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亮英

作品数:22 被引量:298H指数:10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土壤
  • 4篇油茶
  • 4篇植被
  • 4篇植被恢复
  • 4篇物量
  • 4篇红壤
  • 3篇倒木
  • 3篇亚热带
  • 3篇生物量
  • 3篇退化红壤
  • 3篇细根
  • 3篇
  • 2篇地统计
  • 2篇地统计学
  • 2篇养分
  • 2篇叶绿
  • 2篇叶绿素
  • 2篇叶绿素荧光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水分

机构

  • 22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南昌工程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华...
  • 3篇不列颠哥伦比...
  • 2篇泰和县林业局
  • 1篇江西省林业科...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作者

  • 22篇刘亮英
  • 11篇刘苑秋
  • 9篇郭晓敏
  • 6篇吴春生
  • 5篇胡冬南
  • 5篇张文元
  • 4篇李晓东
  • 3篇欧阳勋志
  • 3篇魏晓华
  • 2篇郭圣茂
  • 2篇罗良兴
  • 2篇杜天真
  • 2篇黄国贤
  • 2篇张志坚
  • 1篇孟德悦
  • 1篇涂淑萍
  • 1篇李燕燕
  • 1篇郑吉
  • 1篇刘苑
  • 1篇廖兴国

传媒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江西林业科技
  • 2篇经济林研究
  • 1篇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福建林业科技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林业调查规划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檀嫩枝扦插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13年
研究了GGR处理、扦插基质、扦插时期等因素对白檀嫩枝扦插繁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檀在5月中下旬扦插效果最好,生根快,成活率高,根径、根长最长相对较好,根数也达到要求;3种扦插基质均能较好地促进白檀生根,生根率均达到90%以上,其中以珍珠岩中生根数量最多,珍珠岩∶蛭石体积比1∶1中的根长最长,3种基质中的根径差异不明显。3种GGR浓度及处理时间均能较好地促进白檀生根,在根径、根长及根数等指标上的差异不明显;生根后的白檀春季移栽明显好于冬季。白檀嫩枝扦插适宜方案为:5月中下旬用300 mg/L的GGR处理插穗基部0.5 h后,扦插于蛭石:珍珠岩体积比1∶1的混合基质中,生根后的插穗于次年春季移栽。
孟德悦刘亮英李小芳刘光斌胡冬南
关键词:白檀嫩枝扦插扦插基质扦插时期移栽时间
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对土壤惰性碳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以江西泰和退化草地上恢复的马尾松纯林和木荷纯林为对象,以自然恢复草地为对照,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惰性碳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类型0~20cm土层惰性碳含量顺序为木荷林>马尾松林>草地;土壤惰性碳δ13C大小顺序依次为草地>木荷林>马尾松林,草地土壤惰性碳δ13C高于全土;草地转化为马尾松林和木荷林后,显著提高了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和淀粉酶的活性,降低了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土壤中3种水解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共同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产生影响。
李燕燕吴春生刘亮英刘亮英沈芳芳
关键词:植被恢复酶活性
中亚热带典型森林倒木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格局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内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类型林内倒木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其数量特征分布格局,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亚热带典型森林133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样方内直径≧1 cm,长度≧1 m的倒木逐一测量其中央直径和长度,并记录其分解程度和树种组成。[结果]表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倒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0.684 t·hm^(-2)、0.279 tc·hm^(-2)和0.553 t·hm^(-2)、0.207 tc·hm^(-2),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1.293 t·hm^(-2)、4.781 tc·hm^(-2)和1.888 t·hm^(-2)、0.812 tc·hm^(-2),松阔混交林和杉阔混交林分别为1.248 t·hm^(-2)、0.521 tc·hm^(-2)和1.28 t·hm^(-2)、0.432 tc·hm^(-2);针叶林中Ⅱ、Ⅲ径级倒木生物量较大且与其他两个径级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中Ⅱ径级倒木与Ⅰ、Ⅲ径级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常绿阔叶林林内Ⅰ径级倒木生物量与Ⅱ、Ⅲ、Ⅳ和Ⅴ径级差异显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度分解倒木生物量最大分别为0.332 t·hm^(-2)、0.321 t·hm^(-2),且分别显著大于相应林分类型中的轻度和重度分解倒木;常绿阔叶林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典型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而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3种森林类型(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碳储量差异显著。江西森林倒木主要分布在5 10 cm和10 15 cm的Ⅱ、Ⅲ径级,且主要处于中度分解等级。针阔混交林(松阔和杉阔)倒木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下,常绿阔叶林倒木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倒木由于其较大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可能会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循环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且在未来的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应该重视倒木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吴春生刘苑秋魏晓华李晓东刘亮英欧阳勋志郭晓敏张文元莫其锋
