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 作品数:59 被引量:427H指数:11
-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基于WOFOST模型的江苏冬小麦生长模拟被引量:7
- 2020年
- WOFOST模型是目前常用的作物模型之一。采用2015-2017年区域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作物数据等,利用OAT方法进行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结合最小二乘法、"试错法"等,并借鉴前人研究结果,基于不同密度和氮肥处理水平,针对冬小麦发育参数出苗到开花积温(TSUM1)、开花到成熟积温(TSUM2)以及生长参数比叶面积(SLATB)、最大CO2同化速率(AMAXTB)进行冬小麦参数调整,实现WOFOST模型本地化。结果表明:WOFOST模型模拟冬小麦LAI的R2、RMSE、NRMSE分别为0.817 8、0.58、27.9%,模拟叶、茎、穗和地上部总生物量的R2、RMSE、NRMSE分别为0.783 2~0.953 1、315.55~986.15 kg·hm^-2、10.1%~29.8%,模拟产量的R2、RMSE、NRMSE分别为0.585 2、799.96kg·hm^-2、15.9%,与实测值均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一研究说明WOFOS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研究区域冬小麦的生长发育状况。
- 朱波周彤刘涛孙成明孙成明霍中洋李瑞
- 关键词:冬小麦WOFOST模型LAI生物量
- 浅谈虚拟现实与农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 2018年
-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其在逐步渗透到教育行业中。在医学、设计、管理等教学环节均起到一定的作用。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农学课堂中可以提升学生求知欲,增强对知识点的描述和难点的解析,扩大课堂信息量并增强课堂互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虚拟现实技术对农学课堂教学提升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 刘涛
- 关键词:虚拟现实
- 稻麦籽粒计数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2
- 2020年
- 作物籽粒计数是作物研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常用的籽粒计数方法及原理的基础上,对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图像分析法、碰撞声音识别法以及基于红外线的颗粒计数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图像分析法和碰撞声音法操作简单,但易受环境影响;红外计数法被广泛使用,但籽粒下落速度过快时,受光电信息处理电路限制。针对不同的研究需求,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 周麟武威刘涛孙成明
- 关键词:水稻小麦机器视觉
- 基于图像和改进U-net模型的小麦赤霉病穗识别被引量:5
- 2021年
- 为了快速、有效地监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利用数码相机对人工接种赤霉病菌的小麦田进行RGB图像获取,在图像预处理基础上,利用深度学习网络U-net来对人工标记好的发病麦穗图像进行训练。通过深度学习数据集的构建与测试,建立了基于RGB图像和改进U-net网络模型的小麦赤霉病识别与监测模型,并对模型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U-net可以很好地提取图像波段信息,但对于比较复杂的麦穗图像,在使用Keras方法进行图像语义分割时,需要对U-net网络结构进行改进,即在下采样部分加入Dropout层。与人工标记结果相比,模型识别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具有较高的监测精度。该模型平均精度为0.9694,损失函数值为0.0759,平均交并比MIoU为0.799。上述结果说明改进的U-net模型可以很好地识别和监测小麦图像中的发病麦穗,并在发病麦穗的分割上具有很好的效果.
