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鑫

作品数:136 被引量:1,763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27篇会议论文
  • 11篇专利
  • 4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8篇天文地球
  • 11篇自动化与计算...
  • 6篇建筑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水利工程
  • 3篇理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9篇地震
  • 38篇滑坡
  • 36篇地质
  • 31篇地质灾害
  • 24篇汶川地震
  • 22篇INSAR
  • 15篇雷达
  • 11篇青藏高原
  • 9篇遥感
  • 9篇石流
  • 9篇泥石
  • 9篇泥石流
  • 8篇滑坡灾害
  • 8篇干涉雷达
  • 7篇边坡
  • 6篇地震滑坡
  • 6篇青藏
  • 6篇流域
  • 6篇边坡工程
  • 5篇地壳

机构

  • 100篇中国地质科学...
  • 4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9篇中国科学院
  • 27篇国土资源部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9篇辽宁工程技术...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地质调查...
  • 5篇北京工业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合肥工业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环境...
  • 2篇南京大学
  • 2篇西安科技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 2篇中国石油
  • 1篇贵州大学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作者

  • 136篇姚鑫
  • 39篇张永双
  • 20篇戴福初
  • 17篇郭长宝
  • 13篇许冲
  • 12篇陈剑
  • 10篇熊探宇
  • 7篇杨志华
  • 7篇王献礼
  • 7篇周能娟
  • 6篇杨桂山
  • 5篇涂新斌
  • 5篇杜国梁
  • 5篇万荣荣
  • 5篇王宗盛
  • 4篇孙伟
  • 4篇张小瑞
  • 4篇余凯
  • 4篇吴树仁
  • 4篇孙萍

