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力

作品数:7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视网膜
  • 4篇网膜
  • 3篇光学相干
  • 2篇振幅
  • 2篇视网膜疾病
  • 2篇近视
  • 2篇近视患者
  • 2篇光学相干断层
  • 2篇儿童
  • 1篇度数
  • 1篇断层扫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血性
  • 1篇眼轴
  • 1篇眼轴长
  • 1篇眼轴长度
  • 1篇荧光
  • 1篇荧光素

机构

  • 7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7篇包力
  • 5篇王晓悦
  • 4篇刘陇黔
  • 2篇杨涛
  • 1篇张军军
  • 1篇白俊兴
  • 1篇杜采凤
  • 1篇孟丹
  • 1篇沈丽琴
  • 1篇曾志冰
  • 1篇廖孟
  • 1篇刘洪涛
  • 1篇杜彩凤

传媒

  • 3篇华西医学
  • 2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进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ERG)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析其在F-ERG及OCT上的特异性表现。方法对2013年9月-2014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RP的患者37例(74只眼)及正常志愿者38例(76只眼)分别行F-ERG及OCT检查,分析其在F-ERG及OCT检查中的差异。结果 RP患者F-ERG中暗适应0.01 ERG b波潜伏时为(73.24±6.42)ms、b波振幅为(22.87±22.48)μV;暗适应3.0 ERG a波潜伏时为(24.57±6.30)ms,a波振幅为(35.45±25.54)μV,b波潜伏时为(48.19±8.18)ms,b波振幅为(119.47±50.89)μV;明适应3.0 ERG a波潜伏时为(21.01±4.86)ms,a波振幅为(12.59±13.43)μV,b波潜伏时为(38.43±5.00)ms,b波振幅为(27.19±38.12)μV。正常志愿者F-ERG中暗适应0.01 ERG b波潜伏时为(72.63±3.49)ms、b波振幅为(86.36±21.57)μV;暗适应3.0 ERG a波潜伏时为(22.88±1.62)ms,a波振幅为(210.74±43.57)μV,b波潜伏时为(42.59±2.60)ms,b波振幅为(398.29±62.42)μV;明适应3.0 ERG a波潜伏时为(16.61±0.87)ms,a波振幅为(54.26±19.64)μV,b波潜伏时为(33.29±1.11)ms,b波振幅为(176.98±63.44)μV。两组之间除了暗适应0.01 ERG b波潜伏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48),其余各种反应之间a、b波的潜伏时及振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P患者OCT所示以黄斑中心凹为圆点直径1 mm范围视网膜厚度为(218.66±74.14)mm,3 mm范围为(275.03±47.85)mm,6mm范围为(247.37±46.44)mm;正常志愿者OCT所示以黄斑中心凹为圆点直径1 mm范围视网膜厚度为(250.38±15.79)mm,3 mm范围为(323.64±17.26)mm,6 mm范围为(283.44±12.50)mm;两组之间的差异在各个范围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P患者在F-ERG上表现出各个反应的潜伏时延迟振幅降低,OCT上表现出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变薄。因此,F-ERG和OCT可以有效地评价RP患者黄斑区及周边视网膜的功能,可作为诊断RP疾病的有效方法。
包力王晓悦杜采凤孟丹刘陇黔
关键词: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振幅视网膜厚度
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多种眼底影像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观察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EWDS)患者的多种眼底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临床检查确诊的MEWDS患者11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例1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年龄15~41岁,平均年龄27.6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2~13 d,出现症状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4.7 d。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自身荧光(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观察病灶的彩色眼底像、AF、FFA、ICGA、OCT特征。结果 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橘红色颗粒样改变;AF表现为后极部边界模糊融合成片的强AF;FFA表现为早期病灶呈细针尖样花环状排列的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染着;ICGA表现为晚期病灶呈边界不清、融合成片的弱荧光;SD-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强反射物质堆积伴椭圆体区等结构改变,病灶处交叉区及椭圆体区结构紊乱。结论 MEWDS患眼黄斑区呈橘红色颗粒样改变;呈不均匀弥漫性强AF;FFA 早期表现为细针样花环状排列边界不清的强荧光;ICGA晚期呈小片状融合的弱荧光病灶;SD-OCT表现为黄斑中心凹RPE表面强反射物质堆积,病灶处椭圆体区结构紊乱。
刘洪涛张军军曾志冰包力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吲哚花青绿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显像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全视野视网膜电图特征观察
