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东旭

作品数:10 被引量:120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折
  • 7篇静脉
  • 6篇血栓
  • 6篇血栓形成
  • 6篇深静脉
  • 6篇静脉血
  • 6篇静脉血栓
  • 6篇静脉血栓形成
  • 5篇深静脉血栓
  • 4篇深静脉血栓形...
  • 4篇下肢
  • 4篇下肢深静脉
  • 3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骨折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下肢深静脉血...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固定术
  • 2篇闭合骨折

机构

  • 10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医学院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0篇冯东旭
  • 6篇朱养均
  • 6篇张堃
  • 5篇衡立松
  • 5篇王鹏飞
  • 4篇田丁
  • 4篇杨娜
  • 3篇宋保平
  • 3篇张军
  • 2篇付华
  • 2篇从飞
  • 2篇宋哲
  • 2篇蔡鹰
  • 2篇欧学海
  • 2篇王晨
  • 1篇郝定均
  • 1篇吴起宁
  • 1篇许玉本
  • 1篇刘继军
  • 1篇张开放

传媒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骨科
  • 1篇实用手外科杂...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21
  • 4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桥接静脉法再植手指背侧离断复合组织块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通过桥接静脉建立血液循环的方法再植手指背离断复合组织块的疗效。方法2006年6月-2011年8月,对13例合并肌腱或骨质离断的手指背复合组织块离断伤患者.急诊应用桥接静脉建立血液循环的方法再植离断组织块,术后观察其成活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本组9例再植组织块完全成活,2例完全坏死,2例部分坏死。所有病例随访6~24个月,再植组织块外观可,弹性稍差。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优8例,良3例,差2例,优良率84.6%。结论桥接静脉法再植手指背侧离断复合组织块成活率较高,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飞宋保平欧学海蔡鹰付华冯东旭
关键词:复合组织块再植术
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24 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入院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685例患者参加研究。其中男314例,女371例,年龄(59.83±19.93)岁;股骨粗隆间骨折184例,股骨粗隆下骨折11例,股骨颈骨折171例,股骨干骨折35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9例,胫腓骨干骨折61例,踝关节骨折74例,足部骨折2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685例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中发生下肢DVT者144例,发生率21.02%,其中近端血栓与混合血栓的总发生率为2.34%。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骨折部位、术前ASA分级、入院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会对下肢DVT形成产生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为下肢闭合骨折后24 h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骨折患者应及时就医,入院后尽早进行DVT预防和诊治,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
李树灏张堃衡立松冯东旭蔡枭田丁杨娜王鹏飞朱养均
关键词:下肢骨折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
微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性掌指骨骨折被引量:39
2013年
目的探讨微型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治疗复杂性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对30例复杂性掌、指骨骨折应用微型LCP行复位内固定治疗,辅以早期功能锻炼及正确的康复指导。结果术后30例伤口全部I期愈合,石膏外固定时间为2—3周(平均2.1周)。术后随访5~8个月,平均7个月。1例掌骨骨折出现骨不连,经植骨内固定后愈合;余29例骨折全部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10周。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功能评定:优22例,良4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达86.7%。结论微型LCP内固定治疗复杂性掌指骨骨折,固定可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有利于手功能的恢复。
从飞张开放许玉本欧学海宋保平冯东旭付华
关键词:掌骨指骨锁定加压钢板
先天性并指(趾)多指(趾)症一例被引量:4
2014年
患儿女,8岁,以先天性“并指(趾)多指(趾)”症收住入院,入院时一般情况良好。专科检查:双手中、环指并指畸形,两指间可触及间隙,由指蹼连接,中指远指间关市屈曲挛缩,环指近节膨大可触及骨性突起,为发育不完全的多指,环指背侧无证常指间横纹结构,中、环指屈仲活动良好。
冯东旭宋保平蔡鹰
关键词:并指(趾)先天性专科检查并指畸形屈曲挛缩骨性突起
血红蛋白量与下肢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患者血红蛋白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2482例,男1174例,女1308例;年龄为(60.6±19.3)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时间和结果。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量与DVT的关系。根据血红蛋白量的五分位数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DVT的总发生率为29.53%(733/2482)。血栓组的血红蛋白量为(116.57±19.24)g/L,显著低于非血栓组的(124.76±19.7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量(OR=0.985,95%CI:0.980~0.990,P<0.001)是影响下肢骨折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随着血红蛋白量五分位水平的增高,DVT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DVT发生率最高组别(40.58%)与最低组组别(17.27%)相比,发生DVT的风险增加2.386倍(95%CI:1.718~3.315)。结论血红蛋白量可以影响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低的血红蛋白量更容易发生下肢DVT。
李树灏张堃宋哲衡立松冯东旭樊伟王晓龙王晨乔瑞杨佳瑞王鹏飞朱养均
关键词:骨折血红蛋白测定静脉血栓形成下肢
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使临床医师对膝关节以远骨折围手术期DVT的发生有更好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5例需行手术的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3例,女性152例;年龄(45.05±15.24)岁,年龄范围17~83岁;骨折部位分类:胫腓骨干骨折177例,踝关节骨折130例,足部骨折58例。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将术前、术后患者分别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术前有血栓组66例,术前无血栓组299例;术后有血栓组88例,术后无血栓组277例。记录血栓发病率及血栓部位,分别对术前、术后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受伤时间距入院时间,受体时间距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入院时、术后1d的血红蛋白水平,入院时、术后1d的D-二聚体水平,是否多发伤,是否慢性肝炎,合并内科疾病情况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影响双下肢DVT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DVT的发病率为18.1%(66/365),在发生血栓患者中远端血栓占93.94%(62/66),混合血栓占6.06%(4/66)。术后DVT的发病率为24.1%(88/365),在发生血栓患者中,远端血栓占94.32%(83/88),近端血栓占1.14%(1/88),混合血栓占4.55%(4/88)。术前、术后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的骨折部位,ASA分级,手术时间,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0岁(OR=2.691,95%CI:1.422~5.093,P=0.002),受伤时间距入院时间>3d(OR=1.927,95%CI:1.072~3.463,P=0.028)是膝关节以远骨折术�
