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满强

作品数:176 被引量:1,824H指数:2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2篇期刊文章
  • 41篇专利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8篇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4篇土壤
  • 30篇线虫
  • 29篇微生物
  • 29篇红壤
  • 24篇群落
  • 18篇蚯蚓
  • 16篇养分
  • 15篇吲哚乙酸
  • 14篇蚓粪
  • 14篇物量
  • 13篇土壤微生物
  • 12篇芽孢杆菌
  • 12篇有机碳
  • 12篇植物
  • 12篇线虫群落
  • 10篇植被
  • 10篇施肥
  • 10篇施用
  • 9篇土壤线虫
  • 8篇土壤质量

机构

  • 176篇南京农业大学
  • 36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江西省红壤研...
  • 5篇江苏省农业科...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安徽省农业科...
  • 2篇常州大学
  • 2篇宿州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城...
  • 2篇南京市农业科...
  • 2篇南京市农林局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教育部

作者

  • 176篇刘满强
  • 141篇胡锋
  • 126篇李辉信
  • 88篇焦加国
  • 67篇陈小云
  • 31篇徐莉
  • 14篇张振
  • 11篇李方卉
  • 11篇李大明
  • 10篇李伟明
  • 10篇陈雄
  • 9篇陈法军
  • 8篇姜瑛
  • 7篇秦江涛
  • 7篇王东升
  • 7篇成艳红
  • 7篇王斌
  • 6篇徐文思
  • 5篇虞丽
  • 5篇朱同彬