2020年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患者的全视野ERG(ff-ERG)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观察性研究。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确诊为AZOOR的42例患者62只眼(AZOOR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眼底均无明显局限病灶。62只眼中,BCVA<0.1者16只眼,0.1≤BCVA≤0.5者27只眼,BCVA>0.5者19只眼。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就诊并通过眼科详细检查排除包括屈光不正在内的所有眼部病变的正常志愿者40名8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采用德国Roland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行ff-ERG检测。分别记录暗适应0.01 ERG、暗适应3.0 ERG、暗适应3.0振荡电位、明适应3.0 ERG及明适应30 Hz闪烁ERG各反应诱发出的波形峰时及振幅。两组之间ff-ERG各反应峰时及振幅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AZOOR组组内不同BCVA患眼之间ff-ERG各反应峰时和振幅的比较采用方差检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ZOOR组暗适应0.01 ERG b波(t=3.601、-6.120)、暗适应3.0 ERG a波和b波(t=2.627、-4.263、3.719、-5.866)、暗适应3.0振荡电位P2波(t=-6.625)、明适应3.0 ERG a波和b波(t=3.762、-3.612、3.648、-3.739)及明适应30 Hz闪烁ERG P波(t=-3.832)峰时均明显延迟,振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ZOOR组组内不同BCVA患眼比较,其暗适应0.01 ERG b波振幅(F=3.950)、暗适应3.0 ERG a波峰时和b波振幅(F=4.408、4.876)、暗适应3.0振荡电位P2波振幅(F=4.295)、明适应3.0 ERG b波振幅(F=4.344)以及明适应30 Hz闪烁ERG P波振幅(F=4.483)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反应波形峰时、振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0.1≤BCVA≤0.5及BCVA>0.5者比较,BCVA<0.1者暗适应0.01 ERG b波、暗适应3.0 ERG b波、暗适应3.0振荡电位P2波、明适应3.0 ERG b波和明适应30 Hz闪烁ERG P波振幅均明显降低,暗适应3.0 ERG a波峰时明显延迟,差异�
包力杨涛王晓悦
关键词:视网膜疾病视网膜电描记术
2012-2017年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近视年平均增长度数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通过调查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近视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分析各种因素对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近视年平均增长度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7/2017-06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近视的儿童青少年4 997例,并对其近视度数进行随访观察,每位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随访年限均≥3年,其中男2 523例,女2475例,年龄6~18岁,平均10.94±3.31岁,每次随访均进行了验光及矫正视力检测,以分析其近视年平均增长度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全部参与调查的4 997例儿童中,右眼近视年平均增长度数平均为(0.94±1.14)D,左眼近视年平均增长度数平均为(0.93±1.09)D。将所有受试者按近视矫正方式不同分组表明各组之间近视年平均增长度数除角膜塑形镜矫正组外(P<0.05),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间隔来分组,近视年平均增长度数除随访时间间隔3~6个月组和6~12个月组之间(P=0.065),6~12个月组与大于12个月组之间无差异外(P=0.312),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6~12岁小学组与12~15岁初中组及15~18岁高中组各组之间近视年平均增长度数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不同程度近视中,这种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近视年平均增长度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结论角膜塑性镜在控制儿童青少年近视度数增长上具有明显的作用,并且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年平均增长度数与其定期眼睛屈光检查的时间间隔及其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包力包力
关键词:儿童青少年近视
