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超羽 作品数:73 被引量:452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工学院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水利工程 理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珠江三角洲千年尺度演变的动态平衡及其唯象判据探讨 被引量:6 2018年 本文从学科交叉需要审视"平衡态"这一重要的基本概念在若干学科,包括河口海岸学的异同,简述6 000~2 500aBP珠江河口三角洲主要动力沉积结构演变。在形态动力模型PRD-LTMM基础上选取水深-面积作为系统表征变量,分析不同子系统的统计特性并构建各自的信源概率空间,计算子系统水深信息熵的时间序列。通过比较沉积动力结构演变和地貌信息熵序列,发现地貌信息熵可以作为在给定意义上的系统"形态动力平衡"的唯象状态函数。 吴超羽关键词:平衡态 状态函数 三角洲 端溪拾遗 2014年 二零零四年,肇庆获“砚都”称号。名坑石价大升。余以数千金购得二老坑石。此为大者。石长廿一公分,高十三公分,厚两公分半。右半几全为大片蕉白,似新嫩蕉叶。蕉白内有金钱火捺,其晕如月。复有冻如浮云。绿色小石眼不甚成形,或日翡翠。全石见若干金银线玫瑰紫及少许冰纹等。扣之声如湿木。皆老坑之标志也。石左下方有热液充填之石疵。 吴超羽关键词:砚台 历史文化 艺术欣赏 绘画艺术 珠江三角洲沉积体与河网干流河道的形成发育 被引量:8 2018年 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和非线性动力学拉格朗日拟序结构理论对全新世海侵盛期以来珠江三角洲以及河网干道的形成演变进行了地貌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受曲折岸线和复杂地形的影响,海侵盛期古珠江河口湾的水动力随时空高度变化,形成了7个具有不同运动特性的条带区域,并产生了许多不同尺度且相对独立的沉积动力结构,形成了众多的沉积体。这些沉积体成为了三角洲发育演变的基本建构单元。三角洲的主体沉积可概括为受原始地形分隔的若干相对独立的充填过程,干流河道的形成和发育往往是若干相邻沉积体发育和延伸的结果,而三角洲河网干道的总体分布格局则受这些动力区域所控制。 韦惺 吴超羽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河网 沉积体 珠江口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特点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 被引量:8 2006年 应用ECOMSED模型输出、运动方程简化等方法,研究了珠江口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的特点。研究表明:在磨刀门河口动力平衡中,纵向的主要平衡项为压力项和垂向涡动摩擦项,侧向的主要平衡项为侧向正压力项和科氏力项。正压力为磨刀门河口动力的主导因素,但在枯季动力平衡中,斜压力也是不可忽略的项。人类活动对磨刀门河口动力最主要的影响是改变了正压力项的大小,近几十年来,磨刀门河口正压力呈减小的趋势。 贾良文 吴超羽 任杰20世纪50年代珠江三角洲网河水动力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05年 采用一维三级联解方法,对20世纪5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西、北江网河进行建模和验证,同时分析洪季、中水、枯季时网河的水动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实际情况,可用于网河的水动力特征分析。②20世纪50年代,珠江三角洲网河的潮区界、潮位界、沿程水位变化具有明显的河口特征。③网河各级控制节点起着主要的分水作用。一级控制节点思贤滘处三水站的分流比平均18%;马口站的分流比平均82%。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至20世纪90年代,三水平均分流比升至25%,马口平均分流比降至75%,大多数控制点的分流比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刘秋海 吴超羽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水动力 珠江河口虎门的地貌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007年 以野外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虎门的地貌动力学特征。因峡口上、下游水域开阔,涨落潮过程中发育着强大的双向不对称射流系统;由于峡口区流速最大,发育着冲刷深槽,而峡口的上、下游因流速降低,泥沙有规律地沉积,形成了涨潮三角洲与落潮三角洲堆积体,出现纵向上“马鞍”形断面特征和横向上“槽-脊-滩”的地貌特征,与其动力特征相适应。 唐兆民 倪培桐 任杰 吴超羽关键词:珠江河口 珠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与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0 2011年 为了探讨全新世以来珠江三角洲沉积演变的时空变化特征,将全新世珠江三角洲划分为4个阶段、12个区域,并根据92个钻孔,分别统计计算了不同阶段和区域的沉积速率。研究表明:(1)珠江三角洲在全新世4个阶段中的平均沉积速率有较大变幅,其中在10.0~7.5 ka BP最小,仅为1.27 mm/a,在7.5~5.0 ka BP阶段最大,为2.34mm/a。这主要受沉积基底地形、海平面上升所引起的沉积空间的差异性所导致;(2)距今2 500年以来虽然由于人类活动频繁使珠江来沙量增多,但由于河湾中河道的形成、束窄,沉积物被输运到外海的比例不断增加,使得该时期平均沉积速率并不是全新世各期中最大;(3)由于三角洲复杂边界对河流和海洋动力的改造和重塑,高海面期三角洲的沉积中心同时分布在中部不同区域。表明三角洲的进积模式不同于其它大型三角洲———三角洲的发育并非单一自河口向外海逐渐发展,而是不同区域的沉积体同时多向发育。 韦惺 莫文渊 吴超羽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全新世 沉积速率 沉积环境 珠江磨刀门河口亚潮频率水位的控制论研究 被引量:3 1992年 本文应用现代控制论研究河口非潮汐海平面变化及其与影响要素的关系。两年连续的水位及水文气象要素资料表明,在0.01—0.50cpd的频带上水位有相当高能的波动,这些波动的能量主要直接或间接来自风应力、河流径流以及河口外的海平面波动。本文应用1982年时间序列辨识了五个二阶的MISO CAR模型,系统输出是河口亚潮频率海平面;系统输入是河流人注流量、风应力和气压。模型检验后对1983年亚潮频率海平面进行一步和多步后报,符合良好。系统仿真定量地估计了各控制因素对水位的相对重要性。频域和时域分析都表明河口水位系统具有振荡特性。 吴超羽 徐家隽关键词:珠江口 水位 从溺谷湾到三角洲:现代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研究辨析 被引量:4 2021年 现代珠江三角洲经历了从溺谷湾到三角洲的形成演变,富有区域特色。本文提出百余年来珠江三角洲的研究可归纳为4种范式:历史描述、实地考察−学术推理、器测−学科理论和“动力−沉积−地貌”跨尺度范式,各以范例说明。基于笔者及其团队研究,对现有文献关于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若干重要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并从多视角作必要辨析,包括:海侵盛期以来千年尺度三角洲岸线位置变化,现代珠江三角洲形成演变的模式和三角洲干流河段形成过程与机理。最后对三角洲研究中的多学科、跨尺度和时空量化做了简要讨论。 吴超羽 韦惺关键词:范式 三角洲 沉积体 珠江河口亚潮频率动态系统研究 被引量:1 1991年 应用1982年时间序列辩识了18个二阶的MISO CAR模型,系统输出是河口亚潮频率海平面,系统的输入是河流入注流量、风应力和气压。模型检验后,对1983年亚潮频率海平面进行后报,符合良好。基于模型的频率响应揭示了系统的一些重要特性。计算表明珠江河口测站的水位共振频率在0.025—0.07周/d之间,系统仿真定量地估计了各控制因素对水位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频域和时域分析都表明河口水位是一振荡系统。 吴超羽关键词:系统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