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理学

主题

  • 3篇电离
  • 3篇电离光谱
  • 3篇转动传能
  • 3篇激发态
  • 3篇光谱
  • 3篇分子
  • 2篇碰撞诱导转动...
  • 2篇偏振
  • 2篇偏振效应
  • 2篇分子取向
  • 2篇RYDBER...
  • 2篇CA
  • 2篇传能
  • 1篇动力学
  • 1篇动量
  • 1篇一氧化碳
  • 1篇宇称
  • 1篇宇称守恒
  • 1篇原子
  • 1篇原子分子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大学

作者

  • 9篇孙维忠
  • 5篇张存浩
  • 4篇姜波
  • 4篇沙国河
  • 2篇徐大力
  • 2篇楼南泉
  • 2篇何国钟
  • 1篇李黎
  • 1篇丁国文
  • 1篇解金春
  • 1篇顾月姝
  • 1篇陈翔凌
  • 1篇谢行滨
  • 1篇杨文胜

传媒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Chines...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 1篇198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的偏振效应及非弹性碰撞过程的分子取向变化规律——激发态CO分子取向的产生及探测方法
1992年
本文研究了分子取向的产生和定量探测分子取向的实验方法.应用偏振光双光子泵浦产生具有一定取向分布的激发态双原子分子,并通过相继的偏振光(1+1)共振电离光谱对分子取向度进行定量探测.理论上,应用密度矩阵方法对四能级体系的多步多光子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分子取向与谱线强度比值关系.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符合.本工作表明:采用同轴的两束圆偏振激光,以及S支或O支双光子泵浦,可得到最佳结果.
孙维忠沙国河姜波E.Hinsta张存浩
关键词:偏振效应非弹性碰撞
激光激励的Ca(~1P_1)与氯代甲烷系列化合物的反应研究被引量:1
1995年
在束-气条件下,利用激光激励化学发光技术,研究了p-轨道电子云空间取向的Ca(~1P_1)与氯代甲烷系列化合物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Ca(~1P_1)+CH_3Cl的反应具有比较明显的取向效应:当激发态钙原子的p-轨道电子云垂直于钙束运动方向时,CaCl(A^2Ⅱ)及CaCl(B^2∑^+)两通道的反应几率较平行于钙束取向时都有所增加,其中以CaCl(A^2Ⅱ)通道的增加最为显著.随着取代氯原子数目的增多,这一取向效应迅速降低.我们用轨道跟随模型及电子跳跃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解释.另外,本文还获得了Ca(~1P_1)与氯代甲烷反应的绝对化学发光截面及产物分支比.
杨文胜丁国文徐大力孙维忠顾月姝何国钟楼南泉
关键词:化学发光
Ca(~1P_1)+C_nH_(2n+1)Br(n=1,,2,3)反应产物转动角动量空间取向性的研究
1996年
在束-气单次碰撞实验条件下利用激光激励化学发光技术研究了p-轨道电子云空间取向的Ca(~1p_1)+C_nH_(2n+1)Br(n=1,2,3)反应产物CaBr(B^2∑^+)转动角动量的空间取向性,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反应排斥能及反应物的空间取向对产物转动角动量的空间取向性的影响。
杨文胜丁国文徐大力孙维忠顾月姝何国钟楼南泉
关键词:化学反应动力学
甲醛(H_2CO)Rydberg态^(1,3)A_2(n,3p_x)的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
1989年
本文用(1+2+1)双共振多光子电离方法,以a^3A_2态的某一振转能级作为中间共振能级,从而克服自旋和对称性禁戒,首次在实验上观察到了H_2CO分子的一个三重Rydberg态~3A_2(n,3p_x)。另外,选择以A^1A_2态的某单振转能级为中间共振能级,到达了与上三重态对应的单重态~1A_2(n,3p_x)。对这两个态的振动光谱和部分可分辨的转动光谱分别进行了分析和归属。分析可知,~3A_2(n,3p_x)和~1A_2(n.3p_x)的带原点分别位于67809cm^(-1)和67400cm^(-1),且两态皆为非平面平衡构形。由部分可分辨的~3A_2(n.3p_x)4~2带的转动光谱分析,初步拟合得该态转动常数为A=9.40cm^(-1),B=0.96cm^(-1)。