球后视神经炎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球后视神经炎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上的改变。方法对临床上确诊为球后视神经炎的患者34例共41只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患者30例共38只眼以及无任何眼部疾病的正常者25例共50只眼进行P-VEP检查,比较分析球后视神经炎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正常者相比P-VEP的P100波潜伏时及振幅的改变。结果球后视神经炎组患者P-VEP的P100波潜伏时为(111.93±9.16)ms,振幅为(10.69±7.29)μV;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患者P100波潜伏时为(115.11±11.91)ms,振幅为(8.29±4.96)μV;正常组P100波潜伏时为(100.61±4.14)ms,振幅为(13.74±4.78)μV。球后视神经炎组患者与正常组相比P-VEP的P100波潜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振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患者与正常组相比P-VEP的P100波潜伏时与振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组患者与球后视神经炎组患者相比P-VEP的P100波潜伏时与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9)。结论球后视神经炎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P-VEP均有所改变,球后视神经炎患者主要表现为潜伏时的改变,而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在潜伏时与振幅上均有所改变,但两组患者间P-VEP的差别不明显。因此,P-VEP可以作为诊断球后视神经炎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重要依据,但是P-VEP的改变不能作为鉴别诊断视神经炎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指标,若要鉴别这两种疾病还需要联合其他检查手段才能完成。
包力王晓悦杜彩凤刘陇黔
关键词:球后视神经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振幅
儿童屈光状态与各屈光因子关系的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了解儿童的眼轴长度(AL)、角膜屈光力(K)及散光等屈光因子及其总散光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获得295例(590眼)平均年龄为8.43(4~14)岁儿童的AL及K值,屈光不正的度数在睫状肌麻痹后由客观检影得到。所有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被分为高度近视、中度近视、低度近视、正视、低度远视、中度远视及高度远视7组。比较各组AL、角膜参数的差别,分别分析SE和AL与K、角膜散光和总散光的关系。结果①不同屈光状态组中,高度近视组AL最长,高度远视组AL最短,各组的A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高度和中度近视组的K值最大,虽然这两组间K值无明显差异,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远视组的K值最小,除与高度远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比其他各组都小(P<0.05)。③SE与K值呈负相关(r=-0.242,P<0.001),与角膜散光呈正相关(r=0.131,P=0.001),与总散光无相关性;AL与角膜散光呈负相关(r=-0.218,P<0.001),与K值及总散光无相关性。④用多元直线回归将AL、K及年龄作为自变量,SE作为因变量构造回归模型,得到的方程为:SE(D)=94.302-2.353×AL-0.948×K-0.169×Age。结论角膜K值越大,眼轴长度越长,眼球的屈光状态越偏向于近视;但高度远视者的角膜K值变大,说明其角膜试图代偿其眼轴长度过短造成的远视成分,以使整个眼球朝正视化的方向发展。总体来说,随着近视程度的增高,近视者的角膜变陡,随着远视度数的增长,远视者的角膜变平。
白俊兴包力廖孟王晓悦刘陇黔
关键词:屈光不正IOL-MASTER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眼轴长度
近视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测量不同屈光度的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其与屈光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就诊并诊断为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161例(322只眼)及正常志愿者53例(106只眼)。全部受试者均采用德国卡尔蔡司公司Cirrus HD-OCT 5000进行Macular cube 512×128及EDI HD-OCT模式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测量受试者黄斑中心凹处及中心凹上方、下方、鼻侧、颞侧3、6 mm处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并取平均值。根据屈光度的不同将受试者分为正视组53例(106只眼)、低度近视组(等效屈光度–0.25~–3.00)64例(128只眼)、中度近视组(等效屈光度–3.25~–6.00)47例(94只眼)、高度近视组(等效屈光度<–6.00)50例(100只眼)。所有受试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0.8。分析不同屈光度受试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正视组、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高度近视组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42.50±29.86)、(238.46±23.85)、(224.52±26.01)、(211.91±23.07)μm,脉络膜厚度分别为(220.16±66.00)、(252.39±79.56)、(191.09±103.03)、(121.83±92.54)μm。除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间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正视组与中度近视组间脉络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厚度均随屈光不正度数的增加而大体呈变薄的趋势,这可能与近视的形成过程有关。
包力杨涛王晓悦刘陇黔
关键词:近视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视网膜脉络膜厚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