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况福虹

作品数:45 被引量:689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3篇紫色土
  • 18篇土壤
  • 11篇耕地
  • 10篇坡耕地
  • 10篇紫色土坡耕地
  • 9篇丘陵区
  • 8篇丘陵
  • 8篇川中丘陵
  • 7篇氮素
  • 6篇施肥
  • 6篇小流域
  • 6篇川中丘陵区
  • 5篇数据集
  • 4篇氮素迁移
  • 4篇地表径流
  • 4篇典型小流域
  • 4篇养分
  • 4篇坡地
  • 4篇污染
  • 4篇径流

机构

  • 42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西南大学
  • 2篇西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聊城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作者

  • 44篇况福虹
  • 25篇朱波
  • 15篇汪涛
  • 12篇高美荣
  • 12篇徐泰平
  • 10篇唐家良
  • 9篇王艳强
  • 7篇章熙锋
  • 4篇武永峰
  • 3篇施建平
  • 3篇罗专溪
  • 3篇郝翔翔
  • 3篇田振荣
  • 2篇宗海宏
  • 2篇兰中东
  • 2篇热甫开提
  • 2篇陈春兰
  • 2篇刘学军
  • 2篇赵亚南
  • 2篇何永涛

传媒

  • 7篇中国科学数据...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山地学报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土壤学报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河北民族师范...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6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0篇2006
  • 1篇2005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分析被引量:32
2006年
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下水N素含量及形态分配的监测结果表明,硝酸盐(NO3--N)是该地区地下水N素存在的主要形态。川中丘陵区54.5%的地下水NO3--N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准则规定的10mg.L-1标准,另有27.3%的地下水NO3--N含量接近这一标准,表明该区地下水已经大范围地受到NO3--N污染的威胁。土地利用状况可能是影响川中丘陵区地下水NO3--N含量的主要因素。降雨量和水井深度也影响该区地下水NO3--N含量。紫色土坡耕地NO3--N随壤中流向浅层地下水迁移,可能是造成该区地下水NO3--N含量较高的最重要原因。
汪涛朱波高美荣徐泰平况福虹
关键词:紫色土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秸秆还田对紫色土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被引量:77
2006年
通过对川中丘陵区不同施肥坡地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的观测与测定分析,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暴雨下的产流产沙特征和氮、磷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影响雨季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和产流情况;相比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的泥沙量减少了70%~82%.地表径流量减少了26%~31%,渗漏径流量增加了30%~52%。秸秆还田显著减少了N、P的流失.减幅为60%~76%;各处理P流失的强度顺序依次为:NPK〉RSD〉RSDNPK〉RSDNP〉RSDN,N流失的强度顺序为:NPK〉RSDN〉RSDNPK〉RSDNP〉RSD;地表径流损失是P的主要流失途径。颗粒态是地表径流中P的主要迁移形态.磷酸盐是地表径流中溶解态总磷的主要组成部分,渗漏径流中的PO4^3- -P/DTP显著下降。渗漏淋失是N的主要流失途径.硝态氮是渗漏液中N的主要迁移形态.地表径流中NO3^- -N/DTN较渗漏液略低,溶解态总氮在地表径流N流失中所占比例超过50%。
徐泰平朱波汪涛况福虹
关键词:秸秆还田养分流失地表径流渗漏紫色土坡耕地
施肥对坡地土壤团聚体与磷素赋存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4
2019年