- 邓国强王君婵杨俊刘涛李冬双孙成明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图像识别
- 基于图像处理和Deeplabv3+模型的小麦赤霉病识别被引量:11
- 2021年
- 赤霉病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为快速、有效地监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利用数码相机对人工接种赤霉病菌的小麦田进行RGB图像获取,在图像预处理基础上,对Deeplabv3+网络模型进行调参和训练。以轻量化网络MobileNet V2为网络编码模块,利用空洞卷积技术建立基于深度学习网络的小麦赤霉病发病麦穗的识别与检测模型,并用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平均精度为0.9692,损失函数Loss为0.1030,平均交并比MIoU为0.793,模型识别与检测效果较好。上述结果为小麦赤霉病的检测与识别提供新的手段。
- 戴雨舒仲晓春孙成明杨俊刘涛刘涛
-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图像识别
- 基于不同平台的小麦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21年
- 小麦病虫害的频发不仅会造成产量的巨大损失,病虫害防治农药的过度使用也会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有毒残留的风险,而传统监测方法费时费力,具有主观性和滞后性。小麦病虫害遥感监测技术可实现快速、实时无损的监测,从而有针对性的提早防治病虫害。介绍作物病虫害光谱响应生理机制的基础上,重点从不同平台的角度入手概述近年来小麦病虫害遥感监测研究进展。最后提出目前遥感监测小麦病虫害尚存的问题,如对病虫害光谱特征的专属性认识不足、缺乏多种小麦病虫害危害类型的比较研究及病虫害监测模型普适性较差等,并探讨遥感在监测小麦病虫害方面的发展趋势,建议通过综合多时相遥感数据、建立小麦病虫害光谱库、构建全国性病虫害遥感监测信息服务系统以及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来进一步开展小麦病虫害的研究,从而实现小麦病虫害大面积、实时、科学有效的防控。
- 孙瑞琳孙全孙成明刘涛刘涛吴峰峰
-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无人机遥感监测
-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研究开发被引量:1
- 2005年
- 中草药是人类最早应用的饲料添加剂。中国人民在天然物中草药的发现及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健康和畜牧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二十一世纪将是以生命科学为中心的时代,以回归自然为主要趋势,维护和保证人类健康,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饲料添加剂以动物为目标,但以人类的健康为最终目的。
- 陈魏刘涛
- 关键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营养作用激素样作用抗微生物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抗应激作用
- 绿原酸对异育银鲫血液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7
- 2007年
- 用含不同剂量绿原酸(0-0.04%)的饲料饲喂异育银鲫,分别对异育银鲫在摄食0、10、20、30 d时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血清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绿原酸对异育银鲫血液中各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正效应,但在效应时间上呈现出非同步的特点,其中血液白细胞以在饲料中添加200 mg/kg绿原酸饲喂30 d时最高,为1.894×107/m l,比对照组提高了43.70%(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在饲料中添加200 mg/kg绿原酸饲喂10 d时最高,为5 734.4 U/m l、239.72 U/m l,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59.7%、109.9%(P〈0.05);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以在饲料中添加25 mg/kg绿原酸饲喂30 d时最高,为9.14 U/100m l,比对照组高145.7%(P〈0.05),但在高剂量(400mg/kg)长时间饲喂时,将会抑制异育银鲫血液白细胞的产生及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
- 薛飞刘涛周维仁徐小明陈魏
- 关键词:绿原酸异育银鲫非特异性免疫因子
- 计算机视觉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计算机视觉已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应用到很多领域,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研究利用国内外图像处理或计算机视觉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实例,以及目前常用的一些方法来介绍农业中的计算机视觉。同时,结合作者研究提出目前农业中计算机视觉应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刘涛孙成明仲晓春高辉梁秀梅
-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作物
- 不同麦苗分布对小麦单株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通过设置不同穴距和穴播苗数的小区试验,从小麦单株的根系活力、根系形态、地上部形态、SPAD值和氮素含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对不同麦苗分布下小麦群体构建及单株生长发育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在H2处理(穴距为9cm)时小麦的根系活力最大,且在不同的穴苗数之间趋势一致,而穴苗数为3~4时最为适宜。②在H1处理(穴距为6cm)时小麦的根长最长,H2处理根系平均直径最大,H3处理(穴距为12cm)的根系表面积最大,不同处理间均为穴苗数3~4的结果最优。③小麦株高在生育中后期以H3处理最高,不同处理间均随着穴苗数的增多而增加;平均茎粗在不同时期以H3处理最高,不同处理间均随着穴苗数的增加而减少;单株叶面积在不同时期以H3处理最高,不同穴苗数间以穴苗数3~4的结果最优;单株干物重随着穴距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穴苗数的增加而减少。④不同处理下SPAD值和氮素含量的趋势一致,均随着穴距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穴苗数的增加而减少。⑤在不同处理下,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穗数随之增加,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则与其呈负相关。
- 史双月王瑞姚照胜张伟军刘涛李冬双孙成明
- 关键词:小麦播种密度根系活力氮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