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平
- 作品数:21 被引量:185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富有机质页岩天然裂缝研究进展被引量:21
- 2023年
- 天然裂缝是富有机质页岩油气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影响页岩油气的富集、保存、单井产能及开发效果,天然裂缝发育规律研究对富有机质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近年来海相和陆相富有机质页岩裂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富有机质页岩天然裂缝的成因类型、发育特征、主控因素以及评价与预测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富有机质页岩天然裂缝今后重点研究方向.富有机质页岩天然裂缝分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3大类6小类,其中层内张开裂缝、穿层剪切裂缝、顺层剪切裂缝和水平层理缝是其主要的裂缝类型.页岩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脆性矿物含量、有机质含量、高脆性页岩层厚度、构造、地层倾角和流体压力等因素的控制,页岩水平层理缝的形成与发育程度主要受有机质含量、纹层类型、纹层数量、纹层厚度及后期构造抬升等因素的影响.由于陆相页岩与海相页岩的沉积环境不同导致的矿物组分、岩相变化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使得陆相页岩与海相页岩裂缝的发育特征明显不同.与海相页岩裂缝相比,通常陆相页岩裂缝的分布型式更复杂,构造裂缝规模更小,穿层剪切裂缝和顺层剪切裂缝的发育程度低.页岩裂缝的评价与预测目前主要借助于已有的常规低渗透致密储层构造裂缝研究方法开展,如何针对页岩裂缝规模小和水平层理缝发育的特点,将地质、地球物理和机器学习相结合,形成适合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页岩裂缝的分类评价与预测方法,对提高页岩裂缝的评价预测精度和更好地指导油气开发至关重要.深层富有机质页岩裂缝的发育规律、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缝的影响以及综合多尺度、多产状和多成因页岩裂缝的复杂缝网系统三维地质建模,也将是今后页岩裂缝研究�
- 曾联波马诗杰田鹤薛萌刘国平刘国平
- 关键词:发育特征主控因素
- 一种水平井裂缝识别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平井裂缝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检测水平井的水平段,获得对裂缝敏感的测井曲线以及岩石密度曲线,进一步重构得到裂缝分形指数曲线、裂缝特征指数曲线以及地层脆性指数曲线;根据所述重构得到的各条曲线,得到裂缝指数...
- 曾联波吕文雅刘国平
- 文献传递
-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及其有效性被引量:23
- 2020年
- 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致密砂岩储层埋深普遍大于4500 m,储层物性差,裂缝是重要的储集空间和主要的渗流通道,影响深层致密砂岩的油气富集分布和产能。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心、薄片和实验资料,对侏罗系储层裂缝发育特征、控制因素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储层以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其次是成岩裂缝和异常高压裂缝。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裂缝的方位主要有NNE-SSW向、NNW-SSE向、NEE-SWW向和NW-SE向,但中段NNW-SSE向裂缝不发育,且由东向西,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逐渐降低。构造裂缝的形成和分布受应力场、构造、岩性、层厚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因素的影响,而裂缝的渗流能力则与流体活动、异常高压和现今地应力分布等因素相关。研究区裂缝的有效性较好,有效裂缝比例占85%以上。高压渗流实验结果显示围压增加,裂缝渗透率呈负指数递减。当有效围压小于15 MPa(埋深>1000 m)时,裂缝渗透率随围压的变化快;超过该围压(深度),裂缝渗透率递减缓慢;至最大实验轴压115 MPa(埋深>8000 m),围压为65 MPa时,裂缝的渗透率仍有22.5×10^-3μm^2。表明即使在深层,天然裂缝仍然是有效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是改善深层致密储层储渗性能和油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
- 毛哲曾联波刘国平刘国平高志勇廖青张云钊
- 关键词:裂缝侏罗系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
-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水平裂缝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
- 2020年
- 裂缝可以为地壳的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信息。根据野外观测数据、岩心资料以及薄片观察,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中发育大量的水平裂缝。这些水平裂缝主要在泥质岩中发育,具有粗糙的裂缝面,为张开缝且均被石膏充填。裂缝的形态以弧形为主,少量表现为直线形。相邻的弧形裂缝具有强烈的相互作用,并且在端部形成T形交叉。裂缝开度主要分布于1~10 mm,最大可达30 mm,裂缝的规模与密度均随地层剥蚀厚度减小和埋深增加而减小,水平裂缝在平面上仅分布于地层剥蚀严重的背斜核部区域。以上证据表明这些裂缝与地层快速抬升剥蚀过程中由于残余应力形成的垂向拉伸有关。这些水平裂缝均切割早期垂直构造裂缝说明其形成于构造挤压之后。根据裂缝充填物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结果,水平裂缝主要分两期形成,第一期在1.8 Ma左右,第二期在0.3 Ma左右。晚期水平裂缝的规模和密度远大于早期裂缝。根据裂缝参数理论计算得到的裂缝形成时的驱动应力大小,可以推断晚期地层抬升剥蚀量大约是早期地层抬升剥蚀量的2~3倍。水平裂缝的证据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第四纪以来经历了脉冲式的构造挤压抬升与剥蚀,且构造活动具有增强的趋势,反映了整个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逐渐增强的幕式构造活动。
- 李剑李剑曾联波林煜曹东升王兆生
- 关键词:泥岩新生界柴达木盆地
- 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大小及其演化;(2)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然后计算目的层的时间‑深度指数;(3)计算构造‑...
