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亮

作品数:12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工笔
  • 4篇主题性
  • 3篇新中国
  • 3篇中国画
  • 3篇主题性创作
  • 3篇工笔画
  • 3篇国画
  • 3篇笔画
  • 2篇艺术
  • 2篇写生
  • 2篇教化
  • 1篇当代艺术
  • 1篇雕塑
  • 1篇雕塑艺术
  • 1篇东西方
  • 1篇东西方文化
  • 1篇新中国成立
  • 1篇新中国成立初...
  • 1篇新中国工业
  • 1篇叙事

机构

  • 12篇中国艺术研究...
  • 3篇南京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江苏省文化艺...

作者

  • 12篇于亮
  • 2篇赵娜
  • 1篇朱光耀

传媒

  • 3篇中国书画
  • 1篇荣宝斋
  • 1篇国画家
  • 1篇美术观察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书画艺术
  • 1篇艺术百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美术研究

年份

  • 5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画家吴夔在贵阳参加的抗日艺术团体
2024年
1936—1940年,画家吴夔在贵阳参加了两个重要的抗日艺术团体:沙驼话剧社和筑光音乐会,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沙驼话剧社中,吴夔凭借其深厚的美术功底与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为话剧社提供了大量富有特色的舞台美术设计,作为社长,他精心组织了数场抗日救亡活动,让救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在筑光音乐会中,吴夔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策划与组织工作,通过音乐会、街头演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日救亡理念,为抗日宣传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赵娜于亮
思想·情感·艺术——“盛世华章·新中国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2021年
新世纪以来的20年,中国美术界最令人瞩目的事件,莫过于一系列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的推出。2021年我们迎来了"建党100周年"重大主题创作活动,备受各界关注。2020年11月2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盛世华章·新中国中国画主题性创作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
于亮董水荣
关键词:主题性创作工笔画主题创作中国画
陈白一与湖南工笔画群体
2024年
20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全面输入,中国绘画在时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中,迎来了凸显人文前卫的“新潮期”,工笔画也因此步入快节奏的现代转型时期。
于亮
关键词:现当代艺术工笔画东西方文化快节奏
陈之佛之于新中国花鸟画的主题性创作
2024年
陈之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他以花鸟画为载体,开拓了新中国花鸟画主题性创作的实践空间,尤其通过中西融合在绘画立意和艺术表现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其《松龄鹤寿》等代表作品不仅承袭传统,还深入结合社会主义建设背景,成为新中国花鸟画创作的重要里程碑。
于亮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主题性创作
主题性创作的新变化与新发展——沈涛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时代意义
2024年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传统中国画迎来了从二十世纪初美术革命后的又一次冲击与挑战,它被认为既“不革命”,也“不科学”,其价值与意义受到巨大冲击。在这个时代际遇之下,中国画必然面临如何应时而动、应时而变的时代命题。沈涛主动回应时代的需求与艺术的转向,创作了一批反映具有新中国浓郁生活气息的工笔人物画精品力作,切实地将工笔绘画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于亮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
主题性绘画的历史、功能与叙事
2024年
本文深入探讨中国画视域内,主题性绘画的意义和发展历程,揭示主题性绘画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性。通过审视主题性绘画的历史溯源,更好地理解主题性绘画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与变革,进一步讨论主题性绘画传承的“成教化”功能以及其具有“叙事性”的方式展现现实与想象,同时对主题性绘画的当代意义进行反思和展望。
赵娜于亮
关键词:主题性叙事性
关于当下传统雕塑与公众关系的一次笔谈
2011年
雕塑艺术不仅指伫立于广场和公共空间中的大型作品,也包括那些具有实用、装饰、把玩等功能的小型作品。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门类,传统雕塑从创作到产出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百姓生活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雕塑在形式、技法和功能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如何使传统雕塑的文化价值契合当代的审美精神?如何处理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使过去昂贵高雅的宫廷艺术走向大众生活?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当代雕塑家们深入思考的。本期受《美术观察》编辑部之托,特别邀请了几位从事传统雕塑的工艺美术大师,结合他们的行业特点和实践经验,谈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于亮
关键词:传统雕塑公众关系中国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大师雕塑艺术
画论文本视域下的“写生观”——兼论俞剑华艺术史论观的理论建构意义被引量:3
2020年
作为艺术史论家,俞剑华将科学方法运用到传统艺术史研究当中,其理性批判的精神推动了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通过《画论罪言二十一则》的文献梳理,可见俞剑华山水画论主要观点的理论建构价值。文章总结了俞剑华个体知识结构景观特征,并尝试分析俞剑华知识结构生成原因,由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阐述,肯定了其在中国传统学术现代转型之路上的突出贡献。
于亮
关键词:凝视知识结构
罗尗子印风探赜
2023年
长期被历史遮蔽的罗尗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江苏印人群体的代表人物,其诸多传世印作为后人研究其印风提供了视觉依据。作为马万里、潘天寿门生,罗尗子直接承袭了二人的印学思想,然其个人印风却神似于黄牧甫。综合罗尗子传世印作以及诸家评述,目前尚未确立黄、罗印风的直接关联。研究表明,博采众家当为罗尗子治印自我成就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印外求印”,进而对后来的江苏印坛产生深远影响。
朱光耀于亮
关键词:黄牧甫印风
抗战时期赵望云民间生活题材写生探析被引量:1
2019年
一、赵望云中国画创作题材与技巧的创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正值抗战时期,民族命运岌岌可危。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的身体、精神饱受摧残,生存大为不易,底层民间更是饿殍遍野,一片哀号。生于彼时的艺术家们,对于艺术的思考也进入新的阶段。在当时大的文化背景下,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激烈碰撞,艺术的内涵以及功能等都在被重新思考与建构。
于亮赵娜
关键词:赵望云生活题材民族命运中国画创作抗战时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