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丽梅

作品数:55 被引量:1,024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0篇土壤
  • 13篇古菌
  • 10篇微生物
  • 8篇生态学
  • 8篇硝化
  • 7篇氨氧化
  • 7篇氨氧化古菌
  • 6篇硝化作用
  • 6篇氨氧化细菌
  • 5篇氮循环
  • 5篇多样性
  • 4篇氧化菌
  • 4篇生态学研究
  • 4篇施肥
  • 4篇群落
  • 4篇污染
  • 4篇固氮
  • 4篇反硝化
  • 3篇氧化物
  • 3篇有机污染

机构

  • 54篇中国科学院生...
  • 23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云南大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慕恩(广州)...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西藏农牧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作者

  • 54篇张丽梅
  • 36篇贺纪正
  • 16篇沈菊培
  • 8篇郑袁明
  • 4篇朱永官
  • 3篇郑勇
  • 2篇孟佑婷
  • 2篇韩燕来
  • 2篇李培培
  • 2篇金圣圣
  • 2篇张苗苗
  • 2篇吴传发
  • 2篇袁超磊
  • 1篇刘国平
  • 1篇白文明
  • 1篇李冬初
  • 1篇罗锋
  • 1篇孙翼飞
  • 1篇尹梅
  • 1篇张健

传媒

  • 13篇生态学报
  • 5篇环境科学
  • 4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土壤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科学观察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环境化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第五次全国土...
  • 1篇中国生态学会...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微生物组生态功能与群落构建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23年
植物各个器官表面及内部定殖着高度多样化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植物长期共进化,作为宿主植物的“共生功能体”(holobiont)在植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病害抵御和环境胁迫适应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益于近10年来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组成和功能特征、群落构建的驱动因素和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然而,与土壤微生物组相比,目前对植物微生物组的认识及其应用尚且不足。本文系统总结了植物微生物组的组成特征,植物微生物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促进养分吸收、提高病害抵御能力及环境胁迫适应性等方面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从宿主选择、环境因子以及生物互作3个方面总结了驱动植物微生物群落构建的因素,并着重阐述了植物–微生物互作如何塑造植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如何调节对植物的有益功能。此外,我们对未来植物微生物组研究和应用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如核心微生物组挖掘和合成群落构建,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微生物群落水平上的互作机制等。深入理解植物微生物群落特征、生态功能以及构建过程对于精准调控植物微生物组以提高植物适应性和生产力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曾青熊超尹梅葛安辉韩丽丽张丽梅
关键词:促生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被引量:67
2008年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以环境中未培养微生物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微生物环境基因组学(又叫宏基因组学、元基因组学,Metagenomics)的产生和快速发展.宏基因组学通过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利用基因组学的研究策略研究环境样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遗传组成及其群落功能.在短短几年内,宏基因组学研究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海洋、土壤、热液口、热泉、人体口腔及胃肠道等,并在医药、替代能源、环境修复、生物技术、农业、生物防御及伦理学等各方面显示了重要的价值.对宏基因组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热点内容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建议在我国尽快启动有关宏基因组学的研究,从国家层面上开展联合攻关,拓展当前的研究领域,发展相关研究策略和技术,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使我国在宏基因组学研究领域占据有利地位.
贺纪正张丽梅沈菊培朱永官
关键词:宏基因组学基因组文库构建文库筛选
联合固氮菌叶面接种剂的优化及其在玉米叶际的定殖被引量:6
2018年