- 曾联波刘国平
- 文献传递
-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深部裂缝储层发育模式
-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侏罗系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储层埋藏深度通常大于4500 m,属于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储层中天然裂缝发育,有效裂缝的分布对油气富集和产能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发育规律及有效性,建立深...
- 刘国平
- 关键词:发育特征主控因素
- 文献传递
- 致密砂岩储层中钙质夹层特征及与天然裂缝分布的关系被引量:21
- 2015年
- 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长8致密砂岩储层普遍发育钙质夹层,本文利用露头、岩芯、薄片及测井等资料,对钙质夹层的岩性特征、电性特征、分布规律以及与天然裂缝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钙质夹层具有明显的低伽马、低声波时差、高密度、高感应的特点,电成像测井表现为明显的亮色条带。钙质夹层主要分布在部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中部或下部及河口坝砂体的中部或上部,同时也发育在一些分选较好、颗粒支撑的薄层细砂岩中以及砂泥岩的接触地带。钙质夹层内主要发育高角度构造裂缝,不发育近水平成岩裂缝;与非钙质胶结致密砂岩储层相比,钙质夹层脆性较大,天然裂缝更为发育,且大部分裂缝被方解石充填,为无效裂缝;钙质夹层层厚及岩性界面控制着裂缝纵向延伸高度。论文成果对进一步研究致密储层天然裂缝的分布模式,弄清裂缝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赵向原曾联波刘忠群吕文雅周思宾刘国平杜萧笙李剑
- 关键词:致密砂岩储层
- 一种裂缝性油气储层的定量评价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裂缝性油气储层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以下各步骤:(1)确定基质孔隙及油气富集规律,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划分储集单元;(2)预测裂缝分布规律,评价裂缝渗透率各向异性,划分渗流单元;(3)评价基质孔隙和裂缝相互匹配...
- 曾联波刘国平吕文雅
- 文献传递
-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被引量:21
- 2016年
-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储集物性明显受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根据相似露头区野外调查、岩心观测以及铸体薄片和成像测井分析等资料,并结合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区火山岩储层裂缝的类型、走向、倾角、长度、密度、充填性以及影响裂缝发育程度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岩裂缝主要以构造剪切裂缝为主,其次为成岩裂缝;主要发育近东西向、近南北向、近北东向和近北西向4组裂缝;裂缝多为有效裂缝,很少被充填;以高角度和斜交裂缝为主,长度和密度变化较大。影响该火山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主控因素包括古构造应力、岩性、火山机构和断层等,其中古构造应力的高值区与裂缝较发育部位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在多种火山岩中,粗面岩、集块岩和流纹岩裂缝较发育;裂缝多发育在火山口和近火山口相组;在应力扰动作用明显的断层上盘裂缝较发育,且随着与断层距离的增大,裂缝发育程度不断降低。
- 刘国平曾联波雷茂盛祖克威王菲刘奇李文芳
- 关键词: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徐家围子断陷
- 冀中坳陷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被引量:26
- 2018年
- 早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冀中坳陷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裂缝是影响该类储层油气富集和单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部署,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薄片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的发育特征和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生产数据资料和勘探成果,探讨了天然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对油气产量分布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冀中坳陷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构造裂缝、成岩裂缝、溶蚀裂缝和风化裂缝等4种类型,其中构造裂缝是该区天然裂缝的主要类型,走向多为NNE—SSW向,以高角度和垂直裂缝为主,多未充填,开度小于30μm,裂缝线密度介于1.6~3.0条/m,主要为3期形成,不同期次之间相互切割限制;(2)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岩性、构造和层厚等3个因素控制——白云岩比石灰岩天然裂缝更发育,泥岩裂缝发育程度较差,断层附近和断层上盘天然裂缝更发育,裂缝发育程度与岩层厚度关系密切,随着岩层厚度的增加,层控构造裂缝密度呈幂函数递减;(3)在不同凹陷、不同构造带以及同一构造带的不同构造部位,天然裂缝的非均质性极强,油气产量差异较大。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该区深层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 肖阳刘国平韩春元朱姜伟周从安吕文雅吕文雅曾联波曾联波
- 关键词:奥陶纪碳酸盐岩发育特征油气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