关键词:中亚热带倒木
亚热带红壤区自然恢复草地转换为人工林后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周转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选择江西泰和红壤退化区25年的自然恢复草地和2种恢复林地,测定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δ13 C,探讨了森林恢复过程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分配和周转特征。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大团聚比例最高,微团聚体比例最低,木荷林0-20cm土层大团聚体比例平均值高于马尾松林和草地;木荷林表层土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草地,表层土粉黏粒(<53μm)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有机碳δ13 C最低;草地表层土团聚体中有机碳δ13 C值比全土降低幅度最大,阔叶林中居中;3种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大团聚体总有机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粉黏粒,最小的是微团聚体,来自人工林的新碳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大团聚体中;马尾松林和木荷林表层土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周转时间为41~53年,低于10-20cm土层,2种林分粉黏粒中有机碳的周转时间最短,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周转时间最长。研究表明以常绿阔叶树木荷直接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有效提升土壤地力,不仅提高了全土中的有机碳含量,也增加了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而以先锋树种马尾松进行的植被恢复效果弱于木荷林,应当采取一定营林措施促进马尾松林的恢复效果。
李燕燕刘亮英张志坚吴春生刘苑秋樊后保
关键词:植被恢复人工林
基于地统计学和GIS的江西省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31
2018年
土壤作为一种形态和演化过程都十分复杂的自然综合体,在成土过程中,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因素的影响,使得土壤养分的分布具有高度的差异性。研究基于江西省340个森林土壤剖面5个土层(0—10cm,10—20cm,20—30cm,30—50cm和50—100cm)土壤养分数据,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江西省森林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及全磷(TP)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三种土壤养分在江西省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垂直方向上看,江西省森林土壤SOM,TN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TP变化趋势不明显;水平方向上看,土壤SOM总体丰富,高值区主要在东北部和西部;TN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赣北地区森林土壤TN含量较高,赣南地区较为缺乏;全省各地磷素较为缺乏,各方向无明显分异;(2)江西省森林土壤养分受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影响大,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表现为棕壤>黄壤>红壤,竹林>阔叶林>针叶林;(3)SOM具有强烈变异性,各土层变异系数为77.88%~123.73%,产生了严重的"贫富差距",TN和TP具有中等程度的变异;(4)球状模型、指数模型、高斯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江西森林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TN和TP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上下强,中间弱"的规律,SOM表现为"上强下弱"的规律,植被因素和取样方式均为造成较大的随机性变异的主因;表层土壤中SOM和TN变程在100km以内,深层土壤变程均大于200km,TP自相关距离相对较小,为19~75km;(5)江西省山地森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丘陵森林,土壤养分形成由江西省边界山区向吉泰盆地等中部地区递减的趋势。
张志坚刘苑秋刘苑秋吴春生李晓东刘亮英
关键词:土壤养分地统计学GIS
不同氮浓度对油茶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研究氮素浓度对油茶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氮养分浓度,为油茶育苗生产中氮素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油茶2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设置0(N0,CK),5(N1),10(N2),15(N3),20 mmol/L(N4)共5个氮浓度处理,开展盆栽试验。测定油茶叶片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对照相比,N3和N4处理提高了油茶幼苗叶片的叶绿素指数。氮素浓度对油茶叶片的Pn和Ci有显著影响,对Gs和Tr影响较小。N3处理下Pn最大,为7.35μmol/(m^2·s)。荧光参数中,Fv/Fm和Y(Ⅱ)均随着氮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大,N2~N4处理都显著高于对照N0;而Y(NO)在低氮条件下更高。光响应曲线拟合参数rETRmax和Ik以N2和N3处理下最大。主成分综合排序结果由大到小依次为N2、N3、N4、N0和N1。【结论】N2(10 mmol/L)处理下油茶苗整体光合性能最优。合适浓度的氮素可提高油茶幼苗叶绿素含量,增强光系统活性,减小光抑制,提高净光合速率,改善油茶幼苗的光合特性。
李凤娇邹小红李科郭晓敏刘亮英喻苏琴
关键词: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
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量:14
