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立坤

作品数:12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厅指导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单胞菌
  • 3篇血型
  • 3篇输血
  • 3篇铜绿
  • 3篇铜绿假单胞
  • 3篇铜绿假单胞菌
  • 3篇假单胞菌
  • 3篇ABO血型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型系统
  • 2篇体外保存
  • 2篇ABO血型系...
  • 1篇凋亡
  • 1篇血小板活化
  • 1篇血小板添加液
  • 1篇血小板质量
  • 1篇血型不合
  • 1篇血型检测
  • 1篇血型鉴定
  • 1篇氧浓度

机构

  • 12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第五...

作者

  • 12篇刘立坤
  • 6篇李永乾
  • 3篇武湘云
  • 3篇黄印启
  • 3篇王鹏
  • 2篇姚瑶
  • 2篇李旭桐
  • 2篇陈静
  • 2篇王翠芹
  • 1篇高会霞
  • 1篇郝建英
  • 1篇李晓娜
  • 1篇王翠琴
  • 1篇赵军莉
  • 1篇薛芳

传媒

  • 5篇河北医药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临床荟萃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兽疫链球菌引起化脓性膝关节炎1例
2003年
黄印启武湘云刘立坤王鹏王翠芹
关键词:兽疫链球菌化脓性膝关节炎生化反应
头孢吡肟对产质粒型AmpC酶铜绿假单胞菌大鼠肺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2011年
目的 评价头孢吡肟对产质粒介导AmpC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产质粒介导AmpC酶铜绿假单胞菌3株,建立大鼠肺炎模型.3株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对头孢他啶均耐药,第1株菌对头孢吡肟敏感(MIC=4 mg/L),第2株对头孢吡肟在敏感折点(MIC=8 mg/L),第3株菌对头孢吡肟耐药(MIC=16 mg/L),每组设2个亚组(头孢吡肟亚组和生理盐水对照亚组),治疗96 h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第1组头孢吡肟亚组生存率(80.8%)高于后两组(61.5%、50.0%)和生理盐水对照亚组(34.6%),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10.3±3.2)低于后两组(12.0±2.6、12.1±1.8)和生理盐水对照亚组(15.3±4.9)(P值均<0.05).第2组头孢吡肟亚组生存率(61.5%)高于第3组(50.0%)和生理盐水对照亚组(30.8%),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12.0±2.6)低于生理盐水对照亚组(16.0±5.5)(P值均<0.05).结论 体外药敏试验中头孢吡肟在敏感折点MIC=8 mg/L时对大鼠肺炎模型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MIC<8 μg/ml的治疗效果.
刘立坤薛芳李永乾
关键词:头孢吡肟铜绿假单胞菌AMPC
血型检测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应用血型血清学方法分析造成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应用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试验和唾液血型物质测定试验检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标本。分析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并进行正确的红细胞分型。结果共检查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标本43例,其中冷自身抗体20例,血浆成分异常7例,亚型6例,抗体缺失及减弱2例,AB抗原性减弱6例,因输血或妊娠发生同种抗体2例。结论对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无法定型的血液样本,可以采用其他辅助手段正确鉴定ABO血型,从而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刘立坤
关键词:ABO血型系统血型鉴定
低温体外保存对血小板活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保存温度对血小板活化和凋亡的影响,评估低温体外保存血小板的效果。方法取20份单采血小板,一分为三,一份于(22±2)℃振荡保存(对照组),另两份悬浮于血小板添加液(65%)与自体血浆(35%)的混合液中分别静置于10℃储血冰箱(实验Ⅰ组)和(22±2)℃振荡仪(实验Ⅱ组),于1、3、4、5、7d检测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P选择素(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62platelet,CD62p)表达率、血小板线粒体跨膜电位(mitochondrial transmembrane potentia,△Ψm)。结果随着时间延长,3组PLT比较平稳,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CD62p逐渐升高,而△Ψm%逐渐下降,3组CD62p、△Ψm在组间、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添加液混合血浆10℃低温保存比(22±2)℃保存血小板的活化和凋亡程度均较低。
刘立坤高会霞李永乾
关键词:血小板细胞凋亡
血小板添加液体外保存血小板质量的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观察血小板添加液与血浆混合保存单采血小板的效果。方法取20份单采血小板,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用65%添加液/35%自体血浆维持在10℃低温冷藏保存,对照组用100%血浆维持在(22±2)℃常温保存,2组分别于1、5、7d检测血小板计数(plateled count,PLT)、血小板P选择素(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62 platelet,CD62p)表达率、低渗休克反应(hxpotonic shock response,HSR)、血小板形变能力(extent of shapechange,ESC)、葡萄糖(glucose,GLU)平均消耗量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平均释放量等血小板保存质量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随着时间延长,2组pH值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实验组pH较高,2组pH值在组间、不同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PLT在组间、不同时点间以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SR、ESC和CD62p只在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和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7dGLU平均消耗量和LDH平均释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65%血小板添加液代替血浆保存单采血小板与100%血浆保存效果相当。
