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杰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电子电信
  • 5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光致
  • 5篇光致发光
  • 5篇发光
  • 4篇氧化硅
  • 3篇半导体
  • 3篇半导体薄膜
  • 2篇多层膜
  • 2篇氢化
  • 2篇金属薄膜
  • 2篇反应机理
  • 2篇半导体薄膜技...
  • 2篇SIO
  • 1篇导体
  • 1篇电镜
  • 1篇电子学
  • 1篇氧含量
  • 1篇射电
  • 1篇砷化镓
  • 1篇势垒
  • 1篇势垒高度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篇何杰
  • 6篇许振嘉
  • 5篇马智训
  • 4篇顾诠
  • 4篇陈维德
  • 4篇廖显伯
  • 3篇程文超
  • 3篇岳国珍
  • 3篇孔光临
  • 3篇王永谦
  • 2篇刁宏伟
  • 2篇梁建军
  • 2篇钱家骏
  • 1篇王玉田
  • 1篇王佑祥
  • 1篇谢小龙
  • 1篇金高龙
  • 1篇谢小龙

传媒

  • 4篇Journa...
  • 2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A...
  • 1篇发光学报
  • 1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中国有色金属...

年份

  • 3篇1999
  • 2篇1998
  • 1篇1994
  • 4篇1993
  • 1篇199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属氮化物/砷化镓肖特基势垒中氮的作用
何杰金高龙
关键词:砷化镓肖特基势垒势垒高度稳定性
CoSi_2薄膜形成过程中的反应机制被引量:4
1994年
利用超高真空电子束蒸发,在Si衬底上淀积Co-Si多层膜.经热处理后,发现在600—700℃内CoSi2形成的过程中,成核控制、界面反应及扩散等几种因素都能起较大的作用,并因此而造成了CoSi2薄膜生长动力学的极其复杂性.本文还对样品进行了电阻率和扩展电阻测量.并讨论了利用常规手段来消除薄膜横、纵向非均匀性的几种途径.
何杰顾诠陈维德许振嘉
关键词:薄膜生长反应机理
Co—Si多层膜的透射电镜研究被引量:4
1993年
本文用TEM技术系统地研究了超高真空中在Si(111)衬底上交替蒸镀Co、Si形成的多层薄膜,在稳态热退火过程中硅化物的生长规律,观察生成硅化物的成分和晶粒度、薄膜的表面形态和界面特征等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Co膜逐渐转化为Co_2Si、CoSi和CoSi_2,硅化物晶粒的大小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40—370℃退火后在Co耗尽前Co_2Si和CoSi能同时生长(三相共存)。结合XRD分析,证实了上述结果的可靠性。
顾诠何杰何杰陈维德钱家骏
关键词:半导体薄膜透射电镜
氢化非晶氧化硅薄膜的微结构及光致发光的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采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PECVD)技术制备了一组氧含量不同的氢化非晶氧化硅 (a SiOx∶H)薄膜 ,室温下在 5 5 0~ 90 0nm的波长范围内观察到了两个强的发光带 :一个是由峰位在 6 70nm( 1 85eV)左右的主峰和峰位在 835nm( 1 46eV)的伴峰组成的包络 ,另一个只能在氮气氛中 1 1 70℃退火后的样品中观测到 ,峰位大约在 85 0nm .通过对红外谱和微区Raman谱的分析 ,认为这两个发光带可能分别与存在于薄膜中的a Si原子团和Si纳米晶粒有关 .
马智训廖显伯程文超岳国珍王永谦何杰孔光临
关键词:光致发光非晶态氧化硅微结构
Ce-Si多层膜中铈硅化物的形成被引量:1
1990年
超高真空条件下,在Si(100)衬底上相间蒸镀稀土金属铈(200埃)和硅(200埃)薄膜,形成多层膜结构,并对其进行恒温炉退火和红外快速退火处理。然后利用AES、RBS、XRD和TEM等分析技术对所得各样品进行分析,发现Ce-Si多层膜在150℃的低温下经2小时退火即可发生反应,形成混合层。随着退火温度从150℃上升,CeSi_2逐步形成,并在300—400℃之间完全反应。经RBS确定的化学配比为CeSi_(~1.73)。在150—400℃ CeSi,的形成过程中,选区衍射分析发现,在低温时薄膜中有些区域就存在小晶粒,但直到900℃10秒退火后,薄膜也只是多晶,而并未发现单晶外延迹象。
何杰许振嘉钱家骏王玉田王佑祥
关键词:多层膜
掺铒硅光致发光的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采用PECVD法生长的无定型硅和直拉晶体硅为衬底注入Er3+ 离子的掺铒硅 ,经快速退火后在 15K至 2 93K下均可获得波长为 1 54μm的很强的光致发光。研究了不同的氧含量、退火温度、测量温度和激发功率对掺铒硅光致发光强度的影响和规律 。
顾诠何杰陈维德许振嘉谢小龙谢小龙梁建军廖显伯
关键词:光致发光氧含量发光机理光电子学
金属薄膜与半导体的反应
何杰
关键词:半导体薄膜技术多层膜
SiO_x∶H(0<x<2)薄膜光致发光的退火行为研究被引量:6
1998年
采用退火后处理的方法,使SiOx∶H(0<x<2)形成纳米硅与二氧化硅的镶嵌结构.利用红外透射谱、Raman谱和光致发光谱,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薄膜微结构及室温光致发光谱的影响.发现发光谱均由两个Gauss线组成,其中主峰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红移,而位于835nm的伴峰不变.指出退火前在720—610nm的波长范围内强的主峰可能来源于膜中的非晶硅原子团,随退火温度的升高主峰的红移是由于非晶硅原子团的长大.而伴峰可能来自硅过剩或氧欠缺引入的某种发光缺陷.1170℃退火后在850nm附近出现强的谱带与纳米硅的析出有关,支持了量子限制效应发光模型.
马智训廖显伯何杰程文超岳国珍王永谦刁宏伟孔光临
关键词:纳米硅氧化硅光致发光退火
掺铒SiO_x1.54μm强的室温光致发光被引量:7
1999年
采用等离子化学汽相淀积方法,改变SiH4和N2O的流量比制备含有不同氧浓度的SiOx.用离子注入方法将铒掺入SiOx,经300~935℃快速热退火,在波长1.54μm处观察到很强的室温光致发光(PL).发光强度随氧含量和激发功率增加而增加,与SiOx的微结构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陈维德马智训许振嘉何杰何杰梁建军
关键词:掺铒光致发光室温氧化硅
氢化非晶氧化硅薄膜光致发光起源的探讨被引量:1
1999年
研究了不同氧含量的a-SiOx∶H薄膜的室温光致发光,发现每一个样品的发光谱均由两个Gausian分谱组成.一个是峰位随氧含量蓝移的宽的主峰;另一个是峰位固定在大约835nm的伴峰.结合对IR谱和微区Raman谱的分析,我们认为主峰可能与膜中的a-Si颗粒有关,而伴峰与Si过剩或氧欠缺引起的缺陷有关.
马智训廖显伯何杰程文超岳国珍王永谦刁宏伟孔光临
关键词:光致发光氧化硅半导体薄膜技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