2008年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开发利用森林食品资源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介绍我国的森林食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加快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开发的对策。
冷丽刘亮英杜志勇
关键词:森林食品
亚热带5种树种倒木分解对土壤碳氮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为了探讨亚热带地区倒木分解对土壤C、N的影响,以江西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测定不同分解等级下5种倒木(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木荷Schima superb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木质素、纤维素、C、N、密度、含水率以及倒木下土壤的C、N、容重、含水率。结果表明:1)同一分解等级下5种倒木的纤维素、C、N含量差异显著。5种倒木的平均纤维素和C含量在轻度分解等级下分别比在重度分解等级降低了206.3%和28.3%,而平均N含量升高了31.9%。同一分解等级下,常绿阔叶倒木的C、N含量与针叶倒木之间差异显著。在3种(轻、中、重度)分解等级下,常绿阔叶倒木的平均C含量比针叶倒木高16.2%、23.7%和25.3%;平均N含量分别比针叶倒木高12.7%、6.2%和43.5%。2)同一树种倒木下土壤的C、N含量在不同分解等级之间差异显著。5种树种倒木下土壤的平均C、N含量在轻度分解等级下分别比在重度分解等级下高25.8%、35.6%。在3种分解等级下,常绿阔叶倒木下土壤的平均C含量比针叶倒木下土壤显著高了27.0%、21.6%和20.7%;而平均N含量分别比针叶倒木下土壤显著高了21.4%、23.6%和20.8%。3)倒木下土壤C含量与倒木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59,与倒木C/N呈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64。倒木下土壤N含量与倒木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系数为0.52。倒木下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系数为-0.61。
王翰琨吴春生刘亮英张志坚黄国贤黄国贤李晓东刘苑秋
关键词:亚热带地区树种倒木土壤
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夏季土壤水分时空变异格局动态被引量:8
2017年
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江西泰和退化红壤丘陵区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15 a、25 a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水分空间变异格局。结果表明:在恢复初期,重建森林和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较为均匀,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逐渐增加,且离散程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提高和中等程度变异;重建森林及自然恢复草地土壤水分分布呈正态分布,均能较好的拟合成球状模型(决定系数均>0.804),数据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主要以土壤母质、地形等引起的结构性变异为主。从时间序列上看,恢复25 a土壤水分块金值、基台值、块金系数均显著增大,总的变异性增加,且由随机因素造成的变异比重加大;从土层角度来看,同一恢复年限内,自然恢复草地基台值上层(0~20 cm)>下层(20~40 cm),块金值、块金系数则表现为上层<下层,下层土壤水分随机变异强于上层。重建森林的3个指标均表现为上层>下层,且表层随机性变异更大;随恢复时间增加,森林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程度加大,斑块更为破碎化,自然恢复草地0~20 cm和20~40 cm两土层变程均显著变大,土壤水分空间延续范围变大;增加取样密度和加大研究尺度更能揭示退化红壤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张志坚刘亮英刘苑秋吴春生丘满圆郭锦荣邓文平
关键词:退化红壤土壤水分地统计学
磷酸二氢钾对油茶开花与保果的影响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分析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对油茶授粉与保果特性的影响情况,为科学施用叶面肥以提高油茶产量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长林18’‘长林166’‘长林40’为供试的油茶品种,在基础培养基(100 g/L的蔗糖+10 g/L的琼脂)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然后以此培养基对3个油茶品种的花粉进行培养试验,又以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水培油茶新鲜花枝,还以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花果期的油茶树进行叶面喷施试验,分别测定各个油茶品种花粉的萌发长度与萌发率、柱头可授性、落花率及保果率。【结果】1)在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0.12~0.25 g/L的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条件下,3个油茶品种的花粉萌发率较其对照处理(磷酸二氢钾的浓度为0 g/L)的显著(P≤0.05)提高了28.53%~61.29%,其花粉萌发长度较其对照处理的增长了28.48%~52.68%。2)以浓度为1.5~3.0 g/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水培新鲜花枝16 d,3个油茶品种的花粉萌发率较其对照处理的显著(P≤0.05)提高了62.67%~95.93%,其花粉萌发长度较其对照处理的增长了66.50%~368.20%;且能显著(P≤0.05)维持油茶着生花朵的柱头可授性。3)在油茶花期叶面喷施浓度为3.0 g/L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后,3个油茶品种的落花率较其对照处理(磷酸二氢钾的浓度为0 g/L)的显著(P≤0.05)降低了36.24%~61.78%;而在油茶的整个花果期叶面喷施浓度为1.5~4.5 g/L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后,3个油茶品种的总保果率较其对照处理的提高了4.94%~8.23%。【结论】磷酸二氢钾对油茶花粉萌发、维持柱头可授性、降低落花率及提高保果率均有促进作用;初花期、盛花期、末花期前10~15 d喷施浓度为3.0 g/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最能显著促进油茶的开花与坐果。
刘会云胡冬南郭晓敏雷小林晏雨鸿何晨张莉张莉张文元刘亮英汪加魏
关键词:油茶磷酸二氢钾花粉柱头可授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