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集林
- 作品数:19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五四时期的留学目的论及其趋向——以傅斯年留学思想的变化为例被引量:1
- 2010年
- 五四时期留学教育问题一度成为知识界热门话题,新文化运动的学生领袖傅斯年于1920年留学英国时也积极参与讨论,其中关于留学目的的主张及其变化颇具代表性。傅先是较为完整地提出留学应该兼顾"求专门名家的学问"与"接受欧化"的两大目的论,并分别由官费生与自费生承担任务。但数月后傅却出现了淡化"接受欧化"一面的明显趋向。傅斯年两大留学目标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改造思潮与自身独特的"造社会"论密切相关,而留学目的论态度的变化则是其进一步观察留学界现实的结果,追求"学术独立"也逐渐成为知识界认可的唯一留学目标。然而,傅斯年的转向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事实上,近代以来两大留学目标的实现均大成问题,其中关键在于国内过于倚重留学生的社会风气。
- 刘集林
- 关键词:傅斯年留学目的学术独立
- “社会改造”与“改造社会”被引量:1
- 2012年
- "社会改造"为五四前后(1918~1921)出现的新词汇。尽管五四前后的"社会改造"论众说纷纭,但将眼光从政治、个人层面转向社会、集体层面,注重自下而上的缓进方式,以劳工平民为改造对象,致力于社会事业,建设人道、互助的新社会,则是当时知识界的主流共识。随着20年代初主义政治的兴起,"社会改造"一度被马克思主义者视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专称。后五四时期,"社会改造"已成常用词汇,但词义宽泛,范围缩小,主流倾向已演变为自上而下的"改造社会",在40年代后期又成为政府"社会政策"的代称,已与早期的含义相去甚远。
- 刘集林
- 关键词:社会改造社会改革社会政策
- 梁漱溟与陈序经文化社会思想之比较——以陈序经的批评为中心
- 2009年
- 梁漱溟与陈序经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类代表人物。陈序经对梁漱溟在文化、乡村建设、宪政等问题上的主张均有过苛刻的批评,二人的文化社会思想既有自主性与普适性的根本对立,也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高度一致。思想的差别源于各自特殊的人生经历及"中心"、"边缘"的学术位置转换,二人的思想也相应呈现为"实践型"与"理念型"两种类型。两类思想各有得失,分析二者的视角,反思二者的对立,均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 刘集林
- 关键词:陈序经乡村建设
- 陈序经中西文化观研究
- 刘集林
- 关键词:中国现代思想史全盘西化西洋文化中国文化陈序经
- 陈序经全盘西化思想成因探析被引量:4
- 2002年
- 陈序经的全盘西化思想是在个人独特的中西生活体验、西化与反传统的时代氛围、亲人与友人的思想影响及西方文化人类学理论支撑等数种因素的作用下 ,逐渐形成的一套稳固的思想与理念。从陈序经西化思想的成因中可以看出 ,一方面 ,其西化思想始终贯穿着迫切救国的爱国热忱 ,他对西方理论的吸收 ,也富有主动创造性。另一方面 ,其西化思想的成因并不具普遍性 ,他的西化思想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偏向 ,对中西现实社会的认识也还很有限。
- 刘集林
- 关键词:陈序经全盘西化反传统
- 精神失调理论模型探讨被引量:1
- 2005年
- 精神失调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文章从多学科出发探讨了有关精神失调的理论模型,即医学模型、精神分析模型、社会学习和行为矫正模型、社会应激模型和反精神病学模型,这些模型解释了精神失调的原因与治疗方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人们的精神失调问题不断增多,这些理论模型给予我们认识该问题的不同视角。
- 赵兵川汪新建刘集林
- 关键词:应激
- 深思放胆有新篇──评《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 1999年
- 刘集林
- 关键词:政治革命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立宪派
- 视角·史料·方法与创新——评《〈独立评论〉与20世纪30年代的政治思潮》
- 2007年
- 刘集林
- 关键词:《独立评论》政治思潮史料自由知识分子学术期刊网重大时事
- 20世纪30年代知识精英的社会群体观--以《独立评论》为中心被引量:1
- 2012年
- 20世纪30年代,以《独立评论》作者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对农民、青年学生、知识阶级、劳工、妇女、军人等社会群体作了多方探讨,其中重点关注了农民与青年学生两大群体,强调了知识阶级的社会重心角色。这种群体观的倾向从侧面揭示了30年代的主要社会问题。而群体观探讨本身也体现了30年代体制内知识精英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社会现实关怀与责任意识、独立精神与务实态度、改良立场与功利主义倾向等。
- 刘集林
- 关键词:《独立评论》社会群体知识精英
- “造社会”与社会改造——以五四前后傅斯年的思想为中心被引量:2
- 2010年
- 在五四前后兴起的社会改造思潮中,傅斯年另辟蹊径,提出中国有"群众"而无"社会",社会改造的关键在"无中生有地造社会","造有组织的社会"。傅氏的"造社会"论揭示晚清以来国人对于现代"社会"的观念认识并不清晰,社团实践亦存在根本缺陷,"造社会"可谓正本清源。五四前后亦有不少人从组织的角度探讨社会改造的途径,但如傅斯年那样注重个性与社会责任心统一,注重理想类型的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并不多见。在五四后特殊的时代环境中,应有的社会改造、社会建设事业被社会革命所压倒,一度中断。故五四之际傅斯年的"造社会"论依然可以成为我们今日讨论社会建设问题的起点。
- 刘集林
- 关键词:傅斯年社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