取用(Restrictedusage)。GD患者TCR以Vβ4、Vβ6、Vβ9及Vβ18为主;而IDDM患者表达Vβ8和Vβ13;ITP患者以Vβ6为主;SLE患者TCR取用了Vβ5、Vβ8、Vβ13、Vβ14。结论与其它自身免疫性病症相似,AA患者T细胞呈寡克隆性增殖,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征性改变。
- 傅晋翔张勇孙谕张晓惠陈萍
- 关键词: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
-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型及TCR Vβ亚家族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胞菌A(CyA)为主的治疗方案,约50%~75%的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可获缓解,鉴此,患者体内异常活化的淋巴细胞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起关键作用。本研究采用定量PCR技术(Q-PCR)测定了从患者T细胞抗原受体(TCR)的25对Vβ等位基因,对比分析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TCRVβ变化,探讨免疫功能在从发病中的作用。
- 傅晋翔张勇黄海雯孙谕张晓惠陈萍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VΒ亚家族TCRVΒT细胞表型外周血获得性
- 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比较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比较脐静脉、成人骨髓及胎儿骨髓3种不同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及分化潜能。方法:①实验于2004-01/2006-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孕39~40周健康产妇正常分娩2h的脐带以及3~4月龄流产胎儿均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正常成人骨髓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研究生捐献。本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脐带用含青、链霉素的磷酸盐缓冲液冲净静脉腔内残血,夹闭两端,经37℃预热的1.5g/L胶原酶消化,重悬于DMEM-LG(含体积分数为0.1的新生牛血清、20mmol/LHEPES、2mmol/L L-谷氨酰胺、1mmol/L丙酮酸钠),以108L-1密度接种于25cm2培养瓶常规培养,48h后弃上清,以后每两三天半量换液,3周后用5g/L胰酶消化传代。③抽取正常成人骨髓5~10mL,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收取白雾层及以上部分细胞,采用上述培养基按相同条件进行培养,约14~18d胰酶消化传代。④取流产胎儿,无菌条件下分离股骨,冲洗干净后采用两种方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直接将胎骨剪成约1mm3大小的碎片,磷酸盐缓冲液洗涤后加入少量上述培养基,置10cm培养皿培养;剪去股骨两端后,用上述培养基冲出骨髓腔内细胞,直接培养。⑤观察连续传代对3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分析所得细胞的表型;观察3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培养条件下向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结果:①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特性:脐带、成人及胎儿骨髓内均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且细胞形态相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较差,传至10~12代基本失去增殖能力。脐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强于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体外连续传代15~18次。而胎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及体外传代更新能力均�
- 傅晋翔张晓惠张建华张阳敏孙谕
- 关键词:骨髓脐静脉胚胎间充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