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血压监测应用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ABPM),分析不同血压类型患者的血压特点和预后,并制定个体化血压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MOBIL-O-GRATH动态血压监护仪,对265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入院48 h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不同血压类型患者ABPM监测结果和发病3个月预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为勺型、非勺型和反勺型血压患者分别为80例、90例和95例;3种血压类型患者的晨起收缩压、夜间脉压、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变异性、24小时平均动脉压及发病后3个月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不仅可以分析不同血压类型患者的血压特点和预后,还可为制定个体化血压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 姜萍王春梅
-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监测预后
- 综合护理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判断270例脑卒中患者的睡眠情况,对165例存在睡眠障碍(PSQI>7分)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综合护理前合并睡眠障碍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晨起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夜间脉压高于非睡眠障碍患者,夜间血压下降平均值低于非睡眠障碍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综合护理干预后睡眠质量优于干预前(P<0.05);综合护理对于合并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明显,可使其更加平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使患者血压平稳,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 何云燕安中平金奕姜萍
- 关键词:综合护理脑卒中睡眠障碍血压监测
- 动态血压监测在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血压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对脑卒中急性期病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其血压特点和昼夜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德国MOBIL-O-GRATH动态血压监护仪,对265例脑卒中急性期入院病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病人ABPM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为勺型、非勺型和反勺型血压病人分别为80例、90例和95例;3种血压类型病人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及高血压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血压类型病人的晨起收缩压、夜间脉压、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夜间舒张压变异性及24 h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病人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了解其血压特点和昼夜变化规律,为进行科学有效血压管理提供依据。
- 姜萍黄丽君金奕何云燕王春梅
-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期动态血压监测非勺型
-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心理行为干预模式及效果研究
- 姜萍
- 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心电监护定位对降低PICC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研究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PICC置管时肘上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ZIM(Zone Insertion Method)联合心电监护ECG(Electrocardiography)导管尖端定位对PICC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观察组选取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置管中心电监护导管尖端定位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对照组选取在超声引导下由操作者凭借自身经验选择穿刺区域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16例,两组患者在置管后均采用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相关性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穿刺点渗血、渗液,导管移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心电监护定位为超生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区域的选择和导管尖端定位提供了更加标准便捷的方法,对降低导管留置期间相关性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
- 姜萍彭玉玲
- 关键词:PICC并发症
- 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硬化指数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类型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住我院卒中单元病房治疗的26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入选患者分为杓型组80例、非杓型组90例和反杓型组95例。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各组入院时和随访3个月的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并评价各组患者改善率、复发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5),反杓型组AASI高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脑梗死患者部分动态血压参数与AASI呈正相关(P<0.05),AASI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随访3个月,反杓型组的改善率低,而病死率高于杓型组和非杓型组(P<0.05)。结论不同血压类型患者AASI不同,反杓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明显,预后不良。
- 赵文娟姜萍安中平
- 关键词:脑梗死血压监测动脉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