李树灏孙健平王晨屈霜威衡立松冯东旭王鹏飞杨娜田丁张军朱养均张堃
关键词:骨折静脉血栓形成
单一下肢闭合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骨折部位对单一下肢闭合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325例下肢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170例,年龄为(58.41±19.82)岁(19~94岁),BMI为(23.22±3.71)kg/m2(15.59~35.16 kg/m2);髋部骨折185例,股骨干骨折12例,膝关节周围骨折66例,胫腓骨干骨折25例,踝关节骨折27例,足部骨折10例。手术前后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将病人分为术前有血栓组和术前无血栓组、术后血栓组和术后无血栓组,分别对病人的年龄、性别、BMI及骨折部位进行统计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有100例病人发生DVT,发生率为30.77%,术后有166例病人发生DVT,发生率为51.08%;发病率在前三位的年龄段依次为60~74岁、≥75岁、45~59岁;女性病人更易发生DVT;按BMI分组后,术前术后各个组DVT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部位以髋部以远、膝关节以近骨折(包括膝关节周围骨折)的DVT发生率最高。结论髋部以远、膝关节以近骨折(包括膝关节周围骨折)及60岁以上的女性病人是下肢单一闭合骨折DVT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给予足够预防性抗凝治疗,防止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李树灏冯东旭蔡枭张军王鹏飞田丁杨娜朱养均张堃
关键词: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骨折部位
不同ABO血型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ABO血型患者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8月至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951例下肢骨折患者,男924例,女1027例;年龄中位数为63(46,78)岁(16~102岁)。按照血型分组:O型组572例,A型组564例,B型组609例,AB型组206例。入院12 h内常规行双侧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比较所有下肢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以及<60岁骨折患者、≥60岁骨折患者不同血型组的DVT发生率。结果O型组、A型组、B型组、AB型组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26.75%(153/572)、28.72%(162/564)、34.32%(209/609)、29.61%(61/206),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按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分别为28.74%(98/341)、28.99%(100/345)、39.45%(144/365)、30.97%(35/113),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和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及<60岁患者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按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分别为30.99%(97/313)、33.33%(108/324)、45.22%(156/345)、34.74%(33/95),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和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不同ABO血型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率不同,B型血DVT发生率最高。血型对于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膝关节以近骨折和60岁以上的患者。
李树灏张堃宋哲樊伟王晓龙王晨冯东旭衡立松许帆蔡枭王鹏飞朱养均
关键词:下肢骨折血型静脉血栓形成
髋部骨折24小时内及延迟入院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析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病人骨折后24h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并对超过24h住院病人血栓发生率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183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受伤时间至入院时间进行分组。分析24h内住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资料,根据入院时下肢静脉彩超结果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对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骨折类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是否多发伤、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对超过24h住院的病人进行DVT发生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在髋部骨折后24h内入院的374例髋部骨折病人中,未发生DVT有292例,发生DVT有82例,血栓发生率为21.93%(82/374)。分析DVT组和非DVT组之间的数据,年龄(P=0.005)、骨折部位(P<0.001)、入院时血红蛋白(P=0.002)、入院时红细胞压积(P=0.004)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是髋部骨折24h内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粗隆间骨折[P=0.002,OR=2.510,95%CI:(1.397,4.510)]和粗隆下骨折[P=0.023,OR=4.798,95%CI:(1.237,18.605)]发生DVT的风险分别是股骨颈骨折发生DVT风险的2.51倍、4.80倍。45~59岁、60~75岁、≥75岁年龄段病人分别是<45岁病人发生DVT风险的3.12、3.20、6.45倍。24h内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低,延迟住院后DVT发生率逐渐升高,在受伤后8~14d入院的病人DVT发生率最高,达到48.86%。结论髋部骨折后24h内就会发生DVT,DVT的类型以远端血栓为主,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年龄≥75岁、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病人发生DVT的风险最高。髋部骨折后,随着入院时间的推迟,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入院�
李树灏张堃冯东旭衡立松蔡枭田丁杨娜张军朱养均
关键词:髋部骨折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微创自撑开钉修复胸腰段椎体骨折是否需行伤椎固定被引量:4
2016年
背景:胸腰段椎体骨折行开放手术治疗时,大多数学者认为需要行伤椎固定,但在微创手术治疗中,是否需要固定伤椎,目前还不明确。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自撑开钉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中伤椎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收治无神经系统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36例,按固定方法分为经伤椎固定组和跨伤椎固定组,各18例,均采取经皮自撑开钉微创治疗,其中经伤椎固定组固定伤椎及伤椎上、下椎体,跨伤椎固定组固定伤椎上、下椎体)。结果与结论:与经伤椎固定组相比,跨伤椎固定组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X射线透视时间短(P<0.05)。内固定1年后,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均较内固定前改善(P<0.05),但2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的临床效果接近,但术中跨伤椎固定更具优势。因此经皮微创自撑开钉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行伤椎固定意义不大。
刘继军王欣文武淑芳冯东旭吴起宁郝定均
关键词:外固定器骨科植入物胸椎微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