刘立坤李永乾
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添加液
红细胞输注无效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红细胞输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输注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并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输注红细胞未达到预期目的,即为红细胞输注无效。红细胞输注无效不但延误患者的治疗又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应予以高度重视。现把我们对红细胞输注无效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陈静姚瑶郝建英李永乾刘立坤李旭桐
关键词:红细胞输血无效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突变与抗菌药物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抗菌药物的诱导和选择性压力下,其耐药突变株的耐药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对临床分离的4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喹喏酮类耐药基因、整合子基因。然后分别用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联合左氧氟沙星对以上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诱导和选择,传代1周后,重新测定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对耐药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分析研究。结果 40株铜绿假单胞菌在抗菌药物选择和诱导前,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染色体型AmpC 90.0%、β-内酰胺酶TEM 45.0%、耐消毒剂及磺胺类基因与β-内酰胺酶CARB均为30.0%、AmpC β-内酰胺酶DHA7.5%、其他耐药基因检测均为阴性,OprD_2缺失率37.5%;在抗菌药物选择与诱导之后,在所检测的耐药基因中只有TEM检出率变化较大,从45.0%增至55.0%,由染色体型AmpC基因突变产生的高产AmpC酶菌株由原来的25.0%增加到47.5%。其他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诱导和选择前相比无变化。结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应用抗菌药物诱导和选择后主要是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改变较明显。
刘立坤李永乾
关键词:假单胞菌铜绿Β-内酰胺酶抗菌药
1例罕见B(A)血型鉴定及其临床安全输血策略初探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鉴定罕见B(A)血型并探讨其临床安全输血策略。方法利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血型,发现正反定型不符的一位患者,利用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患者及其家系中9位成员进行血型鉴定和ABO血型基因测序,分析该家族血型的遗传特点;并对该血型的患者进行临床输血探讨,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结果患者为B(A)血型,与B101基因序列比对,均为nt640A>G,基因型鉴定为B(A)04/O01,B(A)型血清与同型红细胞以及O型、B型红细胞不凝集,B(A)型红细胞与同型以及AB型血清不凝集。结论血型血清学方法可以对正反定型不符的B(A)血型做出初步判断,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进一步准确判断该血型;临床输血应采取自体输血、同型输注及配合相容性输血。
刘立坤梁聚友陈静姚瑶郭萌李晓娜赵军莉赵怡然邢巧玲潘红娟李旭桐
关键词:ABO血型系统家系调查DNA测序安全输血
镰孢子菌与栖稻黄色单胞菌混合感染致角膜溃疡1例
2003年
王翠芹黄印启武湘云刘立坤王鹏
关键词:角膜溃疡氟康唑环丙沙星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环境氧浓度变化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氧浓度变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产生量的影响,对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是否适合高浓度的氧疗做出分析。方法10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均来源于不同克隆株)分别在无氧(0%)、低氧(10%)、正常氧(20%)、高氧(30%、40%、50%、60%)7个不同的氧浓度下连续培养3d后,分别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产生量;硝酸银染色法观察不同氧浓度环境下生物被膜的重要成分胞外多糖产生的时间窗。结果氧浓度为50%时生物被膜产生量达到最高值(A570=1.61),趋势性分析表明其产生量均随着氧浓度的升高而上升,相关性分析显示其产生量与氧浓度呈正相关(R=0.59)。胞外多糖的检测结果显示氧浓度大于40%时,菌株培养1h镜下即可见到银染成黑色的胞外多糖;氧浓度为20%、30%时,所需时间为2h;10%氧浓度需要4h;无氧条件下需要8h,即随着氧浓度的升高细菌出现胞外多糖的时间窗越短。结论体外实验中铜绿假单胞菌在高氧环境下更容易产生生物被膜。
刘立坤吕晓娟李永乾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氧浓度生物被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