紫色土为长江上游农耕区主要土壤,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其耕层较薄(30~80 cm),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普遍偏低,作物养分利用率低,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团聚体尺度耕作土壤的磷素分异与循环规律的研究较少.为深入了解紫色土坡耕地长期施肥过程中的磷素养分库容和供应机制,本研究基于2002年开始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分析研究了西南紫色土区玉米/小麦轮作制度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发育特征,并结合碳、氮转化过程探讨紫色土培肥过程中磷素赋存形态及转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有机无机配合施肥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不同施肥平均重量直径( MWD )依次为: OMNPK>RSDNPK>NPK>CK;长期施肥均不同程度提高了各粒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及各形态无机磷(Ex-P, Al-P, Ca-P, Or-P)质量分数,其中主要提高了较大团聚体(>2,0.25~2 mm)中养分质量分数.无机肥配施粪肥处理提升有机碳和全氮的效果优于无机肥配施秸秆,而对全磷和速效磷提升效果则相反.长期有机无机配合施用可有效提高各粒径团聚体中Ex-P,Al-P,Ca-P和Or-P质量分数,并促进Al-P,Ca-P向大团聚体转移,提高了土壤对有效磷素的保持能力.有机质添加处理在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有机磷质量分数的同时,也对土壤磷素转化、提高磷素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翟龙波章熙锋陈靖况福虹唐家良
关键词:紫色土土壤团聚体磷素形态
氮肥施用对紫色土-玉米根系系统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9
2007年
通过不同施氮水平与不同氮肥品种2个田间试验,结合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川中丘陵区2005年5—9月石灰性紫色土-玉米根系系统的N2O排放变化.结果表明:1)施用氮肥显著地增加了N2O排放,在3个施氮水平下(0、150和250kg·hm^-2),N2O排放总量分别为0.88、2.19和2.52kg·hm^-2;施氮量越高,N2O排放量也越高.当施氮量超过一定水平后,施肥量高低对N2O排放总量的影响并不显著.由氮肥施用引起的N2O排放量占施氮量的0.87%(150kg·hm^2)和0.66%(250kg·hm^-2).2)氮肥品种显著影响N20排放,尿素(酰胺态氮肥)和硫酸铵(铵态氮肥)处理的N20排放量分别为2.09和1.80kg·hm^-2,显著高于硝酸钾(硝态氮肥)处理(1.27kg·hm^2),三者排放量分别占施氮量的0.80%、0.60%和0.27%.3)降雨是玉米生长季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而无机氮则是影响N2O排放的主要限制因子.
项虹艳朱波况福虹李侃王玉英郑循华
关键词:石灰性紫色土N2O排放施氮水平氮肥品种
不同施肥制度下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流失特征被引量:30
2005年
利用野外径流小区试验,比较了川中紫色土丘陵区12种不同施肥制度下坡耕地侵蚀产沙特征和氮素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单次降雨量达到44 mm时,相对于不施肥而言,农家肥配施化肥分别降低坡地径流与侵蚀量68.2%,67.3%,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分别降低80.3%,92.6%。不同施肥制度下随地表径流迁移的颗粒态氮占总氮的比例大部分都在60.0%以上。坡耕地平衡施肥能降低坡耕地土壤氮素随径流的损失,增施了磷、钾肥后,总氮迁移量分别降低了41.0%和46.1%。与不施肥相比较,农家肥配施化肥减少径流总氮69.0%,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减少90.5%。
汪涛朱波武永锋况福虹徐泰平
关键词:施肥制度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流失
土层厚度对紫色土坡地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42
2009年
通过紫色土坡地土层厚度的调查与不同土层厚度的小区对比试验,研究紫色土薄层坡地的生产力特性。结果表明,约73%的紫色土坡耕地土层厚度为20~60cm。土层厚度是紫色土生产力的基本限制条件。土层越薄,作物株高、生物量和产量愈低,生产力愈低;土层越厚,生物量、产量愈高,生产力愈高,土层厚度的影响在玉米季尤为突出,20cm、40cm小区夏玉米产量仅为60cm小区的50%、74%,为80cm小区的28%、40%,100cm小区的23%、34%。当土壤厚度超过60cm,小麦、玉米的株高、生物量及根重差异不显著,而土壤蓄水可抵御紫色丘陵区连续20d的夏旱,因此,可初步判定60cm土层为紫色土生产力临界土层。60cm以上厚度的紫色土可维持基本稳定的生产力水平。
朱波况福虹高美荣汪涛王小国唐家良
关键词:紫色土土层厚度生产力
一种适用于耕地土壤质量检测的采样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耕地土壤质量检测的采样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底部贯穿安装板并...
况福虹高美荣王艳强章熙锋
文献传递
秸秆还田量对川中丘陵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23年
