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兵

作品数:8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藏南
  • 3篇雅鲁藏布江缝...
  • 3篇缝合带
  • 2篇地质
  • 2篇砾岩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地质意义
  • 1篇断层
  • 1篇岩带
  • 1篇岩相
  • 1篇植物
  • 1篇韧性变形
  • 1篇闪岩
  • 1篇蛇绿岩
  • 1篇蛇绿岩带
  • 1篇时代厘定
  • 1篇碎屑
  • 1篇碎屑锆石
  • 1篇同位素
  • 1篇年代学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刘小兵
  • 8篇刘小汉
  • 7篇周学君
  • 6篇李广伟
  • 6篇韦利杰
  • 3篇张鑫刚
  • 2篇麦学舜
  • 2篇严富华
  • 1篇琚宜太

传媒

  • 2篇地质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岩石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第五届构造地...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藏南大地构造模型新探讨
刘小汉李广伟刘小兵琚宜太韦利杰周学君张鑫刚
西藏柳区砾岩地质时代厘定的微体古植物新证据及地质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柳区砾岩是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后产出的陆相山前磨拉石建造,记录了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后期的丰富地质与古环境信息.本文对其中泥岩和泥质粉砂岩夹层进行了孢粉学研究,初步结果显示柳区砾岩中上部出现逐渐增多的渐新世孢粉组合,说明柳区砾岩建造的时代可上延至渐新世.这套孢粉组合以落叶阔叶被子植物为主,含一定量的松科等针叶裸子植物和少量的常绿阔叶被子植物等组成的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反映了暖温带或温带的气候环境特征.这一结果为深入研究新特提斯洋闭合后藏南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和古海拔高度提供了新的重要制约.
韦利杰刘小汉严富华麦学舜李广伟刘小兵周学君
关键词:藏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渐新世
喜马拉雅带的构造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属性
刘小汉琚宜太李广伟刘小兵韦利杰周学君
藏南仁布混杂带中晚白垩世碎屑锆石的发现及其启示被引量:2
2011年
仁布构造混杂带位于雅鲁藏布缝合带以南的三叠纪沉积碎屑岩层之中,本次研究首次在该混杂带内似整合覆盖于超基性岩体之上的沉积岩块中发现9个年龄为83±2~121±3Ma和3个年龄为197±3Ma,203±5Ma和208±5Ma的碎屑锆石,明确指示在白朗大规模蛇绿岩带南侧存在上白垩统沉积地层,沉积时代至少晚于~83Ma。并且上述多数碎屑锆石的Lu-Hf同位素具有较高的176Hf/177Hf比值(0.28300~0.28310),计算其εHf值为+10.1±0.9至+16.3±0.6,分别与同时代冈底斯岩浆弧的锆石特征一致,说明该沉积岩至少部分物源来自北部的冈底斯弧;该沉积残块很可能是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的一部分,这将对限定印度-欧亚板块的初始碰撞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
李广伟刘小汉韦利杰刘小兵
关键词:前陆盆地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
藏南古近系柳区砾岩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作者首次对柳区砾岩夹层中的泥岩和泥质粉砂岩进行了孢粉学研究,共鉴定出52个形态属。其孢粉组合特征是:以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62.77%—83.19%),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11.95%—32.31%),蕨类植物孢子最少(4.80%—10.38%)。被子植物花粉以具孔类为主,三孔沟或三沟类花粉在组合中有一定含量。裸子植物花粉以具双气囊类居多。孢粉植物群的总体特征表明其时代可能为古近纪晚期。当时的古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气候较温暖湿润,主要为暖温带的环境。
韦利杰刘小汉严富华麦学舜周学君李广伟刘小兵