【背景】联合固氮菌由于不具有宿主专一性,在土壤、叶际中广泛存在,对生态系统氮素供应有着重要贡献,它还可以通过分泌生长激素等间接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菌剂。土壤接种剂由于受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和土壤抑菌物质等的影响,接种效果不稳定,难以推广使用。相比于土壤环境,叶际生境相对简单且表面积巨大,进行叶际接种是固氮菌剂推广应用的一个新思路。【目的】优化联合固氮菌菌株W12接种添加剂,制备液体接种剂并研究其在玉米叶际的定殖效果。【方法】对菌株W12进行菌落PCR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确定分类地位。分别在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梯度的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和甘油(Glycerol,Gly),测量菌株W12生长曲线和固氮酶活性,优化添加剂浓度并制备液体接种剂,对接种剂的有效保存时间进行检测。将接种剂喷洒到玉米叶际,测量其对玉米产量和植株含氮量的影响,并通过低氮培养基进行回收计数。【结果】固氮菌菌株W12的16S r RNA基因序列与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的相似性高达99%,在培养液中添加CMC和甘油对菌株W12的生长无明显促进和抑制效果,但均提高了固氮酶活性。添加甘油制备的接种剂在盆栽和大田玉米叶面喷施后,在玉米生长末期叶际回收到的W12类似菌分别为4.3×105 CFU/g叶片和1.7×105 CFU/g叶片,显著高于未接种的处理;而且大田玉米籽粒、茎部和叶片的含氮量高于不接种的对照处理。经过90 d贮藏后,4°C保存的接种剂剩余活菌数均高于1.0×108 CFU/m L。【结论】羧甲基纤维素和甘油的添加不仅有利于固氮菌液体接种剂在叶片的附着,并能显著提高联合固氮菌菌株W12的固氮酶活性,低温冷藏可保证液体接种剂的有效活菌数;液体接种剂在玉米叶际喷施后,菌株W12能够成功定殖,并显著提高玉米植株和籽
葛安辉方萍熊超张丽梅贺纪正
关键词:联合固氮
氮沉降对温带森林土壤甲烷氧化菌的影响被引量:7
2017年
大量研究显示氮沉降影响森林甲烷吸收量,但其中的微生物驱动机制仍缺乏研究。基于长白山典型温带森林长期氮沉降模拟实验平台样地,采用定量PCR和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长期施加不同形态氮((NH_4)_2SO_4、NH_4Cl和KNO_3)处理下森林土壤甲烷氧化菌的数量和群落组成随季节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森林土壤甲烷氧化菌pmo A基因丰度在不同施氮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每克干土1.54×10~6-3.20×10~6拷贝数);秋季,pmo A基因丰度在施加NH_4Cl和(NH_4)_2SO_4处理小区(每克干土1.93×10~5-7.6×10~5拷贝数)与对照(每克干土(4.03×10~6±1.2×10~6)拷贝数)相比有所降低,尤其在(NH_4)_2SO_4处理小区(每克干土(4.61×10~5±2.61×10~5)拷贝数)显著降低;无论夏季还是秋季,施加不同形态氮处理土壤甲烷氧化菌均以Type I型为主(相对丰度在70.6%-85.4%之间),并以Methylobacter-group(Type I)为优势类群,占Type I型的55.1%-91.7%;Methylobacter-group(Type I)的相对丰度在夏季不同形态氮处理土壤样品中无显著差异,但秋季样品中在施加(NH_4)_2SO_4(52.7%±6.5%)和NH_4Cl(56.1%±8.9%)的处理显著低于对照土壤(77.0%±2.9%),Methylococcus-group(Type I)的相对丰度则在(NH_4)_2SO_4和NH_4Cl处理土壤呈增加的趋势。这些结果表明铵态氮肥添加对温带森林土壤甲烷氧化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并导致其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受夏季温度和水分的影响,这种抑制作用在秋季表现更明显,而NO_3^--N添加对土壤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组成和丰度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解释了以往观测到的施铵态氮肥显著降低秋季温带林地土壤甲烷净吸收量,而在夏季无显著影响的观测结果,解释了长期氮沉降影响森林土壤甲烷吸收的微生物机制。
张丹丹莫柳莹陈新张丽梅徐星凯
关键词:甲烷氧化菌森林土壤氮沉降
反硝化细菌假单胞菌株JNB12及其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保藏编号为CGMCC No.21605的假单胞菌JNB12(Pseudomonas sp.JNB12)及其应用。本发明的菌株能有效降解环境中的氮,几乎没有铵氮和亚硝酸盐的积累,且不产生N<Sub>2</Sub...
张丽梅张雅博葛安辉刘四义王琳常曌
一个红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的焦磷酸测序法研究被引量:15
2013年
利用定量PCR和454焦磷酸测序法,研究了湖南湘阴县一典型红壤剖面微生物相关基因的多度及微生物(古菌、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结果显示,随剖面深度增加,土壤黏粒含量增多,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碳氮比则下降。每克干土微生物基因拷贝数也趋于下降,其值为:107.09~109.30(古菌16S rDNA),108.10~109.70(细菌16S rDNA),106.54~107.95(真菌18S rDNA),107.24~108.61(古菌amoA基因),104.76~106.25(细菌amoA基因),105.94~107.88(nirK基因),106.81~109.21(nirS基因),107.03~109.46(nosZ基因)。焦磷酸测序得到了6 459条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平均长度为496 bp;28 626条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平均长度为448 bp;4 683条真菌18S rRNA基因序列,平均长度为534 bp。OTU(97%相似度)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与所测土壤理化性质均无显著相关。Jaccard差异度分析表明同一剖面各土壤层次间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相似,而不同位点的三个表层土之间的差异较大;Mantel检验发现,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相关的主要土壤因子是黏粒含量。在所有土样中,古菌以泉古菌门中的热变形菌纲(89%)为主,其分布与土壤黏粒含量相关。细菌的主要类群为酸杆菌门(33%)、变形菌门(17%)、绿弯菌门(12%)、厚壁菌门(10%)和放线菌门(7%),分类地位不明确的细菌约占11%。其中,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多度在表层土中高于非表层土;而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相对多度则在非表层土中更高,与土壤深度呈显著正相关。所有真菌序列分属于三个门,即子囊菌门(87%)、担子菌门(9%)和球囊菌门(4%),在纲一级的分类水平上,各样品间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
