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年春

作品数:70 被引量:525H指数:1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5篇椎间盘
  • 31篇腰椎
  • 26篇突出症
  • 26篇椎间盘突出
  • 26篇椎间盘突出症
  • 18篇腰椎间盘
  • 17篇手术
  • 16篇腰椎间盘突出
  • 16篇腰椎间盘突出...
  • 16篇颈椎
  • 13篇髓核
  • 8篇摘除
  • 8篇术后
  • 8篇髓核摘除
  • 8篇髓核摘除术
  • 8篇微创
  • 8篇脊柱
  • 7篇椎弓
  • 7篇椎弓根
  • 7篇椎弓根螺钉

机构

  • 69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襄樊市中医医...
  • 1篇解放军第26...

作者

  • 69篇张年春
  • 48篇初同伟
  • 47篇周跃
  • 37篇李长青
  • 34篇王卫东
  • 33篇郝勇
  • 32篇张峡
  • 22篇潘勇
  • 22篇任先军
  • 21篇王建
  • 19篇王建
  • 17篇张正丰
  • 8篇梅芳瑞
  • 5篇王敏
  • 5篇王健
  • 5篇郑文杰
  • 4篇梁平
  • 4篇蒋涛
  • 4篇张莹
  • 3篇张绍军

传媒

  • 7篇中国脊柱脊髓...
  • 6篇中国矫形外科...
  • 5篇骨与关节损伤...
  • 5篇第三届全国脊...
  • 5篇第八届全国脊...
  • 4篇重庆医学
  • 4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创伤外科杂志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2篇第20届全国...
  • 2篇第十次全国中...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医正骨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0
  • 8篇2009
  • 10篇2008
  • 21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3
  • 7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改良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被引量:25
2007年
目的:探讨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2月~2007年3月应用自制直径2.6cm工作通道在METRx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8~72岁,平均51.2岁。腰椎管狭窄症5例,Ⅰ度腰椎滑脱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0~260min,平均175min。术中失血量50~300ml,平均150ml。术后住院时间7~16d,平均12d。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行内窥镜下翻修手术。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5个月,平均6.3个月。ODI评分术前为46.32±10.1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75±8.59分和11.06±5.2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AS评分术前为7.12±1.0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45±1.28分和1.29±0.7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本组优5例,良6例,可1例。结论: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王建周跃初同伟王卫东张正丰李长青张年春
关键词:内窥镜腰椎滑脱症后路腰椎间融合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31~52岁,平均43岁。C3、4例,C4、5,2例,C5、68例,C4、61例,C3-61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2例,共置换16个椎间盘假体。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结果]术后随访最长28个月,平均10个月。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无假体松动和脱落,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6.4。。[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具有确切的稳定性和相应的活动度,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选择方式之一。早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任先军王卫东王敏郝勇张文捷王建初同伟张年春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假体
腹腔镜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前分离后路切除骶骨肿瘤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瘤体前方组织分离、裸化后进行骶骨肿瘤切除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骶骨肿瘤患者行腹腔镜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肿瘤前方组织分离后瘤体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骶骨肿瘤均被顺利切除,术中出血500—1900ml,平均800ml。所有患者均获得3—25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2个月复发(为尤文肉瘤,术后拒绝行放、化疗),1例转移性骶骨肿瘤于术后9个月死于脑转移,其余未出现复发。结论腹腔镜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行骶骨肿瘤切除,不仅可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及瘤体切除的难度,而且手术创伤小,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初同伟周跃梁平张绍军王建张峡张年春李长青郝勇潘勇
关键词:脊柱肿瘤腹腔镜检查髂内动脉结扎
脊柱术后脑脊液漏的处理被引量:16
2008年
初同伟周跃王建张峡张年春李长青潘勇张正丰
关键词:脊柱手术脑脊液漏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神经根变异的处理
目的观察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 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神经根变异情况,防止出现术中神经根损伤。方法自 1999年10月至2003年12月应用 MED 治疗腰...
初同伟周跃王建张峡李长青张年春潘勇郝勇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MED神经根
文献传递