关键词:孢粉组合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藏南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区域性构造—沉积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蛇绿岩套出露状态可分为3种类型,如在岗仁波齐和白朗地区完整出露大套基性-超基性岩体,层状堆晶岩,辉绿岩质岩席、岩墙,以及层状深海沉积建造。而在仁布地区的蛇绿岩露头规模迅速收敛,仅剩少量地幔岩体表现为串珠状排列的小岩株向东延伸并逐渐尖灭。在拉萨地区蛇绿岩套则完全缺失,相应位置出露一套同时代中-酸性火山岩建造。为探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大地构造性质,笔者选择蛇绿岩套出露巨厚、迅速收敛和完全缺失3种不同的构造位置开展构造—沉积剖面研究。初步结果显示:白朗大规模蛇绿岩套核心区保留基底构造窗,且局部可直接观察到深海沉积建造与上下围岩复理石的沉积整合接触关系。仁布地区的镁铁-超镁铁岩体具有保留完好的原生侵位构造形迹,岩体与围岩常呈侵位时的牵引平行或者低角度斜交接触关系,地幔岩与围岩接触带保留典型烘烤边等热接触变质带(晕)等。两剖面的岩石均处于区域性脆性-韧脆性变形和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缺乏统一的区域性构造极性,因而整体属于原地系统,并非经历板块俯冲—碰撞—反逆冲的外来残余洋壳岩片。拉萨地区在蛇绿岩带向东延线位置出露侏罗—白垩系中-酸性火山建造,大剖面南北两侧的中-新生代沉积建造的岩性组合,构造样式和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时间上的宏观对应性,应当记录了同一个盆地的完整演化旋回。上述构造—沉积地质特征说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并不代表中生代近万公里宽阔洋壳的残余构造岩片,新特提斯洋实际上属于一条中生代不均一洋壳化的弧后裂陷盆地。
刘小汉李广伟刘小兵琚宜太韦利杰周学君
高喜马拉雅中段基性捕虏体的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西藏南部聂拉木—樟木剖面出露的高喜马拉雅变质带主要由副变质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其次为伟晶岩和淡色花岗侵入体,区域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我们对其中的变质基性捕虏体进行详细的变质作用研究,内容包括变质矿物组合,矿物变质反应结构和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分析。基性捕虏体中的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均保存了两期变质矿物组合。温度与压力计算结果表明,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早期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829℃,压力为7.3 kbar;晚期(M2)变质温度为625℃,压力为4.3 kbar。斜长角闪片麻岩所经历的早期变质阶段(M1)温度约为776℃、压力约为10.6 kbar;晚期(M2)变质温度超过692℃,压力为7.4 kbar。石榴子石角闪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捕虏体均记录了典型的顺时针P-T轨迹,表明高喜马拉雅变质带曾向北俯冲到下地壳深度,之后被抬升到地表剥蚀出露。变质基性捕虏体的研究说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经历过较高温度—压力的变质作用,支持了其沿着藏南拆离系和主中央逆冲断裂系向南挤出的大地构造模型。
张鑫刚刘小汉刘小兵周学君
关键词:P-T轨迹
藏南聂拉木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上部韧性变形年代学及地质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藏南拆离断层系(STDS)为低角度正断层,其上盘为特提斯喜马拉雅沉积岩系,下盘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厘定与STDS有关的变形时限,对深入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形机制与构造演化具重要意义.聂拉木拆离断层(ND)(86°E)位于STDS中段(81°~89°E),ND下盘不同构造位置(即采样点位与ND的构造距离)的变形花岗质岩脉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构造特征,锆石-独居石U-Th/Pb年龄可以不同程度地厘定变形时间:(1)样品T11N37(ND下盘约35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7.4±0.2Ma;(2)样品T11N32(ND下盘约140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22.0±0.3Ma;(3)样品T11N25(ND下盘约150m构造位置)的侵位年龄为17.1±0.2Ma,结合ND下盘冷却历史和T11N25变形温度,认为其变形最晚开始时间约为16Ma.年代学结果表明,变形作用的最晚开始时间由下盘往拆离面逐渐变年轻.因此提出ND下盘变形迁移的新模式,即ND下盘在约27.5Ma之前开始纯剪切为主的变形作用,随后变形以约0.3mm/a的速率向拆离面移动,并于约18Ma在藏南拆离断层剪切带(STDsz)底部转化为简单剪切变形为主.由于ND变形结束于14~13Ma,这意味着北向剪切作用的持续时限小于约5Ma,对下地壳流动模型提出新的挑战.
刘小兵刘小汉LELOUP P.H.MAHEO G.PAQUETTE J.L.张鑫刚周学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