袁超磊贺纪正沈菊培戴宇张丽梅
关键词:红壤焦磷酸测序微生物多样性古菌
模拟的增温增雨对内蒙古温带草原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土壤氨氧化微生物是草地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特别是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对全球变化具有响应、适应和反馈机制.通过采集在内蒙古温带草原设置的长期增温增雨野外控制实验的土壤样品,应用定量PCR、限制性末端片段长度多态性(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和克隆文库等方法研究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增温增雨的响应.结果表明,增雨显著升高了土壤pH,而增温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在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RFLP结果表明,增雨显著影响土壤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增温和增雨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显示植物多样性与氨氧化古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气候变化-微生物-植物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研究结果预示土壤微生物对长期气候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这对预测未来生态系统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翠景沈菊培孙翼飞王军涛杨中领韩红艳张丽梅万师强贺纪正
关键词:增温增雨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植物多样性
硝化抑制剂的微生物抑制机理及其应用被引量:52
2014年
硝化作用是导致我国农业氮肥利用率低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且对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硝化抑制剂可通过选择性抑制土壤硝化微生物的活动,有效减缓土壤中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硝化作用负面效应的一种有效管理方式。近年来,分子生态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可以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研究硝化作用及抑制机理。本文综合论述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硝化抑制剂(双氰胺、3,4-甲基吡唑磷酸盐、2-氯-6-三氯甲基吡啶和乙炔等)的作用机理和特征,特别是不同抑制剂对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影响差异,同时总结了利用硝化抑制剂(双氰胺、乙炔和烯丙基硫脲等)在硝化作用及其相关功能微生物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以期为深刻认识和理解土壤硝化作用和硝化抑制剂作用机理,合理利用硝化抑制剂提供参考。
张苗苗沈菊培贺纪正张丽梅
关键词:硝化作用硝化抑制剂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
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NanoSIMS)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3年
超高分辨率显微镜成像技术与同位素示踪技术相结合的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NanoSIMS)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离子传输效率、极高的质量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50 nm),代表着当今离子探针成像技术的最高水平。利用稳定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在原位或者微宇宙条件下示踪目标微生物,然后将样品进行固定、脱水、树脂包埋或者导电镀膜处理,制备成可供二次离子质谱分析的薄片,进一步通过NanoSIMS成像分析,不仅能够在单细胞水平上提供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信息,而且能够准确识别复杂环境样品中的代谢活跃的微生物细胞及其系统分类信息,对于认识微生物介导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路线,及其与同位素示踪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催化报告沉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CARD-FISH)、卤素原位杂交技术(Halogen In SituHybridization,HISH)等联合使用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胡行伟张丽梅贺纪正
关键词:同位素分析图像定量分析微生物生态学
锰氧化细菌芽孢杆菌菌株WH4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锰氧化细菌。具体地,涉及锰氧化细菌-芽孢杆菌菌株WH4(Bacillus sp.WH4),保藏号为CGMCC No.2089,及其应用。本发明为生物合成锰氧化物用于有毒金属元素或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提供了菌种资...
贺纪正张丽梅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