孙维忠谢行滨李黎张存浩
关键词:甲醛RYDBERG态
CO激发态碰撞诱导转动传能及取向的研究
孙维忠
e/f宇称对CO(A^1Π)振动传能截面的影响
1998年
采用光学双共振多光子电离技术在静态池条件下测量了COA′Π(v=3)能级上的绝对(J→J′)转动传能截面,其中在J=3~16、(e、f)被选择研究了;碰撞伴分别为He、Ne、Ar、HC1、CO2。在以上传能过程中发现明显的宇称守恒的倾向性规则。用能隙规则能很好地拟合大部分实验数据,并且采用Alexander等人的非弹性散射理论来解释宇称守恒定则。但是,当ΔJ=0时,对于碰撞伴Ar、HC1、CO2来说,传能截面σe→fΔJ=0>σe→fΔJ=±1,而对碰撞伴He、Ne则有σe→fΔJ=0<σe→fΔJ=±1的奇异现象。前者是符合能隙规则的,后者则相反,把此现象归结为碰撞体之间的轨道重叠作用的结果。
陈翔凌孙维忠沙国河姜波解金春张存浩
关键词:转动传能宇称守恒一氧化碳
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的偏振效应及非弹性碰撞过程的分子取向变化规律——碰撞诱导转动传能过程中分子角动量取向变化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研究了气池中 CO(А~1П,V=3)与基态 He 原子热碰撞诱导转动传能过程的角动量取向变化规律.我们应用偏振激光(σ^+)双光子康浦产生具有一定取向分布的激发态(СОА~1П,V=3)双原子分子,并以相继的偏振激光(σ^+或σ^-)激发产生B^1E^+←A^1π跃迁电离光谱,从而定量探测碰撞传能分子的转动角动量的取向,得到了分子传能过程中角动量重新取向(reorientation)的规律.理论处理上我们将半经验指数能隙定律,引入 Alexander-Davis 量子散射理论的势能相关项 R^K 中,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相符合,表明了该理论方法的正确性.
孙维忠沙国河姜波E.Hintsa张存浩
关键词:电离光谱离子态角动量
甲醛分子RYdberg态的多光子电离光谱
孙维忠
双原子分子激发态碰撞传能的实验研究
1990年
分子激发态碰撞传能是近代原子分子物理的前沿课题之一,对激光、等离子体、大气化学等领域有重要意义。分子碰撞传能研究虽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过去的工作,大部分是用比较宏观的手段研究基态分子的碰撞,获得总包的弛豫或传能速率数据。分子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更深的层次上,即所谓“态—态”水平上对传能进行研究。本文报导我们用光学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OODR-MPI)的方法,对典型双原子分子CO,N_2等的激发态的碰撞传能所进行的实验研究。用一台准分子激发器同时泵浦两台脉冲染料激光器,一束染料激光以双光子激发使分子从基态跃迁到其某电子激发态的单振转能级,而另一束染料激光则通过共振增强光电离(REMPI)光谱以探测该激发态分子碰撞前后的量子状态分布情况。从而测定其“态—态”传能截面的绝对值。这个方法具有高的灵敏度和量子态分辨。用它我们对CO(A^1П)-He碰撞R-T传能,N_2(a^1П)-(X^1∑)和N_2(a^1П)-N_2(X^1∑_g^+)体系的E-E传能以及^(12)CO(A^1П)-^(13)CO(X^1∑^+)同位素分子的E-E交换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从所得数据可归纳出一些所谓倾向性规则”(Propensity Rules)。我们研究的分子属于洪德耦合情况“a”或“b”,在此情况下我们发现:(1)对同核双原子分子,其核自旋对称性是守恒的。
沙国河何晋宝姜波张万杰孙维忠张存浩
关键词:分子激发态分子碰撞同位素分子原子分子物理核自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