传媒

  • 25篇土壤
  • 20篇生态学报
  • 17篇应用生态学报
  • 15篇土壤学报
  • 6篇土壤通报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生态学杂志
  • 4篇生物多样性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草业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4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8篇2020
  • 7篇2019
  • 3篇2018
  • 14篇2017
  • 12篇2016
  • 14篇2015
  • 17篇2014
  • 26篇2013
  • 15篇2012
  • 10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8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8篇2004
1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菲、芘在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不同老化阶段的提取率及其生物有效性被引量:9
2010年
研究了土壤中多环芳烃菲、芘在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的老化过程,150天内观察到菲、芘的提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下降速率呈现初始较快、而后减慢的趋势;菲、芘的环糊精提取法的提取率随老化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要比索氏提取法明显。老化过程中复合污染土壤中芘的索氏法提取率略低于单一污染土壤中芘的提取率。在老化的后期,复合污染土壤中菲的环糊精法提取率略高于单一污染土壤中菲的提取率。利用蚯蚓作为测试生物,研究两种污染物的老化过程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发现表征其生物有效性的蚯蚓吸收率、生物富集系数(BCF)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此外,老化过程中复合污染条件下菲的生物有效性总是大于菲作为单一污染源时的生物有效性。对污染物的环糊精法提取率和蚯蚓吸收率作相关分析发现,单一污染土壤中菲和芘的环糊精提取法的提取率与蚯蚓吸收率均呈显著正相关。
张静马丽丽焦加国刘满强胡锋李辉信
关键词:蚯蚓提取率生物有效性
一株具有荧蒽降解能力的耐盐碱产吲哚乙酸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具有荧蒽降解能力的耐盐碱产吲哚乙酸菌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领域,该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ZZ13),于2013年3月15日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分类名为蜡...
李辉信张振徐莉陈雄李伟明李方卉焦加国刘满强陈小云胡锋
文献传递
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下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被引量:25
2007年
为了探讨严重侵蚀退化红壤区自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质量演变特征,对南方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植被恢复的4个演替阶段(裸地,地衣地,苔藓地和草地),以及该地区人工马尾松林地的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线虫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侵蚀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学性质演变特征明显。在恢复初期,地衣和苔藓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土壤表层。在0~2cm土层地衣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蔗糖酶和脲酶活性高于裸地,但差异不显著;苔藓地表层微生物量氮、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与人工马尾松林地已无显著差异,表明苔藓地是严重侵蚀退化红壤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阶段。裸地、地衣地和苔藓地土壤线虫恢复程度低于微生物量和酶活性。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3种酶活性以及线虫数量则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初期各阶段。与人工恢复林相比较,自然恢复草地表层土壤生物学质量优于人工马尾松林地,但对深层土壤的改善效果不如林地。相关分析表明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改善程度比较一致,而土壤线虫对自然植被恢复响应与微生物和酶活性不尽相同。
王晓龙胡锋李辉信刘满强秦江涛张斌
关键词:自然恢复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土壤线虫
土壤有机碳稳定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63
2007年
土壤有机碳的增加不仅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缓解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等也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决定着土壤固定和储备有机碳的能力,对有机碳稳定机制的研究,将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依据。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主要包括:(1)有机碳的难降解性;(2)金属氧化物和粘土矿物与有机碳的相互作用;(3)土壤团聚体的物理保护导致的生物与有机碳空间隔离;(4)土壤生物学机制,主要指土壤生物自身对有机碳稳定性的直接贡献。至今,有机碳稳定性的主导机制尚不清楚,但影响因素与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土壤管理措施、土壤生物活性及群落组成等有关。作者建议今后研究有机碳稳定性机制时,应同时考虑上述4种机制的综合作用,并加强探索土壤生物的贡献。
刘满强胡锋陈小云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难降解性金属氧化物粘土矿物土壤生物
根瘤菌与固氮菌联合对毛叶苕子的促生效果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前期筛选的具有优良固氮活性的巨大芽孢杆菌菌株N3和豌豆根瘤菌菌株Vic5,研究单一及复合接种对毛叶苕子的促生效果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不接菌处理CK,单一接种N3能显著提高毛叶苕子根瘤固氮酶活性,单一接种Vic5能显著提高毛叶苕子地上部生物量、结瘤数和根瘤固氮酶活性,Vic5处理下毛叶苕子地上部生物量、结瘤数、根瘤固氮酶活性及根系形态学指标包括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尖数较N3处理分别增加了72.55%、121.20%、47.22%、21.46%、50.48%、53.85%和47.42%。相比CK,接种N3处理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Vic5处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复合接菌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提高。接种N3能显著提高土壤固氮酶活性,接种Vic5能显著提高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固氮酶活性,复合接种处理下土壤基础呼吸强度最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土壤固氮酶活性最高,用乙炔还原法测得固氮酶活性为C_2H_453.77 nmol·g^(-1)·h^(-1)。综上所述,相比单一接种,复合接种自生固氮菌N3和豌豆根瘤菌Vic5表现出对毛叶苕子更优的促生作用和对土壤具有更好的改良作用,可为后期毛叶苕子专性生物菌肥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魏志敏孙斌方成代子雯刘满强焦加国胡锋李辉信徐莉
关键词:固氮菌根瘤菌毛叶苕子生物菌肥
不同农田有机物料组合对物料分解过程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凋落袋法来研究农田有机物料混合后的分解状况.选取了风干的水稻秸秆、花生秸秆和猪粪3种有机物料,设置水稻秸秆(S)、花生秸秆(H)、猪粪(Z)、水稻秸秆+花生秸秆(SH,质量比1:1)、水稻秸秆+猪粪(SZ,1:...
宋蒙亚李忠佩刘明刘满强江春玉
关键词:农田土壤分解过程营养物质
文献传递
一种适用于番茄育苗的茶渣蚓粪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一种适用于番茄育苗的茶渣蚓粪基质及其制备方法,按体积百分含量计,所述基质包含以下组分:茶渣蚓粪20%~40%、珍珠岩10%~30%、蛭石10%~30%、泥炭20%~40%;所述的茶渣蚓粪是以茶渣和牛粪作为蚯蚓培...
焦加国杨巍胡锋李辉信王东升常义军刘满强徐莉张慧娟徐明喜王蓓
文献传递
不同植被恢复下蚯蚓种群动态及其指示意义
在红壤生态试验站退化红壤不同植被恢复下的长期定位试验地中,选择恢复10年的4种人工林(小叶栎、木荷、马尾松及木荷-马尾松混交林)和2种荒草地(保护荒草地、轻度干扰荒草地)及疏草荒地对照(侵蚀退化荒草地)作为样地,进行蚯蚓...
刘满强胡锋陈小云何圆球
关键词:退化红壤植被恢复土壤恢复
不同水肥处理对苕子和后茬玉米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5
2019年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光叶紫花苕子(简称苕子)生长,及其翻压后对后茬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和施肥均显著促进苕子生长。在绿肥季,不论施肥与否,灌溉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苕子的生物量、根系活力和N、P养分累积,NPW(绿肥季施氮磷肥和灌溉)和CKW处理(绿肥季不施肥,只进行灌溉处理)的苕子生物量、根系活力和N、P养分累积分别比相应的未灌溉处理提高34.58%和56.10%,26.49%和37.92%,43.47%和146.89%,103.84%和113.94%。苕子翻压的养分还田量为125.32~274.49kg/hm^2,约占玉米季化肥总养分的26.95%~59.03%。与冬闲处理(CF)相比,不同施肥和灌溉处理的绿肥翻压均促进玉米产量和养分累积,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其中以NPW处理的提升效果最明显。周年等养分条件下,玉米季15.56%氮或50.00%磷肥料前移至绿肥季,可明显促进绿肥养分还田量的增加,后茬玉米产量(增幅为8.39%~31.19%)和养分累积量(增幅为7.31%~29.20%)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上,在适量灌溉和施肥条件下,苕子生物量明显增加,进而促进后茬玉米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我国绿肥农田应用及化肥减施提供数据支撑和实践依据。
赵彩衣王媛媛董青君付利波陈华陈检锋刘满强徐莉李辉信胡锋焦加国
关键词:光叶紫花苕子土壤肥力养分累积
中亚热带3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碳密度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2
2010年
通过分析中亚热带地区杉木、毛竹人工纯林与对照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分布的差异,研究了不同林型和林龄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及其与全氮、C/N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在各剖面上分布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总体上为次生林〉杉木林〉毛竹林,0~10cm土壤有机碳含量次生林(41.28gkg-1)分别比杉木林(26.54gkg-1)、毛竹林(16.89gkg-1)高出了55.5%和144.4%,其他土层差异不明显;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剖面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也只在0~10cm呈显著差异(P〈0.01)。三种林型土壤剖面的碳密度在各层的分布和有机碳含量不一致。在0~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杉木林和次生林均显著高于毛竹林(P〈0.01),而杉木林和次生林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0~100cm土层有机碳密度表现为杉木林最高,次生林和毛竹林次之。土壤全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与有机碳相似,三种林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之间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与C/N值也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
周纯亮吴明刘满强胡锋
关键词:人工林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碳密度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