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斗

作品数:92 被引量:373H指数:11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项目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5篇骨折
  • 20篇骨质
  • 20篇骨质疏松
  • 14篇细胞
  • 14篇股骨
  • 13篇手术
  • 13篇周围神经
  • 12篇疏松性
  • 12篇骨质疏松性
  • 12篇关节
  • 9篇骨质疏松性骨...
  • 7篇运动神经
  • 7篇运动神经元
  • 7篇神经元
  • 7篇脊髓
  • 7篇创伤
  • 6篇源性
  • 6篇神经损伤
  • 6篇缺损
  • 5篇营养因子

机构

  • 38篇山西医科大学
  • 34篇山西医科大学...
  • 24篇山西医学科学...
  • 10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山西省肿瘤医...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大同市第五人...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太原市中心医...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 1篇太原市传染病...
  • 1篇山西职工医学...

作者

  • 87篇吴斗
  • 64篇刘强
  • 13篇赵恩哲
  • 9篇韩树峰
  • 8篇卢向东
  • 7篇陈君长
  • 7篇吴晋普
  • 6篇龚强
  • 5篇田亮
  • 5篇朱剑
  • 4篇曾小澜
  • 4篇程琪辉
  • 4篇安奇君
  • 4篇郝海虎
  • 4篇张喜平
  • 4篇郭军政
  • 4篇梁伟
  • 3篇刘效恭
  • 3篇李钢
  • 3篇李平