传媒

  • 13篇地质力学学报
  • 12篇工程地质学报
  • 8篇地质通报
  • 6篇岩石力学与工...
  • 5篇工程科学与技...
  • 4篇地质学报
  • 3篇中国地质灾害...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2016年全...
  • 2篇矿山测量
  • 2篇岩土力学
  • 2篇工程地质计算...
  • 2篇第六届地质构...
  • 2篇2014年全...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中国农村水利...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12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7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 14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12篇2010
  • 13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4
1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用于角反射器的可调支座
本实用新型属于合成孔径雷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角反射器的可调支座,包括环形底座、第一支腿、第二支腿、第三支腿、固定板;环形底座包括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一圆环和第二圆环同心设置在水泥板上,多个固定板使第一圆环和第二圆...
朱怡飞姚鑫周振凯姚闯闯
文献传递
地质灾害调查中ETM^+与SPOT5 Pan影像融合与评价被引量:7
2008年
在对金沙江上游某库区地质灾害调查中,针对研究区范围广、高差大及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选用ETM+与SPOT 5 Pan融合影像,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遥感调查;分别采用B rovey变换、IHS变换和PCA变换融合方法对这2种影像进行了融合,并对融合方法和地质灾害解译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CA变换是一种适合于地质灾害调查的遥感影像融合方法,融合后的影像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害特征明显,能够满足地质灾害遥感解译要求。
李宏杰戴福初许领李维朝姚鑫
关键词:ETM+SPOT5影像融合遥感应用地质灾害调查
汶川Ms8.0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遥感精细解译被引量:104
2009年
汶川Ms8.0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在获取到全面的研究区震后多源遥感影像后,采用人工目视解译的方法,对14个重灾县(市)进行次生地质灾害解译工作,共解译出约46560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灾害总面积约687.1km2。基于GIS平台获取到它们的位置、平面面积等基本信息,绘制了研究区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图与点密度图。结果表明,本次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与龙门山3条主断裂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主要分布在4个集中区域。最后,分析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分布与高程、坡度、地震烈度之间的关系,高程范围为1000—2000m的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54.00%;坡度范围为30°—50°的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62.42%;地震烈度范围为Ⅺ—Ⅷ的次生地质灾害面积占灾害总面积的90.94%。为进一步研究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发生机理、预测理论、灾区恢复重建与选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次生地质灾害基础信息。
许冲戴福初陈剑涂新斌许领李维朝田伟曹琰波姚鑫
关键词:汶川地震遥感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解译
保障首都地质安全,开展北京沉缝灾害形成机理研究
北京处于张家口-渤海与太行山两大强烈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活动断裂密集,地下水波动剧烈,历史地震多发,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超采地下水及东部沿海地震影响地质环境安全形势日趋恶化,地表沉陷与地裂缝灾害尤其发育;而另一方面为了满...
姚鑫
关键词:地裂缝灾害地质安全
文献传递
滑坡泥石流遥感信息获取与空间预测
本文围绕滑坡泥石流灾害评价这个核心问题,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为实验平台,结合程序开发,将滑坡泥石流灾害机理分析、统计学习、遥感图像处理、高光谱矿物识别、空间分析和数字摄影测量等理论有机地融合到地质灾害预测研究领域,采用中...
姚鑫
关键词:滑坡灾害泥石流遥感技术自动识别信息获取
龙门山地区震后泥石流灾害区域预警研究被引量:11
2016年
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松散堆积物,导致震后触发泥石流的极端降雨量比震前显著降低.在龙门山地区震后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震后触发泥石流灾害的区域降雨阈值及其地域差异性,震后触发泥石流的72小时雨量分布特征为:映秀-汶川一带为75~100mm,茂县-北川一带以100—160mm为主,上述区域外围及平武-青川一带为160~200mm;在龙门山前的雁门-茶坝、龙门山后山的禹里-平武之间为200mm以上.综合考虑地震地质、地形地貌和降雨等因素,建立了地震扰动区泥石流预警指标体系.采用加权信息量模型完成了龙门山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然后采用年最大72小时降雨量为主要触发因素,开展了震后5年的泥石流危险性预测评价及区域预警研究,提出泥石流的区域危险性是动态变化的,高危险区主要随降雨量和松散堆积物空间分布而变化,为震后泥石流灾害气象预警和防范等提供了依据.
张永双姚鑫郭长宝李凌婧杨志华杜国梁
关键词:泥石流
基于GIS的汶川地震滑坡灾害影响因子确定性系数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灾害。在大约48 678 km的区域内,采用震后航空像片与多源卫星影像解译并结合野外调查验证的方法,共圈定出48 007个地震滑坡...
许冲戴福初姚鑫陈剑涂新斌曹琰波肖建章
关键词:边坡工程汶川地震地震诱发滑坡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鲜水河活动断裂带蠕变斜坡地质灾害InSAR识别研究被引量:23
2017年
断裂带附近往往是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微小变形是指示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以青藏高原鲜水河活动断裂带为研究区,选用多期ALOS/PALS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进行时序干涉(InSAR)观测,获得了毫米级的地表变形量,结合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揭示了该区域蠕变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别、变形特征和空间发育规律:(1)断裂沿线主要发育了蠕变滑坡、蠕变泥石流物源和冰碛物流动3种类型蠕变斜坡地质灾害;(2)蠕滑滑坡具有"错乱的等高线状台阶",凸凹不平的主滑方向地形剖面,舌状地貌,无基岩裸露滑床等特征;(3)鲜水河断裂北段古滑坡、历史地震滑坡和震裂斜坡发育,与断裂带直接相交的,大部分存在蠕滑变形,未相交的往往无蠕滑变形,体现了活动断裂对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作用;(4)发育"土石林型"和"坡面松散堆积物型"两种泥石流,识别特征是物源区有分散的缓慢变形体,流域范围内变形体的数量和速率是重要标志;(5)鲜水河断裂带附近4200m高程以上区域广泛存在现代冰碛物沿冰川槽谷滑动变形,其分布范围广、单体规模大、运动速率高,是现今研究区最主要的地表剥蚀形式之一。研究结果也表明,InSAR技术结合地质条件能有效地识别蠕变斜坡地质灾害,适于山区地质灾害众多、调查不便的工作环境,是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姚鑫张永双李凌婧凌盛王宗盛周振凯
关键词:干涉雷达蠕滑斜坡变形青藏高原
基于PS-InSAR技术的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提取被引量:9
2015年
断裂带近场变形特征不仅对新构造研究、地震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直接服务于工程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鲜水河断裂八美—道孚段为研究区,选用多期L波段的雷达数据,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PS-In SAR,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进行了2007—2011年的变形测量,结合其他资料综合分析了断裂带近场复杂的变形规律:1断裂间震期变形以负值为主,速率南段大于北段,两侧LOS东向运动速率差有所区别,南西侧速率大于北东侧速率,远离断裂带速度差明显,靠近断裂带速度差小,反映了断裂的整体东向运动和左旋相对运动;2断裂带附近,PS(Persistent Scatterer)点变形以较小的负值和正值为主,反映了地表的抬升,所在位置主要为湿地、山脚地下水出露点、河岸沟壑,推测原因为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地下水抬升使地表发生鼓胀变形,季节性冻胀导致的湿地趋势抬升增长,断裂带附近的破碎岩土体具有一定的膨胀性;3断裂带中古—八美段表现出大范围的升高变形为断裂在近场的逆冲抬升作用,以及宽大韧性剪切带的存在以此来吸收协调鲜水河断裂的整体变形;4在斜坡带上高变形PS"点团",反映了斜坡的重力变形作用,尤其在道孚—松林口段、乾宁盆地—龙灯坝段非常显著,体现了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5PS-In SAR高精度观测结果表明,活动断裂的变形是复杂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分段、不同构造部位变形量和变形范围具有较大差异,不能简单考虑以断裂带为界的整体平移或升降。
李凌婧姚鑫张永双王桂杰郭长宝
关键词:鲜水河断裂干涉雷达
ASTER立体像对提取山地DEM精度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文中通过实例研究了ASTER立体像对在高山峡谷地区提取DEM的精度。首先简述ASTER的立体像对提取DEM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然后针对一处高程变化显著地区在1:10万比例尺地形图采集地面控制点(GCP),用1∶5万精度的DEM作检验,获得GCP范围内高程误差为±20.4m,GCP范围外高程误差为±48.2m,平均误差是±34.3m。这就证明可以在小区域内选取GCP控制点,由ASTER立体像大范围外推生成大范围DEM,而且采用常规的技术手段和普通的商业软件就可实现。该方法提取DEM对于我国地形资料缺乏的西部地区有很强的实用性。
王贵林姚鑫杨艳明刘玉柱刘海义
关键词:ASTERDEM地面控制点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