内毒素血症大鼠交感-迷走神经平衡的改变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观察内毒素血症时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平衡的改变以及迷走神经刺激对二者间平衡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内毒素组(LPS组)、内毒素+迷走神经刺激组(LPS+VNS组)、等渗盐水+迷走神经刺激组(NS+VNS组)和对照组(CON组,只注射等量的等渗盐水)。各组分别于注射LPS或等渗盐水后0min、2h、4h、6h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观察极低频功率(VLF)、标准化低频功率(LFnm)、标准化高频功率(HFnm)、低频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并检测各组肝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乙酰胆碱(ACh)的水平。结果注射LPS后HFnm、LFnm、LF/HF、VLF以及肝组织ACh水平均升高,肝组织NE水平下降,与NS+ VNS组和CO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NS后,HFnm升高,LF、VLF和LF/HF降低,肝组织ACh水平升高。与NS+VNS组和CO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时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平衡失衡,交感神经张力高于迷走神经;VNS是调节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平衡的有效措施之一,可提高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迷走神经发挥其抗炎作用。
黄健杨志焕张年春陈力勇周健
关键词:内毒素血症迷走神经电刺激心率变异性
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9
2003年
目的 探讨胸腰椎骨折合并椎间盘损伤的情况及其对选择手术方式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6 1例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常规行MRI检查 ,了解合并椎间盘损伤的程度和位置以及椎管占位情况 ,并依此同时结合临床表现、X线片、CT检查结果 ,确定治疗方案。结果  6 1例中 ,合并有上或下位椎间盘损伤者共 4 1例。单纯伤椎的上位椎间盘损伤 2 6例 ,单纯伤椎的下位椎间盘损伤 11例 ,伤椎的上下位椎间盘同时有损伤 4例。对 4 1例合并椎间盘损伤行前路手术 ,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骨融合 ,未出现后凸畸形复发或加重。结论 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常合并有椎间盘的损伤 ,其中以上位椎间盘损伤多见。MRI是确定椎间盘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椎间盘损伤程度应作为选择手术方式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郝勇周跃任先军张峡王卫东初同伟张年春王建忠
关键词:椎间盘损伤胸腰椎骨折MRI手术磁共振成像
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处理被引量:22
2007年
目的:总结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r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出现的并发症,探讨其处理对策。方法:1999年10月至2006年12月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52例,其中单间隙椎间盘突出1737例,L2/310例,L3/419例,L4/51013例,L5/S1695例;双间隙椎间盘突出115例,L3/4和L4/511例,L4/5和L5/S1104例;中央型突出161例,旁中央型923例,外侧型696例,极外侧型72例。观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结果:术中发生椎管内静脉丛出血48例,42例通过镜下止血后完成髓核切除,6例改为开放椎间盘切除术;定位错误47例,术中发现后调整内窥镜位置完成手术;硬脊膜破裂21例,2例改为开放手术;髓核遗漏13例,二期再次行髓核切除术;神经根损伤6例,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1295例患者获得3~69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出现椎间感染6例,2例保守治疗,4例行椎间病灶清除术,均痊愈;术后复发32例,11例再次应用MED治疗,21例行开放椎间盘切除手术,并对其中的8例采用椎间植骨、单侧腰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症状缓解;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腰部疼痛124例,腰椎CT检查未见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及神经根压迫,经过止痛药物、腰背肌锻炼及物理治疗后好转。结论:熟练精细的操作技术、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正确的手术适应证选择是减少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初同伟周跃王建张峡张年春李长青潘勇罗刚张莹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并发症
非融合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最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在充分减压以后,可以重建颈椎生理曲度,获得手术节段的永久稳定性。但该手术在达到病变节段稳定的同时,也丧失了这一颈椎功能单位的活动,还会促进和诱发邻近节段的退...
任先军王卫东初同伟王建李长青蒋涛郝勇张年春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
文献传递
非融合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3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1~57岁,平均43岁。突出部位:C3-4 2例,C4—5 4例,C5—6 22例,C6—7 1例,C4-5,5-6 2例,C3-4,5-6 2例,C5-6,6—7 1例。临床症状以脊髓压迫为主14例,神经根性症状为主20例。单节段置换29例,双节段置换5例,共置换39个椎间盘假体。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可促进骨生长,达到长期稳定。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依照CSM40分法评定神经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42个月,平均14个月。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神经根型患者其上肢根型痛全部缓解。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无假体松动或脱落,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9.3°。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能达到确切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活动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式。
任先军王卫东初同伟王建李长青蒋涛郝勇张年春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假体置换椎间盘突出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