传媒

  • 8篇中华创伤杂志
  • 7篇中华老年骨科...
  • 4篇中华显微外科...
  • 4篇中华临床医师...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中国药物与临...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3篇中华关节外科...
  • 3篇中国骨与关节...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山西中医学院...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7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8篇2006
  • 8篇2005
  • 1篇2004
9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紫外线照射的供体脾细胞预输注对大鼠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影响
2008年
目的:探讨大鼠尾静脉预输注经紫外线照射的供体脾细胞在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移植中的作用。方法: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未经紫外线照射的供体脾细胞注射组(非照射组)、经紫外线照射的脾细胞注射组(照射组)两组,每组10只。未照射组注射未经紫外线照射的供体脾细胞,照射组注射经紫外线照射的脾细胞,7d后移植供体神经。术后7d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查,术后8w行移植神经组织学检查。结果:照射组CD4+百分率、CD4+/CD8+比值较非照射组明显降低(P<0.01,P<0.05),CD8+百分率较非照射组明显升高(P<0.01)。组织学检查显示,照射组的再生神经较非照射组多。结论:尾静脉内注射经紫外线照射的异基因脾细胞可诱导对异体神经移植的特异性免疫耐受。
张建刘强吴斗
关键词:脾细胞免疫耐受坐骨神经
外周神经切断后诱发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切断损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采用切断成年SD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后,近端双重结扎的实验模型,分别在术后3、7、14和21d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期凋亡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神经元中标记阳性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3和21d,在脊髓前角可见到典型凋亡细胞,1—2周为细胞凋亡的高峰期,而且在同一时间点可以检测到处于不同阶段的凋亡细胞和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 外周神经轴突损伤诱发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发生细胞凋亡有很重要的形态学改变。
吴斗陈君长刘强梁建芳肖虹卢向东
关键词:外周神经脊髓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
端侧缝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是将损伤神经远端缝合到邻近正常神经的侧方。多数研究表明再生神经来源于吻合口部供体神经的侧支发芽,并获得功能恢复;再生机制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许旺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等有关;理论上这一方法既不牺牲供体神经,又可使受损神经获得功能恢复。研究还发现端侧缝合后供体神经纤维发生了变性,供体神经对肌肉的双重支配也可能发生。端侧缝合的临床应用结果并不一致,但有望为长段神经缺损、仅存神经远端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宋海峰刘强吴斗
关键词:端侧缝合周围神经
蛛网膜下隙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隙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GDNF组(坐骨神经切断术后给予GDNF)和NS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切断两组大鼠左侧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部分损伤,行蛛网膜下隙置管,实验组注入外源性GDNF(10μg/ml),对照组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2,4,8周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测;取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染色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ChE阳性颗粒面积比NS组有明显提高(P<0.05),ACP阳性颗粒面积低于NS组(P<0.05);GDNF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亦优于NS组。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隙注入外源性GDNF对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潘世鹏刘强吴斗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运动神经元
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手术+等渗盐水组)和实验组(手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采用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近端套接单盲管的实验模型。术后3d,1,2,4,8和12周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前角标本冰冻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内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电镜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变化:1,2,4,8,1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对照组86.5%,64.4%,60.9%,58.8%,58.5%,53.5%;实验组88.7%,71.5%,79.9%,79.3%,72.4%,69.9%,P<0.05)。②神经元酶学功能评价:实验组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对照组有提高约20%(P<0.05)③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凋亡细胞计数(每张切片凋亡细胞个数):对照组为10.24±3.82;实验组为4.53±2.16。④神经元超微结构:实验组电镜观察神经元胞体形态改变,没有发现典型凋亡小体。结论: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防止成年大鼠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退行性变死亡,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吴斗陈君长刘强肖虹卢向东
关键词:周围神经运动神经元
国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防治的临床建议被引量:10
2018年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2013年报告,50岁之后,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女性可达50%,男性可达2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大约50%将会再次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徐又佳林华吴斗刘强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发生率老龄化社会骨折患者基金会
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固定联合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问骨折的疗效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固定术后联合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4年5月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固定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应用唑来膦酸(5mg,1年1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30例采用PFNA固定术后结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单纯PFNA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和再骨折情况。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别于术前、术后1年测定腰椎和健侧髋部骨密度。住院期间记录唑来膦酸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平均随访15个月(12-26个月)。术后1年患者Harris评分、再骨折发生率及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研究组分别为(82.65±6.24)分、3%(1/30)、(14.26±2.24)周;对照组分别为(81.85±5.38)分、14%(6/42)、(15.26±3.05)周,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再骨折风险更高。术前两组腰椎和健侧髋部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腰椎和健侧髋部骨密度比较,研究组分别为(0.78±0.16)g/cm2、(0.71±0.14)g/cm2,对照组分别为(0.75±0.13)g/cm2、(0.69±0.13)g/cm2,研究组较对照组增加(P〈0.05)。术后1年两组骨折均获得影像学愈合。研究组患者未见无法耐受唑来膦酸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A固定术具有较好疗效,结合唑来膦酸治疗能增加骨密度而不影响骨折愈合,唑来膦酸可能会减少术后再骨折风险。
郑上团吴斗赵恩哲田亮郑艮强郜振武刘强
关键词:二膦酸盐类髋骨折
机械性创伤患者血清IL-6、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被引量:7
2001年
目的 研究机械性创伤患者伤后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 6 )、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的变化及其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探讨其可能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机械性创伤患者 5 0例 ,按创伤评分标准分成 3组 ,轻度 31例 ,ISS≤ 16 ;重度 13例 ,16
张喜平李昱吴斗吴晋普程琪辉曾小澜刘效恭
关键词:创伤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机械性创伤
局部应用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GDNF组和生理盐水(NS)组各24只。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L5,6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GDNF组注入外源性GDNF6μl(10μg/ml),NS组同法注6μl生理盐水。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L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HE染色,尼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结果:GDNF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NS组有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外源性GDNF对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潘世鹏刘强吴斗
关键词:周围神经运动神经元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老年股骨近端髓腔形态差异及其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疗效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髓腔形态学差异及其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2年12月-2017年1月收治的112例行PFNA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术前、术后髋关节(包括股骨近端)正、侧位X线片、骨盆正位X线片等影像学资料,测量股骨近端髓腔闪烁指数(CFI)和干骺端髓腔闪烁指数(MCFI)。根据Dorr分型分析不同类型髓腔患者所占比例及其性别差异。按照改良Evans分型进行骨折分类,并记录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内固定物的尖顶距、术中转子周围劈裂骨折发生率、术后骨折复位丢失率、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等。结果CFI与小转子中点上方髓腔内径、患侧髓腔峡部内径及MCFI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不同性别之间在小转子中点上方20mm髓腔内径、髓腔峡部内径、小转子中点下方20mm髓腔内径,以及股骨近端CFI和MCFI等方面存在形态学差异,其中两性之间小转子中点上方20mm髓腔内径[男(52.6±6.4)mm:女(49.9±5.4)mm]、小转子中点下方20mm髓腔内径(男(26.5±3.7)mm:女(23.1±2.8)mm和MCFI[男(2.0±0.3):女(2.2±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髓腔峡部内径和CF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髓腔形态按照Dorr分型,漏斗型、正常型和烟囱型分别的比例为5.4%(6/112)、73.2%(82/112)和21.4%(24/112)。不同形态的股骨近端髓腔类型在改良Evans分型骨折稳定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烟囱型组与正常型组负重时间[正常型(21.4±16.9)d:烟囱型(45.5±1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尖顶距、劈裂骨折发生率、�
吴斗任鹏宇梁伟郝海虎朱剑孙吉平刘强
关键词:髋骨折髓内解剖学组织学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