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超
- 作品数:12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信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政治法律更多>>
- 新型光敏剂的合成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在醋酸和醋酐溶剂中,用硝酸盐作硝化剂,与四苯基金属卟啉进行区域选择性硝化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用于光动力治疗光敏剂研究的2-硝基-四(3-甲氧基苯基)卟啉,产率达90%以上.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分析和鉴证,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
- 王红军刘百超孙俊永
- 关键词:光敏剂光动力治疗
- 记忆合金相变的计算机模拟
- 2007年
- 用最近几年在结构相互作用模型方面取得了突破的嵌入原子方法(EAM)和等容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Ni-Al系统的马氏体相变.这一模拟提供了马氏体相变转变过程中原子移动时微观过程的细节.突破了由于相变时间很短(大约10-11s),很难从实验中得到信息的局限.
- 刘百超胡雪惠马定洋王禹
- 关键词:记忆合金相变分子动力学
- Landau-Lifschitz方程的Marchenko形式被引量:2
- 2011年
- 引入反散射变换方法Jost解的积分形式得到Landau-Lifschitz方程的Marchenko形式.由Marchen-ko方程入手,验证反散射变换方法得到的Jost解同时满足Landau-Lifschitz方程的2个Lax方程.
- 李存张新伟刘墨林刘百超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
- 2009年
- 创新是民族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在人才质量决定竞争力、创新能力决定发展质量的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需要在形成创新机制、完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作出卓有成效的改进和努力。
- 刘百超张俊艺
- 关键词:教学
- 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创新被引量:2
- 2010年
-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一直是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以来不断探究的问题。邓小平在探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普世真理应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从分配制度、分配理想、实现途径和分配原则等方面做出了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学说。
- 刘百超
- 关键词:邓小平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
- 高温锰系磷化膜耐蚀性能测试方法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用硫酸铜点滴法取代传统中性盐雾实验,检测了磷化膜的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对应关系强,而硫酸铜点滴法具有测试时间短、耗资小、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为方便实用.
- 冯明海耿晓菊胡地荣刘百超
- 关键词:磷化磷化液硫酸铜盐雾
-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当代分配制度的构建被引量:3
- 2010年
-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成熟地阐释了自己关于按劳分配方式的总体设想: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在消费资料分配方面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并给出合理的原则界定。在目前进行的小康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在始终不渝地坚持这种分配原则的前提下,有必要对之进行深化和发展,因为我们远不具备按需分配的前提和条件。
- 刘百超
- LaNi_(4.5)Ga_(0.5)-H的电子结构和氢原子微观组态
- 2008年
- 采用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FP-LAPW)方法研究了LaNi4.5Ga0.5Hy(y=1.0,1.5)的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氢原子的微观组态.计算基于H-H间的距离不小于2.1的准则,采用结构优化和内坐标驰豫并通过计算氢原子占据不同格位时LaNi4.5Ga0.5Hy的总能量得出氢原子最可能占据的位置.研究发现氢原子优先占据6m,12n*和3f位,4h格位没有氢原子占据.由于晶胞膨胀导致Ni-d带变窄,Ga原子的加入引起费米能级处态密度的降低,H原子的作用则相反.H和Ni,G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LaNi4.5Ga0.5Hy固溶体保持稳定的主要因素.费米能级EF向高能区域移动的越少体系越稳定.
- 刘百超龚克陈东
- 关键词:氢电子结构
- 零中频接收机及其直流偏移抑制方法被引量:1
- 2008年
- 在介绍零中频接收机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直流偏移的存在原因,重点研究了零中频结构中抑制直流偏移的各种方法的性能、技术难度和应用条件,并从系统的角度讨论了直流偏移的抑制技术.
- 龚克范春凤刘百超
- 关键词:零中频直流偏移本振泄漏自混频
- 数字电路中△Ⅰ噪声的危害被引量:2
- 2006年
- 为适应数字电子系统的发展需要,研究数字电路中△I噪声的特性和抑制△I噪声的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在△I噪声的产生过程及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I噪声的主要危害。结果表明,△I噪声主要引起数字系统的电源电压波动、电路内部噪声、输出波形畸变和传播延迟、功耗增加、辐射发射等问题。
- 周胜海刘百超
- 关键词:△I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