【目的】探明秸秆还田量对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建立“提升土壤质量、高效利用秸秆”的种植业副产物利用模式,同时为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田间长期定位试验(2006—至今),采用原位监测和计算机断层微扫描技术(CT)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秸秆还田量(无秸秆还田(RMW0)、秸秆30%还田(RMW30)、秸秆50%还田(RMW50)和秸秆100%还田(RMW100))差异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耕层土壤物理特征的影响。【结果】(1)秸秆还田可明显改善土壤透气、持水和导水性能,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改善效果明显增加。RMW30、RMW50和RMW100处理较RMW0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15.2%、11.7%和17.9%,土壤孔隙度则分别显著增加18.4%、13.7%和21.3%。另外,RMW100处理饱和导水率高达1.62 mm·min^(-1),导水性能优于其他处理。(2)秸秆还田促进已有孔隙发育成更大孔隙,且孔隙均匀性和孔隙间连通性明显改善,RMW100和RMW50处理对土壤大孔隙组成的改善优于RMW30和RMW0处理。RMW100处理平均孔隙直径趋大,孔隙间连通性最优。RMW50处理孔隙均匀性明显提高,大小孔隙配比较其他处理更合理。(3)与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后>2 mm团聚体数量显著增加,0.25—2 mm团聚体数量显著减少,秸秆还田有利于形成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促进中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变,RMW50和RMW100处理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RMW30处理。(4)土壤容重、>0.25 mm团聚体和大孔隙特征是反映石灰性紫色土区耕层土壤物理特征的主要指标,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解释度分别为57.8%和23.6%。RMW50与RMW100处理土壤物理特征接近,与RMW0和RMW30处理在PC1和PC2轴上出现明显离散。【结论】川中丘陵紫色土区在产量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秸秆50%和100%还田效果无显著�
马胜兰况福虹林洪羽崔俊芳唐家良朱波蒲全波
关键词:紫色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孔隙
1995~2011年CERN土壤环境元素含量数据集被引量:7
2017年
土壤环境是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土壤环境问题的关注重点在于土壤污染。我国土壤污染以无机污染为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自1988年组建以来,在中国主要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生态系统中,按统一的规范,对与土壤环境状况有关的铁、锰、铜、锌、硼、钼、镉、铬、铅、镍、汞、砷、硒元素进行了长期定位监测。通过对CERN典型生态样地表层土壤环境元素监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获得1995~2011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环境元素含量数据集。本数据集中13种土壤环境元素指标测定的相对误差平均为6.55%,重复测定的相对偏差为7.70%。同时附有完整的背景信息,保证了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一致性。本数据集可以为全国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以及环境土壤学研究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宋歌施建平侯卫龙解宪丽潘贤章潘贤章陈春兰党廷辉樊月玲傅伟郝翔翔何永涛况福虹兰中东李国振李伟李小军李晓明李玉强林丽林丽刘海丰鲁志云鲁志云热甫开提沙丽清苏永中田振荣王书伟吴瑞俊杨风亭杨风亭杨桂生叶学华于小军曾静张德强张玉�
关键词:微量元素土壤污染
川中丘陵区施肥制度对夏玉米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通过川中丘陵区不同施肥制度的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不同施肥制度对夏玉米生物性状和产量有明显影响。农家肥与化肥配施的处理在株高上表现最优,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分别比CK高49.73%、38.90%、26.96%,氮磷配施的处理叶面积、分节数、雌雄蕊长等指标与氮磷钾配施的处理差异不明显,说明紫色土施钾效应不明显。氮素是玉米的养分限制因子,施氮肥后最高产量达到CK的13.57倍。秸秆还田与氮磷配施可有效供应作物养分,是一种养分资源节约型的施肥制度。
况福虹朱波徐泰平汪涛武永峰
关键词:川中丘陵施肥制度生物性状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